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艷
摘要:隨著時代發展,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對地區經濟、國際競爭力的影響越加深遠,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推動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必須堅持優先發展農村、農業,通過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則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礎,鄉村文化蘊含豐富的精神資源,也是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著力點。該文首先介紹鄉村文化振興及鄉村文化在經濟發展與鄉村治理中的價值,其次分析目前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困境,最后基于鄉村文化振興提出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建議。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保護;傳承;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G249.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a)-0111-05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Based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ulture, as a soft power, has an increasingly profound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e ar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quires priorit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agri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y improving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rural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spiritual resource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focu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social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its valu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ural governance.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Finally, based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culture; Revitalize; Protect; Inherit; A dilemma; Countermeasure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必須堅持優先發展農村、農業,通過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鄉村文化的發展受到關注,而且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然而隨社會化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不斷深入,鄉村文化、鄉村文明走向沒落,甚至部分地區出現解體、異化的情況。
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重視鄉村經濟發展,但是鄉村文化發展步伐較落后。雖然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提出具體細則,從國家層面為鄉村振興中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依據,但是在實際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中因為資金限制、文化服務設施有限、發展水平不均衡等問題,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效果不理想。為此總結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決建議,對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傳承鄉村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1 鄉村文化振興相關概述
1.1 鄉村文化振興的含義及內容
文化是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交流方式,以及人類社會自我發展中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而鄉村文化則是產生在農村這片土地上,以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為基礎,由村民創造的,反映著村民的價值觀、生活習慣、交往方式等。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思想保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采用符合農村、農民特點的方式,進一步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加強愛國教育、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1]。
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容主要包含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因地制宜地細化鄉村文化工作,加大對鄉村文化的精準幫扶力度,讓村民盡早地享受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構建起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廣播電視設施建設、應急廣播電臺、網絡覆蓋等,加大鄉村文化站、村文化圖書館等設施建設,滿足村民對文化生活的需要,探索鄉村文化服務機制[2]。三是打造鄉村群眾文化特色品牌。定期組織各級團體開展鄉村文化活動,指導各個部門開展鄉村表演、文藝晚會等,持續培育鄉村文化特色品牌。
