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王衍明(1987- ),男,漢族,海南海口人,本科,助理員,研究方向:消防工程。
摘要:
隨著電動自行車產業蓬勃發展,電動自行車的火災事故發生日益頻繁,潛在的消防安全風險日益突出。本文重點以海南省電動2018年至2021年11月的自行車消防安全現狀為基礎,梳理分析電動自行車產業在生產銷售、停放充電、維修改裝等環節火災風險,就加強電動自行車火災風險防范措施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風險分析;防范措施
據網絡公開數據顯示,近些年我國電動自行車的年度平均銷售量超過3000萬輛,社會保有量接近3億輛。隨著電動自行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其火災事故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僅2021年前三個季度全國發生的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就高達10030起(平均每個月1000多起),北京市通州區玉橋街道某小區“9·20”電動自行車火災更是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一、近年來海南省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概況
比對2018年至2021年11月海南省電動自行車火災情況:火災起數呈逐年上升趨勢,2018年發生56起,2019年發生57起,2020發生120起,截至2021年11月已發生143起;火災致死致傷集中發生在休息時段(見表1);電氣故障和自燃是主要原因,電氣故障造成218起火災、占比69%,主要是過充電、電池單體故障、電氣線路短路,自燃造成62起火災、占比19%。
二、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風險分析
(一)產品質量風險
國內雖出臺《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17761-2018),但是對車用鋰電池、充電器等產品質量源頭監管的制度、措施仍然匱乏,網購渠道組裝車監管乏力,“三無”、
非標、超標產品十分常見,劣質產品的火災事故風險不容忽視。海南省市場監管局通報的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抽查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三次抽樣的產品不合格檢出率分別為56.7%、18.2%、35%,其中蓄電池、導線布線安裝、短路保護等整車質量和電氣安全方面問題風險突出,占比分別高達58.8%、100%、42.9%(見圖1)。
(二)非法改裝風險
部分企業、群眾,特別是外賣、快遞、代駕等群體為追求續航行駛能力、行駛速度和快充效果,違規改裝車輛布線、違規改裝擴容電池、使用與車輛電池不匹配的大功率充電設備,加之使用超標、翻新等不合格電池,車輛過沖、過載隱患問題突出。2020年至2021年11月,海南省206起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中有55%與上述行為相關。2021年8月中消協聯合國家輕型電動車質檢中心曾發布警示:改裝容易破壞整車電氣線路過載、短路等故障。
(三)不規范的停充行為風險
新建小區未規劃建設電動自行車停放場所,街道社區和老舊“三無”小區沒有空間和資金建設集中停放充電場所,群眾“停充難”。2021年10月1日,三亞市某老年公寓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造成22名群眾受傷,而發生火災事故時社區內上千輛電動自行車因缺乏足夠的停放充電保障,只能入戶充電。受海南地理氣候條件特點影響,海南省出租屋、三合一等自建房大多只設一座敞開式內樓梯,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與安全出口、疏散樓梯大多未做防火分隔,火災后有毒煙氣會迅速蔓延并嚴重威脅人員安全。2021年2月27日,海口市某出租屋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造成1死4傷,就是因為在一層停放充電的電動自行車起火后,大量有毒煙氣蔓延入樓梯和上層,造成了人員傷亡。
(四)綜合監管機制漏洞風險
產品質量的事后監管與源頭準入脫節,質量產品安全把關依然不盡人意。流通中,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信息互通機制不暢,對非法改裝拼裝電動自行車售賣和改裝使用超標、偽劣、翻新電動自行車電池等違法行為的聯合打擊力度偏弱,綜合管理舉步維艱。責任追查方面,因部門聯動制度不完善,對火災事故負有關聯責任的生產商、銷售商、改裝維修服務提供商等主體追責難以落地,以倒查倒逼責任落實的實踐效果不夠理想。基層管理中,鄉鎮、街道、社區等屬地管理責任弱化,電動自行車的規范化停放充電管理工作仍需不斷改善[1]。
(五)群眾安全意識偏差風險
電動自行車火災具有起火燃燒迅速(從起火到猛烈燃燒一般僅1-3分鐘),燃燒散發大量濃煙且燃燒持續時間不長,火災需要特定滅火藥劑、手段等特點。但在生活中,群眾對違規停充和違規改裝等行為的危險性認識不清,對落實室內停充場所防火分隔和規范充電線路、設備敷設安裝等措施要求難以理解,加之缺乏“小火快逃,大火關門”的理性自救理念,三重因素影響下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處置工作極其棘手[2]。
三、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防范應對措施分析
針對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突出風險環節的防范措施,筆者結合走訪調研工作,認為應當從“治本”“固基”“打非”“強能”和“自律”5個方面著手[3]。
(一)聚焦本質安全,突出“治本”
2021年7月,浙江杭州一輛行駛途中的電動自行車突然起火,造成父女2人重度燒傷;2021年12月,海南省臨高縣臨城鎮某小區一群眾擅自將電動自行車電池拿到家中充電,電池過充自燃,所幸消防部門處置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兩起火災事故一起是行駛中、一起是靜置充電,從結果上都以火災的形式暴露出電動自行車的安全風險,但究其根本在于電動自行車及其配套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更是電動自行車火災風險的本質性問題。對此,筆者建議從3個方面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工作[4]。一是優化質量安全抽查監督機制。在加大對電動自行車及其配套產品的質量抽查力度的同時,建立有效的產品質量溯源監管體系,限制、杜絕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強化源頭把關。二是加大對違規改裝行為的打擊力度。進一步明確公安、市場監管、商務等部門對改裝環節的監管責任,并加大對違法改裝、拼裝和翻新使用偽劣、不合格產品的打擊力度,溯源追查服務提供商、生產商等各方責任。三是完善電動自行車領域信用監管體系制度。出臺電動自行車領域失信行為和電動自行車產品“黑名單”制度,督促生產、銷、改裝維修等各方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要求,引導行業自律[5]。
