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材編寫建議中指出:“教材要適應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要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在義務教育課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教材的選文應充分考慮高中生的言語經驗,有利于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激活思維,這進一步說明了同輩群體文化選文的必要性。同輩群體文化選文中的有效榜樣能與學生的直接經驗相結合,成為學生學習的外部強化手段之一,學生通過觀察和學習選文中的有效榜樣從而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獲得替代性經驗,習得社會行為,內化為內部動機,提高自我效能感。當下語文教材選編應“以學生為本”,基于學生同輩群體文化整體規劃,發揮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
同輩群體指的是由相同或相近的年齡階段、地位大致相同的人所組成的關系親密的群體。出于價值認同和偶像認同等因素,學生主體在道德情感、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上與同輩群體榜樣趨于一致,形成群體文化。據調查,中小學生更喜歡閱讀一些出現同輩群體文化角色的選文,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意識地接受同輩群體文化角色的熏陶。他們更樂于將同輩群體作為自己的模仿對象,同時認為成人的行為方式并非自己的學習內容(周劍清、陳玉秋,《中學語文教材論》,2021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45頁)。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提出:“兒童的模仿本能很強,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努力按照別人所樹立的模式范本內化為主體的社會行為調節機制”(〔美〕約翰·杜威;魏莉譯.《民主主義與教育》2018年第1版,長江文藝出版社,33頁),將外在主體行為需求轉變為主體內在需要,并通過外顯的形式表現出來。班杜拉先生賞罰控制實驗中也證實了兒童或青少年會通過觀察生活的榜樣從而習得社會行為。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說之中指出學習是一種反映概率的變化,而作為外部強化的有效榜樣則是增強概率的手段。同理,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沉浸于選文中同輩榜樣的經驗歷程,往往會受到同輩榜樣在舉止儀態、語言習慣、鑒賞力和審美觀等方面無意識的影響,并且認同該榜樣浸透著的情感精神,習得其榜樣所外顯的社會技能,在不斷的模仿和內化過程中建構自身的認知結構和價值體系。語文選文作為青少年與同輩群體榜樣發生刺激反應聯結的媒介,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歷程中至關重要的工具。
1.初中語文教材選文中同輩群體形象占比小
本文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界定的18歲及以下的兒童為初中生同輩群體年齡界限。經統計,統編版初中語文選文總量為143篇,其中包含同輩群體形象的選文共計32篇,占選文總量的22%,其中七年級上冊12篇,七年級下冊5篇,八年級上冊3篇,八年級下冊5篇,九年級上下冊分別為3篇、4篇。不難看出,作為義務教育中小學與中學銜接和過渡的七年級上冊,包含的青少年同輩群體形象的選文最多。而七年級下冊及以后的包含青少年形象的選文呈階梯式下降,且占選文總量的比例相當低。
2.初中語文教材選文中同輩群體有效榜樣占比小
語文教材所出現的青少年角色又分為兩種:一種為文章中的“參與者”,沒有表現出明顯有效品質特征,僅作為一個無關緊要的角色出現;一種為“有效榜樣”,即在文章中表現出其能夠被中小學生所吸收內化的品質特征。這些有效榜樣承擔著人文教育的模范作用,能夠規范學生的行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找到正確的人生奉獻之路。統編版初中教材當中出現的約41位青少年角色當中,有效榜樣為27位,占比66%,這一比例看似高,但放在全套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做比較,有效榜樣占全部角色中的比例低。
3.同輩群體中團體角色占比低
團體角色指的是一篇選文中出現兩個及以上相互交集、合作的人物形象,在統編版中學教材當中所表現出來的同輩群體文化中,個體角色出現的概率遠大于團體角色。統編版義務教育初中的32篇選文當中,僅4篇選文包含團體角色,占比僅為13%,分別為七年級上冊的《詠雪》中的謝朗與謝道韞,《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莫頓亨特及其小伙伴杰里、小內德等,八年級下冊《社戲》中的“我”與宏兒、雙喜、水生等,九年級上冊《故鄉》中的少年魯迅、少年閏土、水生、宏兒等。同輩群體文化中團體角色的缺失,不利于中學生集體意識、團體合作精神的培養。
