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呂楊
摘要:革命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它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奠基、傳承與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凝聚起革命斗爭實踐中的精神精華。革命文化所具有的鮮明特征為新時代大學生奠定的認同邏輯在于革命文化中蘊含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文化自信與奮斗精神。該文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本質特征,分析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邏輯,探索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對革命文化認同的路徑。在理論與實踐中增強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有助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與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思想意識上筑牢防線,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好青年。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革命文化;認同邏輯;推進路徑;文化自信;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a)-0139-05
The Identity Logic and Promo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As a unique cultural form, revolutionary culture takes Marxism as the theory to lay the foundation, inherit and sublima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ndense the spiritual essence in the practice of revolutionary struggle.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lay the identity logic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lies in the ideals and beliefs,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fighting spirit contained in revolutionary culture. This article deeply understand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alyzes the logic of colleg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revolutionary culture, explores the path to further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strengthens college students'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helps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deal belief,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and build a strong line of defense in ideology, becoming a good youth in the new era who will take on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Revolutionary culture; Identity logic; Propulsion pat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ense of worth
在5 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2]
1 革命文化的本質特征
“革命文化”這一概念最早由瞿秋白提出。1923年,他在《東方文化與世界革命》中指出,“……此種趨勢,此種新革命文化的先驅,正就是殺帝國主義的劊子手。”[3]他認為,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已經成為阻礙人類文化進步的巨魔,只有革命文化才能戰勝帝國主義,推動人類文化得到真正的發展。隨后,1940年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也寫道,“革命文化,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革命的思想準備。”[4]本文探討的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孕育形成的獨特文化形態。它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奠基,傳承和升華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連接了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是當代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是中華民族進行偉大斗爭的精神源泉,擁有鮮明的本質特征,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奠基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都在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卻都以失敗告終,中華民族找不到能夠抵御外敵侵略的思想武器。而經過俄國十月革命檢驗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入,正是時代的呼喚,是能夠改變國家命運的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因此,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在確信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之后,肯定、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學會了這科學的革命的新文化”[5],開始通過創辦刊物向人民群眾傳播馬克思主義,以此來指導工人運動,用科學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實踐不斷取得勝利。在這一過程中黨和人民始終堅持唯物主義,形成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理論聯系實際等科學方法。而近代中國的復雜情況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要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帝國主義這“三座大山”。在這樣的革命實踐中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其蘊含的精神力量,不斷動員中國人民為革命理想進行艱苦斗爭,這與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具有相同的價值內涵。而革命文化之所以能夠從救亡圖存的近代到繁榮富強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輝,并不斷完善發展,正是由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奠基。
1.2 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6]革命文化雖然是在特定的革命環境中形成的,但并不是斷裂的,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報效祖國、至死不悔的愛國情懷;“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堅定頑強的硬骨頭精神;“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責任擔當意識;“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等。這些優秀的文化基因,都在革命文化中得以體現,內化為堅不可摧的革命精神,外化為奮勇向前的革命動力,在國家危亡、民族危機之時激勵各族人民進行英勇無畏的革命斗爭,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
1.3 凝聚起革命斗爭實踐中的精神精華
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并闡釋了“紅船精神”[7],“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源頭,要把以其為代表的革命精神融入黨的建設中,初步確立革命文化的歷史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 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8]由此明確了革命文化的歷史地位與時代價值。
革命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理論奠基,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并不斷創新發展。它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實踐中孕育,在主動適應中國革命實踐的過程中發展成熟,并凝聚其中的精神精華形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集中展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9]的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以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敢于犧牲為主的“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及抗美援朝精神;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形成的敢闖敢試、銳意進取、挑戰極限的改革開放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守正創新、人民至上、攻堅克難的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革命文化始終因時因地不斷創新發展,凝聚起革命斗爭實踐中的精神精華,實現現代化的轉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提供精神動力。