1.2 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體現
1.2.1 鄉村文化在振興鄉村經濟中的價值體現
助力鄉村發展,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標,需要優先了解鄉村自然條件、文化資源,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要順應自然,保護生態,走出一條符合鄉村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方差異較大,平原與丘陵地區的自然條件、物產資源也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決定鄉村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為此制定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鄉村文化差異性同樣存在,在鄉村經濟發展中要發揮文化優勢,形成特色旅游業、特色農業等均是本地鄉村文化的底蘊[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經濟發展中要尊重鄉村文化,堅持經濟與文化共同發展,借助文化優勢實現鄉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2.2 鄉村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價值體現
優秀鄉村文化對實現農民精神風貌建設、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治理的目標具有重要影響。鄉村文化中“人和”是文明重要的體現,也是鄉村家庭和諧、村莊和美、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諧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村民和諧共處,才能實現鄉村振興這一戰略目標[4]。因此保護與傳承鄉村文化,有助于形成尊老愛幼、親善鄰里、守望相助、誠實守信的新鄉村風貌,為鄉村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不同鄉村文化讓不同地區的村民有著獨有的精神歸屬感,也賦予村民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文化背景,內化的鄉村文化有助于維護鄉村社會的穩定運行。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充分利用鄉村文化資源,將鄉村文化融入鄉村治理,提升治理效率,降低成本。
2 基于鄉村文化振興的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困境
2.1 村民主體的保護作用未得到發揮
鄉村文化具有主體性,村民是鄉村文化創造和傳承的主體,想要實現鄉村文化的保護,必須保證村民在鄉村文化保護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尊重村民的意愿,讓村民參與其中,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但長期以來受到管理機制影響,鄉村文化保護過程當中村民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雖然近年來各級部門圍繞鄉村文化保護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總體上鄉村文化保護中村民依舊是“等、要、靠”的思想。鄉村文化保護主要靠上級政府部門,鄉村文化保護形成一種“上熱下冷、外熱內冷”的現象。導致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調動村民的主動性,沒有發揮村民在鄉村文化保護中的主體作用。
與此同時鄉村人口外流也是鄉村文化保護主體缺失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城市建設進程加快,大多中青年外出打工,然而促進鄉村文化保護也需要依賴中青年的力量,因為他們懂技術、懂文化、愿意接收新的知識,大量中青年外流導致鄉村文化發展后勁不足。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老一輩的傳承人年齡越來越大,文化建設者缺失導致鄉村文化不斷消亡,直接影響了鄉村文化振興進程。
2.2 鄉村文化傳承形式不當
鄉村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傳統思想影響了傳承效果。當前在鄉村經濟發展建設過程中對建筑保護、歷史遺跡保護,手工藝、民間習俗、傳統禮儀等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重視不夠。而且部分鄉村歷史悠久的獨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資金缺乏、愿意學習的人少,加劇了鄉村文化中傳統技藝的傳承危機。同時部分家長認為只有窮人家的孩子才會學習手藝,在現代教育家庭理念的影響下,多數家長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繼承傳統技藝[5]。也有部分非物質文化技藝受到派別思想的影響,“傳承不傳女”影響了文化的傳承,增加了鄉村文化傳承的難度。
當前的鄉村文化的傳播途徑較為單一。鄉村文化傳承會受到地域條件限制,傳承傳播途徑單一,因為書籍、報紙雜志、網絡等大眾媒體與鄉村差距甚遠,很多鄉村文化的傳承者都是老人,他們很少使用網絡,與專業的報刊、書籍傳播路徑也差距甚遠,影響鄉村文化的傳播與保護。而且鄉村文化傳承過程中基層干部對其重視不夠,很難主動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甚至部分鄉村圖書館、閱覽室幾乎關閉,沒有充分發揮傳播作用。
鄉村文化具有形式上的穩定性、內容性上的包容性。穩定性是指鄉村文化的形式與當地的地理條件、語言等相關,例如:吉林地區的扭秧歌、二人轉、吉劇等。包容性是指在中國鄉村文化發展進程中它不是一時一地的文化,而是集聚了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的文化成果。但當前的鄉村文化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內容重復,面對現在多變的市場環境,沒有對鄉村文化進行進一步的傳承與創新。而且部分鄉村文化的傳承人只談傳承,不談創新,老一輩的傳承人越來越少,新一代的年輕人很難接續,導致了鄉村文化的傳承內容和形式無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2.3 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體制不健全