(二)緊盯矛盾關鍵,做好“固基”
建議從三方面解決大量電動自行車的停放充電需求與匱乏的停放充電場地、設施矛盾。一是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鄉鎮街道基層深入做好供需矛盾調研,在市縣(區)級政府的統籌做好規劃建設,充分利用公共用地、道路兩旁空間,大力普及建設集中停放充電棚(場)、智能充電樁、智能充電柜等場所設施,推行電動自行車“不入戶、不進樓”的集中停充管理。二是落實室內停放充電場所防火分隔措施。對于受空間限制,增建、改建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確有困難、需設置在建筑內的,按照國家和地方相關標準、規范、要求落實防火分隔,增設簡易噴淋設施、點型感煙火災探測器等技防措施。三是改善住宅小區停放充電場所條件。新建、改建、擴建公共建筑、住宅建筑時,同步規劃建設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充電場所,并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便民工程,加大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充電場所的增、改建力度[6]。
(三)抓好綜合治理,深化“打非”
在政府主導層面,完善電動自行車綜合管理工作法律體系支撐,科學引導電動自行車產業健康、良性、安全發展,對各地突出的電動自行車風險隱患問題實施差異化、精準化的綜合治理。在部門聯動層面,建立“全鏈條”協同共治機制,完善信息互通、聯合執法等工作機制,加強準入、流通、改裝、停放和回收等環節綜合監管,抓好電動自行車火災責任溯源追究工作,形成齊抓共管格局。在基層末端管理層面,壓實屬地和主體責任,指導鄉鎮街道、社區等基層加強日常檢查、巡查和警示宣傳工作,依法督促產權方、管理方等明確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的管理人員及其職責,推廣普及簡易便捷的自動報警、滅火和控火技防措施,規范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充電管理[7]。
(四)發揮科技優勢,實現“強能”
一是建立溯源監管體系。依托信息化手段,以電動自行車車架號、電池序列號、車輛牌號為唯一性標識進行賦碼,綁定生產、銷售和所有人相關信息,實現生產銷售去向可溯源,關聯電動自行車的電池、電機等車輛主要配件更換維修和車輛改裝等環節中服務提供方和產品提供方信息,實現維修改裝環節管理溯源。二是引導“換電”產業的發展。聚焦電動自行車電池安全這一關鍵要素,借鑒“共享”經濟模式,引導電動自行車及電池的生產商形成統一的產品規格標準,加大電動自行車集中換電設施設備的規劃建設力度,推廣相對安全、高效、便捷的電動自行車集中“換電”的供電模式。三是普及智能充電和限制“進樓入戶”技防措施。關注電動自行車充電環節出現的過電充和充電線路短路故障等突出情況,推廣普及具備定時充電、自動斷電、故障報警等功能的智能充電控制設施。鼓勵引導設有電梯的建筑增設阻止電動自行車入梯上樓的監測識別設備,限制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充電行為[8]。
(五)強化安全意識,引導“自律”
警示群眾關注火災風險防范,震懾違法犯罪行為,培樹強化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和引導行業“自律”十分重要。因此,建議應加強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和涉及電動自行車的違法行為曝光宣傳工作。在宣傳教育方面,建議結合典型火災事故案例情況,依托線上網絡媒體、平臺、線下戶外廣告資源和召開火災警示教育現場會等方式,廣泛告知“進樓入戶”“人車同屋”“飛線充電”和違規改裝等行為的危害及電動自行車火災風險,引導群眾樹立“小火快跑、大火待援”的科學逃生理念和普及火災疏散逃生技巧。在違法行為曝光方面,建議結合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的延伸調查和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工作,廣泛曝光涉事電動自行車及其配套產品,倒逼生產廠商嚴格落實產品生產質量安全標準要求,廣泛曝光涉事銷售商和維修改裝服務提供商違法行為,敦促銷售和維修改裝領域企業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銷售合格產品和提供合法服務。
結語
電動自行車火災本質上是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唯有在源頭把關上強化電動自行車及其配套產品的質量安全,在基礎建設上提供更加普惠、便民、安全的充電設施、場地和途徑,在管理工作上推行“不入戶、不進樓”的規范化集中停放管理模式,在監管工作中加大對違規停充、違規維修改裝和違規銷售使用偽劣產品打擊力度,在意識培樹上引導樹立正確的電動自行車使用習慣,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促進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史志鵬.讓電動車跑在“法治軌道上”(新視角)[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8-30(005).
[2]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2019年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EB/LO].2019-12-10.
[3]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海南省2021年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EB/LO].2021-8-9.
[4]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2020年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EB/LO].2020-12-9.
[5]李靖.城市火災風險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今日消防,2020,5(03):101.
[6]DB46/T526-2021.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消防安全要求[S].2021-3-29.
[7]海南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Z].2021-6-1.
[8]海南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Z].2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