余秀燕
游記即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游記作為散文的一種,有著自己的文體特色。游記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文字欣賞景物,還要通過這一類文章培育學生的審美意識,將美育和智育相結合。在進行游記教學時,教師需要從慣有的模式中突圍出來,緊扣游記類文本的教學核心,推動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接下來本文以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七課《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淺談如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進行游記類課文教學。
游記類文章是以作者游覽的景色為主要內容的,這些景色之間,會有著必然的聯系。無論是游覽地點有所轉換,作者移步換景地進行介紹,還是就某一處的景色進行詳細的描寫,在景色變化中暗藏作者的游蹤和視野變化。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探究,厘清游覽的路線,明晰作者的寫作思路,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記金華的雙龍洞》從標題中就可以知道作者游覽的地點和文章所記述的事件。文章結構清晰,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游覽前,描寫了在山上時看見的粉色沙土和開得正艷的花;第二部分是重點,進洞過程和洞內景色;第三部分是簡明扼要地結束游覽,一句話收束全文,行文既按照游覽的順序又按照空間順序。文章中有一條線索,“出金華城”“入山”“走進去”“登陸”“走了一轉”“出了洞”這一類詞語表明了作者的游覽路線,直接點明了地點的轉變。隨著作者所處空間的變化,看到的景色也在改變,移步換景,學生就在閱讀課文時與作者一起欣賞風景。在對雙龍洞進行描寫時,作者先寫外洞,再寫內洞,從“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到“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作者的視角又經歷了從仰視到俯視的轉變。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也巧妙地穿插了一條線索——溪流。上山時“一路迎著溪流”,接著又隨著溪流來到洞口,發現“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而泉水“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也就是進洞的入口,在最后準備離開時,“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溪流就順著作者游覽的一路貫穿至終。這篇文章的寫作邏輯線索十分清楚,描寫游覽經過的條理也很清晰,用簡練的語言,讀者就可以進行文章的整體探究和初步把握,明晰了游覽路線。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圈出地點或者表示方位的關鍵詞,從中將文章抽象出要點,畫出思維導圖,在親身實踐中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娓娓道來的描寫,體會作者是如何在涉及這么多內容的同時依然文脈清晰,豐富而不凌亂。厘清思路,才能在進一步研讀文章時抓住關鍵內容,在品讀語言時有所收獲。
在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握之后,就是細致地分析語言,沉浸于景色之中。游記的核心是展現景物內在的美,對景物的描寫應該是真實而細膩的。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在品讀語言文字時體會文中運用的各種寫作手法,能感知到作者在這其中寄托的情感和思想。對景物的感知,需要學生的理解能力,也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能抓住細節,強調重點,豐富教學內容,用語言營造情境,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游覽”體驗。
《記金華的雙龍洞》運用到了多種描寫方法,體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在入山時,作者看見“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讓人眼前一片明艷。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表現出山上的景色充滿生機,加上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樣視聽結合的描寫更加突出了作者出游時喜悅而激動的心情。再如:“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這樣的心理描寫和夸張的手法,把雙龍洞的內洞入口處低矮狹窄的奇異景象非常生動地反映出來,別具一格,讀來讓人耳目一新。這些語言讓讀者有了代入感,與前文中對小船的描寫相結合,從側面突出了孔隙的狹小,更真實可信。洞內的游覽是全文的重頭戲,但作者并沒有用很大的篇幅進行十分詳細的介紹,而是著重于雙龍。“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為什么要用筆墨專門寫這兩條龍?因為它是雙龍洞的主要景點,雙龍洞也因此而得名。至于其他石鐘乳和石筍,作者則一筆帶過,但也介紹了其美麗,“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詳略得當,點面結合,在突出重點的同時又不會因為面面俱到而顯得千篇一律。
深入文本的研讀是賞景的重要一步。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文本研讀,在加強了師生互動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綜合素質的發展和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對游記類文體的理解也更加透徹。
有道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記本身就是以實踐為依托的文章。想要學好游記,必須再回歸于實踐,將游覽記敘的風景與實際學習活動相結合,這樣游記才不會顯得空洞且遠離生活,學生也能從此類活動中鍛煉綜合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文章《記金華的雙龍洞》簡單易懂,學生在學習之余,仍有自主創作發揮的空間,進行深度學習。本文有著清晰的游覽線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利用文字進行場景的建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例如,文中并沒有詳細介紹洞內其他形狀的石鐘乳和石筍,學生可以自己發揮創意,想象還會有哪些形狀,并用文字或畫筆描繪出來,在班級進行交流,尋找最佳創意。這樣的活動,讓學生的手眼腦協調運轉,充分利用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當學生學習完文章后,對整篇課文的游蹤有了清晰明了的認識,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導游,依據文章重新組織語言,將課文轉述出來,這些活動的設計都是以課文為基礎的,主要目的還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將所學真正內化于知識。
綜上所述,游記的教學需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步深入,只依靠文本的學習是不能真正體會游記類文章的特色的。教師在教學時既要重視文章內容層面的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描寫的自然人文景觀,也要重視文體特征,發掘游記獨特的教學價值,這樣學生不僅能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更能獲得審美的更深層次品味,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