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震來
《玫瑰》之爭論
年紀大了,看電視劇少了,凡是古裝、打仗、仙女、鬼怪之類一律不看。但現代都市劇《我的前半生》卻讓我看得津津有味,充分暴露了自己的“檔次”。這幾天《玫瑰之戰》(以下簡稱《玫瑰》)閃亮登場,雖然是模仿美劇《傲骨賢妻》(The Good Wife),卻是外國酒瓶裝中國酒,包裝挺華麗的,內容也多少取材于現實生活。不知為什么,網上差評如潮,真不知觸碰了觀眾的哪根筋,不只是不喜歡,還恨得他們牙癢癢,口誅筆伐。乍一看,《玫瑰》似乎是因攝影師技術性地熨平了兩位女主角臉上的年紀留痕而激起了強烈的反對,尤其是女士們的不滿,但更深層的原因恐怕是《玫瑰》不只是美化了女主角,還美化了生活,美化了人世間的爭斗。《玫瑰》呈現出了一個理想化的法治社會,或者說正向理想化邁進的社會,難怪讓習慣于叢林法則的“廣大群眾”嚴重不適,“難道現實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或者還不是,但萬事總有開始,盡管是不完美的開始,何不給理想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這可能正是隱藏在深處的,連我們自己都沒覺察到的審美觀念上與《玫瑰》嚴重脫節的深層原因,其實更是《傲骨賢妻》與《玫瑰之戰》的脫節,是“老吃老做”版與“青春靚麗”版的脫節,是不同審美趣味的脫節。
《玫瑰》之選擇
剛剛看完《玫瑰》最后一集,果然沒有失望,因為意猶未盡,還想看下去,一部都市電視劇能做到讓觀眾(或者說享有“肥皂劇”口味的觀眾)欲罷不能,還有什么比這更大的成功呢?尤其越到結尾越精彩,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猶如音樂上的“加緊”,接著又戛然而止,又如貝多芬的拿手好戲:“漸強”后突然一個“輕奏”,讓人回味無窮。不可否認,此劇借鑒了美劇《傲骨賢妻》不少的手法,或者根本就是創造性地移植(一如韓版、日版)。有問題嗎?風行世界的律師制度原本就來自西歐,就如《資本論》等,拿來主義沒什么可難為情的。同樣,遍布世界各地的武術功夫、中國餐館、中醫中藥、國粹“麻將”不也“騎馬挎槍走天下”了嗎?《玫瑰》最莫名其妙之處是“作女”沈沁橫空出世,“霸王硬上弓”倒追豐盛,想來點“三角”增加情趣,可惜男女演員之間氣場完全不對,缺少“化學反應”,連劇中保安都看不下去,一言蔽之道:“土得掉渣?!毕啾戎?,最“洋”之處是結尾套用了美劇風行的片尾畫外音手法,沒有“大團圓”,也沒有“不成功便成仁”,留下的是男、女主角感情生活的缺憾,但生活仍依然故我“沒心沒肺”地行進著,淡淡雅雅的,有點美麗、有點傷感、有點顧影自憐。不過果真是“缺憾”嗎?人生無常,生活中充滿矛盾與意外,各人有各人的利益追求,律師制度讓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限制在“打嘴仗”的范圍內,相比起橫尸遍野,恐怕這是現代文明最好的選擇了!
《玫瑰》之隱喻
Wars of the Roses,也譯作薔薇戰爭,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年在位)的兩支后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的斷續的內戰?!懊倒逯畱稹币幻敃r并未出現,而是十六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志戰爭的開始后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于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1989年,美國拍了一部頗有影響力的黑色諷刺電影《玫瑰之戰》,正是我留學抵達美國中西部的那一年,記得錄像店里此片赫然放在顯著位置,邁克爾·道格拉斯及女主角凱瑟琳·特納劇照隨處可見,這對當紅明星前腳還在《尼羅河寶石》中熱戀,后腳便在《玫瑰之戰》中鬧離婚,為爭房產大打出手,你死我活。不記得我是否租看過此片,但他倆最后垂掛在巨型水晶吊燈上廝打的鏡頭仍記憶猶新。此片取名《玫瑰之戰》,因Rose是他們的姓,當然更是喻意歷史上的“玫瑰之戰”——王室“窩里斗”,爭權奪利的“內戰”。此片當時大賣,尤其在德國,從此Der Rosenkrieg(玫瑰之戰)在德國甚至成了高調離婚案的代名詞。這些天熱播的國產劇《玫瑰之戰》也跟進這一“傳統”,沿用了以“玫瑰”代表離婚之斗,始于顧念與宋嘉辰,終于谷明非與孫薇薇,還有其他好幾樁離婚案,以及還沒有領證的男女的分分合合,最被看好的顧念與豐盛也過不了物質利益的坎,在“合伙人”爭斗面前以分手告終。“玫瑰,玫瑰,我愛你”,陳歌辛四十年代所作流行歌曲仍時不時在耳邊響起,“天長地久”著呢!