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過程中有效地協調鄉村文化保護與鄉村振興體制,以此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才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發展。但從整體上來看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雖然各級政府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脫離實際,未形成整體性、系統性、長期性的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一旦涉及土地、資金等因素就容易導致各項方案“爛尾擱置”。這是因為一方面對鄉村文化定位不清楚,部分地區的鄉村文化建設規劃沒有從內外部環境出發,對當地鄉村文化的特色、民族風情、文化資源的重視力度不夠。對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沒有與當地人文精神、文化元素相融合,出現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的情況,影響了鄉村文化的可持續化傳承。另一方面鄉村文化建設同質化嚴重,部分地區的鄉村文化建設規劃是套用上級文化建設的標準,沒有體現本地區的文化與特色。
除此之外,鄉村文化建設規劃的可操縱性不強,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規劃建設脫離了本地區的文化發展、傳承實際情況。主要是因為缺乏資金,沒有專業團隊實施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而且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負責鄉村文化統籌發展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對上級部門的要求執行效果較差,過度依賴政策。在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體制建設中也沒有考慮村民的意愿,以至于執行效果不理想,無法實現鄉村文化的長期保護與傳承。
3 基于鄉村文化振興的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建議
3.1 發揮村民在鄉村文化保護中的主體作用
確立村民的主體地位。鄉村文化保護雖然以政府為主導,但是村民依舊是具體策略的實施者,相關措施依舊由村民來操作。對此需要提升村民在鄉村文化保護中的主體地位,實現治理主體多元化,吸引社會力量加入其中,促進鄉村文化和諧共存。需要以村民為核心,發揮媒體、鄉村精英、村干部、基層管理者等多元主體的作用,彌補鄉村文化服務力度不足的問題,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為鄉村文化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要通過具體程序、制度規范確定村民的主體地位,形成以村民為主體的文化治理機制,實施自上而下的制度與村民利益相結合,實現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目標。
培養鄉村文化的傳承人才。優秀的鄉村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人才的支持,打造高質量的鄉村文化傳承人才隊伍[6]。一方面需要保護優秀鄉村文化中的手藝人,這一群體是鄉村文化中最為活躍的分子,大眾知曉率高,受人們的喜愛。因此在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中要重視鄉村文化手藝人,增加補助,建立地方人才信息庫,保護現有民間手藝人,確保鄉村文化得以傳承。另一方面是培養新型的村民。鄉村文化保護中村民是主力軍,也是鄉村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和創造者,但是因為村民文化限制影響了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此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開展村民思想道德教育,樹立典型人物,發揮部分村民的帶頭作用。基層政府可以設置專項文化教育經費,邀請傳承人開展培訓,提升學習者的專業素養。同時也要注意對鄉村文化相關從業者、基層干部的培訓,提升對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視。
3.2 創新鄉村文化傳承方式
推動鄉村文化進校園。鄉村文化傳承不僅需要傳承人的努力,也需要增加年輕人對鄉村文化的了解,熱愛鄉村文化,對此可以將鄉村文化傳承與校園教育相結合。學校可以開展展覽、講座、演講、社會實踐等形式,鼓勵學生了解鄉村文化、傳承鄉村文化,讓學生感受到優秀鄉村文化的魅力,推動鄉村文化的校園傳播[7]。同時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融入鄉村文化,讓學生從小了解自己家鄉的優秀文化,提升文化認同感。將適合學校學生傳習的優秀文化引入高校,讓更多青年人可以參與鄉村文化保護工作。可以編制鄉村文化的教材,剔除陳舊落后思想,保留優秀歷史文化,讓新一代學生接受優秀鄉村文化,成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者。
完善鄉村文化的傳播體系。想要提升鄉村文化傳播能力,需要擴大文化覆蓋的范圍,形成與現代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傳播體系。同時借助現代傳播方式,提升優秀鄉村文化的影響力,因為不僅鄉村文化的傳承需要年輕一代,傳播方式也需要創新,深化鄉村文化的傳播機制,強化外部傳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鄉村文化的傳承中要與當代人們的文化訴求相適應,轉變思路、與時俱進地開展鄉村文化的傳播,如可以利用公眾號、短視頻等傳播方式,提升鄉村文化傳播范圍和傳播的效果。
3.3 構建規范的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制度
3.3.1 加強政府引導,多方面籌措資金
鄉村文化保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一般鄉村文化保護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投入。但是因為鄉村的財政投入有限,無法滿足鄉村文化保護的需要,對此政府部門需要統籌安排,拓寬資金渠道,多元化的聚集資金,以此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一方面,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基層部門要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鄉村文化保護的經費,加大對文化保護的經費投入,并且將這部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專項費用專用[8]。同時引入民間資本,通過調動社會資源、市場競爭、村民入股等形式引入民間資本,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基層財政的壓力,也能盤活鄉村文化保護市場。還可以結合鄉村文化的需要,將金融貸款政策適度傾斜,加大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適當地調整利息政策。
