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興權
中國地域廣博,習俗各異,由于歷史、文化等原因,各地區教育的發展水平差異性極大,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之間的落差短時難有改善,這種現狀對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推進有著不小影響。在此大背景之下,我國要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偉大目標,鄉村基層教育必須協同推進,想方設法向城鎮基礎教育對標看齊。黨和國家的相關部門雖然從制度層面上為鄉村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在實操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鄉村教育既要激活基層教育的活力,更要在對接國家戰略的基礎上接續鄉村的特色和風貌,其中,課文中的鄉土文學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和支撐點,值得基層一線教師充分挖掘利用。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城鎮化率不斷攀升,鄉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逐漸離開故土,向資源和生活更為便捷的大中城市和城鎮聚集。于是,鄉村普遍空心化、空巢化,并且愈演愈烈。城鄉二元對立更為加劇,原有的鄉土人情味被無情瓦解;鄉村中原本靠傳統習俗即可緩釋的問題不再單純;功利化、市場化思想滲透進鄉村的日常生活及人際交往中。因此,“誠孝儉勤和”等優良風俗亟待重拾,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需要重審,鄉村精神文明內核急需重建。原本淳樸、善良的民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引起村民自我身份及價值觀的混亂、生活觀念以至精神狀態的困惑與陣痛。耳濡目染中,鄉村學生難免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就會歪曲學生正常的三觀,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少學生甚至產生了自卑、厭學、攀比,甚至犯罪等心理。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教育無疑是最為有效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鄉土文學的審美元素和教育功能讓純美鄉土的人情味重新回來,因為“人們對故鄉這個特定地域范圍產生的某種基于風土、民俗、方言等的一種文化認同,并進一步形成榮譽感”,通過不斷教育,讓鄉村學生重新實現自我價值。
我國文學對鄉村主題一直情有獨鐘,文學的鄉土書寫更是長盛不衰,尤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蔚為大觀。20世紀的中國作家,出身鄉村的占絕大多數,再加上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強調安土重遷,作家普遍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這就使得中國文學一直離不開鄉村和土地。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以魯迅為首的現代作家就將筆觸伸向廣大農村,表現鄉土的悲歡離合,書寫鄉村的光鮮與黯淡,從而使鄉土文學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要類型之一,并涌現出諸多膾炙人口的文學經典。新時期以來,鄉土文學不再僅僅表現“土”的一面,還將鄉土題材和文化傳統、時代主題、世界大勢等結合起來呈現,實現了鄉土題材書寫的多元化,這也是中國作家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的內在要求。結合歷史和現實,在鄉村基層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不斷去挖掘鄉土文學課文的核心要義,不斷反思在鄉村教育過程中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從鄉土文學課文中去闡釋作家植入社會的努力,領會作品拷問現實的磅礴力量。因為“入選語文教材中的鄉土文學作品,通常又是現當代鄉土文學創作大家的代表作,在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功能上的意義更加突出”。比如,課文中體現出的四鄰相睦的人情味、孝親敬老的忠孝人倫、村民互助的傳統風范、空氣清新的自然環境等,構成鄉村區別于城市的顯著風格,可謂是鄉村本質的核心支撐,學生有了這些審美體驗和感受之后,無形中會提升幸福感和自信心,能用更平穩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學習和未來要走的路。
要讓鄉村學生實現價值認同,除了課程和教材,還必須挖掘具有鄉土特色的課程,有條件的學校還要開發校本課程。而在重建鄉村學生的價值認同中,鄉土文化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中國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很多是出自于鄉村的。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聯結紐帶為親族、血緣、鄉紳等人文元素,較好地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好地維系了鄉村的基層治理和正常運轉。文學和藝術作為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分支,在現代教育板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進一步推動鄉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作為以鄉土題材為描寫對象、展現鄉風民俗的鄉土文學應該有所作為,因為在表現鄉土題材時,作家將筆觸瞄向溫情脈脈的鄉風民俗,展現了鄉村美景和淳樸的人文。國家在教材編寫時,以鄉村為主要描述題旨的鄉土文學,很多被遴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如《我愛故鄉的楊梅》《金色的草地》《鄉下人家》《祖父的園子》《草原》《少年閏土》等,目的就是體現鄉村的人性、人情美,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富含鄉土元素、體現鄉村純美特色的文學作品充分陶冶學生的情操,厚植鄉土情懷,和學生一起發現、尋找、守護鄉村的純美,為學生找到立足點和自信心,這也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回報家鄉的最好材料,進而實現鄉村學生的價值認同。