《玫瑰》之節奏
此電視劇編導、演員、攝影、美工非常專業的努力可圈可點,被部分觀眾罵慘的編導尤其值得稱贊,節奏明快,不拖泥帶水,“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順應了當今時代的快節奏。當年《傲骨賢妻》為顧及美國觀眾無法長時間專注的毛病,以及電視臺必須時不時播廣告的要求,只能采用“片段化”章法。《玫瑰》雖并無“限時”若干分鐘的要求,但借鑒了帶廣告電視劇的特點,主推“短平快”,在眾多電視劇以“慢板”為主打,不厭其煩過度解釋,靠集數多賣錢的風氣中,《玫瑰》以“快板”脫穎而出:即在相對短的時段中目標明確地說清一個細節,然后毫不“戀戰”切換至下一個細節,聚沙成塔,整個事件就由這些萬花筒般的細節片段組成,來龍去脈一清二楚,干脆利落、水到渠成,講故事節奏上的新風尚讓人耳目一新!
《玫瑰》之遺憾
《玫瑰》吊足胃口,每天只播兩集,我這邊窮追不舍剛看畢,那廂網友已在口誅筆伐“罵山門”了,看來罵盡管罵,卻不舍拂袖而去,從一而終看到了底?!爸覍崱钡挠^眾不是在罵廣告商拖拖拉拉、詭計多端,而是在吐槽《玫瑰》非玫瑰色的結局:袁泉飾演的顧念與黃曉明飾演的豐盛在經歷了風風雨雨后仍沒能走到一起。顧念與豐盛好事多磨,在掃除了一切障礙,眼看就要“花好月圓”的最后關頭,卻橫生了顧念不能也成律所“合伙人”這一障礙,沒能終成眷屬。分手是遺憾,但有其必然性,理由如下:(1)王志飛精彩演繹的李律師首先跳出來反對顧念入股,理由是不能讓律師所變成顧念和豐盛的夫妻店。這不是李律師一人之見,律師所其他合伙人都心照不宣。(2)從事業上講,離開儀盛和律師事務所是顧念想在律師界大展身手的必然選擇。(3)豐盛一再表示自己可退出成全顧念,但這是不可能的,首先顧念是斷然不會接受的。(4)顧念可選擇忍氣吞聲,為了豐盛留在律師所,甚至回歸家庭,成全愛情,但她剛剛走完一段與前夫宋嘉辰為愛情家庭犧牲自己事業的十年路程,她是不會重蹈覆轍,再吃回頭草的。(5)一旦顧念事業上另起爐灶,豐盛完全可以與顧念繼續平等的戀愛關系,但豐盛覺得自己有恩于顧念,不能接受袁泉的“背叛”,可見嘴上說得好聽,骨子里仍是大男子主義,顧念的離去是過來人的明智。(6)顧念借女兒的口道出了心聲:我不要爸爸(宋嘉辰)給我的,我要自己掙?!睹倒濉返牟煌昝赖耐昝澜Y尾顯示了編導對時代的把握。從魯迅發妻朱安三從四德的一生,到阮玲玉羞于出庭離婚案而自殺;從簡·奧斯丁的女主角們為財富與愛情兩全而奮斗,到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視平等為愛情的前提。婦女爭取平等投票權、離婚權、財產權、就業權、不受職場性騷擾權、子女撫養權,走過了一條漫長的路,今日美國的婦女仍在為生育自主權而奮斗,阿富汗的女性甚至為爭取最基本的受教育權出生入死。她們奮爭的成果不僅屬于女性,更是有益于全社會?!睹倒濉返慕Y尾順便也讓袁泉和黃曉明的演技發揮到極致,尤其是黃曉明最后聲淚俱下的暴發讓豐盛的性格更立體更完整,“老好人”奮力一搏終于有血有肉讓人刮目相看。別忘了,“玫瑰”意指男女離婚之爭,公正法律下平等地終止婚姻關系更是文明社會特有的一項權利。再說律師也得有飯吃,如果你們不“玫瑰”,可不就是壞了李大為的生意,砸了律師們的飯碗嗎?當然,開放性結尾也為續集埋下了伏筆,如果續集中顧念、豐盛終結百年之好,如愿以償,符合觀眾的期待。但封閉式審美觀顯得老套,俗了;如果仍無事生非、若即若離,則又有點欲擒故縱、矯揉造作,就看編導出什么新招了。原版《傲骨賢妻》中,豐盛的洋原型命喪法庭槍擊,蓋因男演員Josh Charles演滿五季后求離去,不知他是想見好就收,還是另攀高枝,演而優則導(演)去了。總之,翹首以待“玫瑰”花開二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