另一方面,規范資金管理用途。在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中設置專項資金,專門應用于鄉村文化環境的整治、老式建筑的修繕、文化傳承人的培養等,做好基礎建設性工作。同時要加大監督管理體制,實施監控,及時跟蹤資金的使用,保障資金被科學應用,確保專項經費真正地投入鄉村文化發展,做好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物質保障,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3.3.2 制定保護體系,保護鄉村文化的原真性
一方面,制定鄉村文化保護體系的標準。結合相關法律與文化保護的規定,能夠與本地區的鄉村文化資源、環境相適應,制定鄉村文化保護的對策和標準,進一步優化各項政策。把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納入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堅持有法必依,政府部門發揮自身的職責,形成部門聯動,抓好鄉村文化的保護,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另一方面,堅持“堅守原真”的原則。在鄉村文化保護過程中保護其地域特色,在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中要保持原有的風貌、歷史和文化形態。保證原始文化風貌與鄉村振興戰略并不沖突,而是相互依存的,過分追求創新會讓鄉村文化傳承中失去文化本身的內涵,而且過度開發利用,不考慮鄉村文化的優勢,也很難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為此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中要堅持“原真”,保障本地區鄉村文化不會喪失本真性,加強鄉村文化內涵的傳播。
3.3.3 制定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總體規劃
一方面,堅持規劃先行。只有正確、合理地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才能保障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道路的規范性。在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可以邀請專家團隊,結合本地區的鄉村文化特征、未來發展規劃、資源數量及分布情況設置專門的保護措施,將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振興、鄉村文化保護有機結合,完善頂層設計。
另一方面,堅持規劃操作可行原則。政府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鄉村文化保護總體規劃,全面部署,加強統一管理。在鄉村文化保護過程中確保各項政策落實,不斷完善,以此設定可行性的鄉村文化保護目標。制定年度規劃、細化各項措施、落實責任到個人、因地制宜分類引導地編制鄉村文化保護規劃方案,確保鄉村文化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鄉土文化保護與傳承制度是確保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根本,是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9-10]。結合鄉村文化資源特征、結構特征、發展形勢,制定制度化、規范化的保障措施,確保鄉村文化保護有效運行,加大對鄉村文化發展中各個環節的監管與執法力度,對違反鄉村文化保護工作要求,破壞鄉村文化資源的要立即通報批評,對情節過于嚴重的則需要依法處理。
4 結語
綜上所述,鄉村文化對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治理有著重要的價值。然而在鄉村文化振興的具體實踐中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面對不同的困境,主要表現為目前村民主體作用未得到發揮、鄉村文化的傳承形式需要進一步完善,以及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機制不健全3個方面。對此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中的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首先,確定村民的主體地位,培養鄉村文化的傳承人才,發揮村民在鄉村文化保護中的主體作用;其次,進一步創新鄉村文化傳承方式,將鄉村文化推向校園,完善鄉村文化的傳播體系;最后,加大政府引導,多方籌措資金,制定鄉村文化保護體系,科學規劃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制度。
參考文獻
[1] 方董平.推進南寧市鄉村文化賦能全面鄉村振興的路徑探析[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22,24(3):47-51.
[2] 趙霞.鄉村振興視閾下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路徑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2,39(6):98-102.
[3] 林素琴.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困境及實現路徑[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2(5):62-63.
[4] 眭海霞,陳俊江,練紅宇.鄉村振興戰略下天府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1):75-84.
[5] 馬逍昆,張猛闖.河南欠發達地區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以鶴壁市浚縣為例[J].山西農經,2022(3):88-90.
[6] 孫虎,楊攀,周洋帆.鄉村振興背景下天府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以龍骨水車為例[J].農村實用技術,2021(12):40-41.
[7] 于良楠,李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研究與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21,34(5):102-109.
[8] 尹影,劉艷秋,王曉薇.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南方農機,2020,51(3):22.
[9] 劉潔.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N].文藝報,2022-07-18(4).
[10]白文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振興的困境與路徑探析[J].現代農村科技,2022(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