中國古代的鄉村教育主要以私塾形式存在,內容以儒家經典和詩文為主。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工業技術和消費主義破壞了鄉村的精神內核,摧毀了鄉村和諧互助的鄰里關系,都市文明強勢滲透進鄉村,改變了傳統的村落模式和村民的知識結構。他們追隨商品經濟的潮流,離開祖輩生活的田園,背井離鄉奔赴都市謀生,甚至已形成代際傳遞。因此,如何讓學生今后能守望故土,找到精神歸宿,提升自我境界,實現人生價值;讓他們心系農村,為建設美麗鄉村、重塑鄉土文明貢獻力量,使鄉村重現原有的活力,這應該是鄉村基礎教育積極努力的方向。
當然,鄉村基層教育利用鄉土文學作為突破,不是要去倡導毫無生機、稍顯落后的農村文化,而是要將優秀的鄉土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要重視鄉土文學的審美性,賡續鄉村的傳統經驗,又要重視鄉土文學的批判性。因為鄉土文學都以展現鄉村文明、描述田園風貌、展現純美人性為特長,在呈現鄉土風味時也包含了鄉村的精神特質。在描摹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時能活化人們對鄉村的記憶,當然也批判鄉村中庸俗、落后的一面。例如,在現代著名作家中,魯迅筆下的浙江農村,巴金、李劼人小說中的四川風俗,蕭紅、端木蕻良等描寫的廣袤東北,沈從文小說中的湘西風俗,等等,都是描寫鄉土世界的優秀典范。當代作家中,莫言小說中刻畫的山東高密鄉,陳忠實敘述的關中,閻連科描寫的中原,也都是立足鄉土、展現鄉風的文學樣板。他們以廣袤的鄉村為背景,立足地域并展現特色,同時通過藝術處理,將獨具特色的鄉村書寫上升到普遍的高度,引起了讀者的共鳴。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可以說,文學對鄉村的描摹,比其他藝術形式更豐富、深刻,也更為吸引人。這在于作家對鄉村的審視和書寫,不是照相機般的表面呈現,而是采用語言為媒介,通過文字的想象和組織,進行演繹和評論,在真實的鄉村背景中植入審美、文化、時代元素,這是鄉土文學的獨特之處和有益之處,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了解、吸收鄉土文學特色,激發學生的共情能力和深度思考,提振他們的精氣神,讓他們從這些精神食糧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鄉土文學的書寫空間和朝向更加多樣化。“通過文學呈現的鄉土,可以熟識鄉村特質,認知鄉村精神,同時亦能獲得藝術和審美的享受。”不少作品書寫了農村的現代性轉型及其意義,如現代網絡銷售模式、互聯網+鄉村產業、鄉村振興帶來的社會風貌等,立足新時代,書寫大主題。也有些作品從細微處著筆,塑造現代農民形象,強調技術價值,肯定勤勞的意義,將新的時代、新的題旨元素融入文學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新型農民形象,這些活靈活現的文學形象是鄉村學生學習的榜樣,在當前國家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這樣的鄉土文學改變了村民的傳統觀念,提升了鄉村基層教育的內涵,為鄉村基層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并為國家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動力支持。
鄉村是文化的孕育之所,文化是鄉村的靈魂。中國漢族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依托鄉村產生、發展和傳承的。為了更好地接續傳統和展望未來,鄉村基層的教育,在精神、物質、現實等層面都要協同推進,既要看到物質和實用對鄉村發展的基礎作用,更要重視傳統和精神對鄉村文化的發展價值。在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中,一定要繼承和發揚鄉村優秀傳統:如淳樸厚重的鄉村倫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睦鄰友好的人際關系等。而鄉土文學大都描述上述主題,將千百年來的美麗鄉村給予藝術展示,教師引導學生吸收這些元素,一定會對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帶來積極影響,讓他們重新思考、定義自己置身其中的鄉村,以主人翁的態度去重建鄉村文化,重新形成現代鄉村的特色和亮點。
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命題,其中也涵蓋了教育的現代化。“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道路,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類命運與共的教育現代化之路。”教育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力量,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實現,鄉村基層的教育必須全方位跟進。在對接國家教育整體設計的基礎上,也要探索鄉村教育的特色和路徑。要將千百年來鄉村的一些優秀傳統整合起來構建新型的教育文化。譬如,數千年來家族之間的忠孝倫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人與人之間的純真交往、相互幫扶和人際關系等,都是國家現代教育模式的有益補充。它使現代教育既有制度的剛性,又有傳統的脈脈溫情;在調適鄉村固有功能的基礎上,又為鄉村教育現代化提供支持。通過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五四”時期的一代作家基于救亡和啟蒙,用現實的手法描繪鄉村,引導民眾奮起,在批判鄉村不良習俗的基礎上使文學實現轉型。新中國成立后,作家將書寫重心投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力拼搏的鄉村民眾,鼓舞士氣,真實展示人民的奮斗過程,謳歌人民勤勞勇毅的人格力量,豐富了中國鄉土文學的人物畫廊。新時期以來,作家們隨時代大潮的轉向而更換書寫主題,作品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描寫鄉村潛力的博大,人性得到復蘇的喜悅和可貴。新千年以來,廣大鄉村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發展模式面臨新變和轉型,作家并不回避社會矛盾,努力思考,立足鄉土,寫深寫透,以引導人們去關注現實社會的發展進程,既有悲憫的現實情懷,又有植入人心的強大力量。
進入新時代,鄉土中國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因此,鄉土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也要隨之轉型。我們要利用鄉土文學的這些特點,使其在鄉村基礎教育中發揮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融入鄉土特質,重現鄉村歷史,敘述鄉村故事,重構鄉村價值的文學書寫,一定能為基層教育帶來良好的精神食糧。魯迅展現的浙江紹興、巴金敘述的四川、沈從文筆下的湘西、莫言講述的山東、陳忠實書寫的陜西,一定能喚醒學生的鄉村記憶,使他們尋找到靈魂皈依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