本文以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青年年齡(15~24歲)為高中生同輩群體。經統計統編版2019年語文高中教科書當中,共計70篇選文,其中蘊含著青年形象的選文共計8篇,僅占選文總量的11%,同輩群體文化選文在語文教材中處于缺席狀態。
高中語文中同輩群體文化選文占比低,成人文化氣息濃厚,較少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閱讀興趣和可接受程度。高中階段的學生處于“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末尾階段,這個階段的高中生正經歷著身心從兒童向成年人的過渡和轉變,同時處于人生的迷茫期當中,渴望自我認同,能像同輩榜樣一般勝任某個社會角色。而高中語文的選文大多數是為成人服務的,以成人的視角精心選編的,當所有的學習內容充斥著成人文化,學生主體和選文角色年齡心境差距過大時,主客體難以產生緊密聯合,會影響和抑制高中生的閱讀體驗,難以產生濃厚的學習。學生長期處于枯燥的成人文化灌輸中,失去同輩群體文化的滋潤,從心底抗拒語文,這樣一來,語文就失去了其原本的目的。
相對于思想政治枯燥無味的課程,語文小說故事中的角色所蘊含的同輩群體價值觀念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和內化。其中緣故便是語文小說或故事中波瀾起伏的情節激發著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和思考。同輩群體文化對青少年而言具有深深的吸引力和歸屬感。當學生在學習選文時,會無意識地將自己聯結到角色的經歷中去,沉浸于文章中角色的情感,同輩群體年齡越接近,這種聯結就愈加緊密。
埃里克森在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將人生分為八個階段。而中學生處于“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剛從幼稚的心靈解放出來,思想處于蒙昧期,道德意志薄弱畸形。主體已有的情感圖式與社會中接受的新概念產生對立性矛盾,容易違反道德要求或犯嚴重的道德過錯,從而誤入歧途,這種情況在偏遠的鄉鎮中學尤為常見。小學語文蘊含著德育的培養,而中學則在此基礎上增加品德矯正這一功能,語文作為德育的排頭兵之一,其選文中的同輩有效榜樣在中學生道德矯正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
中學階段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同輩榜樣凸顯出來其重要性。當同輩群體文化中某個可望可即的同輩榜樣出現時,會引起學生的仰慕和崇拜,形成無意識的“我要成為像他一樣的人”自我心理暗示,從而激發本體的學習動機,強化學習概率。本體在學習過程中參考語文選文中的同輩群體形象范本,與個體自身已有圖式產生碰撞,在掙扎和無意中融合內化為自身意識,影響或改變主體的原有的價值觀念體系。當學生面臨著與選文角色相同的境遇時,那些早已內化并潛伏在腦海深處的無意識品質將會快速提取,從而影響主體行為選擇的主觀判斷。
由于語文教材中同輩群體文化的缺失,而中學生的生活中又充斥著復雜多樣、良莠不齊的同輩群體文化,部分中學生得不到同輩有效榜樣作為價值引導,轉而通過其他渠道模仿生活中的實體偶像。打架、斗毆、偷竊等品德不良行為在青少年之間偶有發生,這都是同輩群體不良榜樣文化蔓延下的結果。青少年渴望得到同輩群體的認同,希冀能成為其中的一員,而同輩群體文化的塑造與教育息息相關,良好的教育有利于塑造和建構健康的同輩群體文化。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技術訓練,它也承擔著“育人”的使命,學習語文就是學做人。在語文教育領域,學校里的文學社、演講社、詩詞社等社團小組都是健康的同輩群體文化下的產物。通過志同道合的同輩群體文化,可以吸引興趣不同的中學生,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葉圣陶先生曾說,青年是活潑的,叫他們讀現代中年人或老年人寫的感傷文字,也同樣不合理。(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2015年,教育科學出版社,133頁)。語文教材選編要兼顧當下的青少年生活的需要。興趣是人做各種事物的動力來源,某人與事物的固有發展可能性建立起密切關系時,他會很注意這個對象對其而言能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美〕約翰·杜威;魏莉譯.《民主主義與教育》,2018年第1版,長江文藝出版社,112頁),當學生對某個同輩群體文化感興趣時,會通過改變已有的認知結構或形成新的圖式去接受新的概念。因此,選文應適當提高包含同輩群體形象的選文比例,與青少年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興趣,引導學生從閱讀旁觀者向閱讀參與者的角色轉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課程理念,而其中的合作學習是指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同輩團體成員內部分工,合作推進學習的互助型學習。語文教材選編時應結合我國的性質,在微觀上適當增加涉及同輩群體團體合作的選文,有利于學生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并內化團體合作精神,形成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統一的崇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