2 新時代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邏輯
2.1 理想信念認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10]對于我國來說,這個理想信念就是實現共產主義。“革命理想高于天”[11]“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12],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理想信念的重要性。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到地主階級主導的洋務運動,再到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戊戌變法和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對于國家出路的探索都以失敗告終。在這樣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的理想信念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人民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更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從此確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理想信念,并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切實踐行。重視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這事關青年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更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13]。進入新時代,面對敵對勢力不斷提及的“中國威脅論”、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青年大學生更加需要堅定理想信念對抗隱形的敵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不管是百年前為了尋求救國之路的艱苦奮斗,還是現今為了實現中國夢的堅定不移,其中蘊含的理想信念沒有改變,新時代大學生之所以能發自內心認同革命文化,正是因為對百年來中國人民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的認同。
2.2 家國情懷認同
家國情懷是一種精神意識和社會文化現象,是生命主體對家國命運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和崇奉,它展現了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危機感、榮耀感和使命感[14]。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我死國生,我死猶榮”,再到“強國有我,請黨放心”“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的家國情懷始終存在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不懈奮斗使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過程反復體現著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這種愛國愛家的精神品質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人民的共同精神追求。“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好。”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受家風教育、愛國教育,熟知毛澤東、周恩來、焦裕祿等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能夠明確家與國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通過近年來發生的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更能在認知與情感上認同革命文化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強化自身家國一體的意識,在思想上與行動中將個人理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
2.3 文化自信認同
文化是最為深沉的力量,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文化自信就是在內心對自己的民族文化予以高度的認可與肯定。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孕育發展的革命文化具有鮮明的特征,既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革故鼎新”的精神,又蘊含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深厚底蘊。在革命文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革命理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創新思維,在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革命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之一,不僅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還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對革命文化的認同與自信是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革命文化中蘊含的勇于實踐的開拓精神、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從未在時代的洪流中消逝,在抗震救災、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中都能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強大生命力。革命文化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更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在我國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有所體現,并始終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為進行偉大斗爭提供精神動力。新時代大學生之所以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對中華民族文化保持堅定自信,是因為內心深處對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認可與認同。
2.4 奮斗精神認同
艱苦奮斗精神自古以來就存在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深深烙印在中國人民的心里。近代以來的中國遭受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苦難,在此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敢為人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下,帶領人民艱苦奮斗,不管是努力探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還是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荊棘之路、抑或是視死如歸的抗日戰爭,都體現了革命先輩的自強不息、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艱苦奮斗精神。正是如此,才能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才能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而在新時代的今天,廣大青年學子也不曾忘記艱苦奮斗的歷史傳承,從奧運賽場上勇奪桂冠的“00后”、到祖國邊疆的大學生支教團、再到抗疫中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隊,無不體現著當代大學生勵志圖強、艱苦奮斗的精神面貌。對于革命先輩以鮮血譜寫出的艱苦奮斗的革命文化,當代大學生能夠結合歷史與現實,充分認可并接受其中蘊含的價值取向與精神信仰,將奮斗作為青春底色。
3 新時代大學生革命文化認同的推進路徑
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1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面臨著新的環境條件,對革命文化的認同還存在著一些阻礙:一是西方多種文化思潮借助互聯網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歪曲革命歷史、丑化英雄人物,動搖大學生革命文化的認同感;二是大學生對產生于特定環境的革命文化無法真切感知,逐漸淡化,產生疏離感;三是革命文化教育不夠深入,導致大學生對于革命文化的本質特征與生成的實踐基礎認識不夠深刻,容易產生主觀臆斷。在各種思想價值觀念的激烈碰撞下,更應該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理論認知與價值認同,這不僅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還可以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為推動社會進步與國家繁榮發展增添青春動能。
3.1 夯實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陣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西方“普世價值”、歷史虛無主義、泛娛樂化、消費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負面文化不斷涌入,阻礙著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須深刻認識到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性,“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是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學生歷來是矛盾的突破點,能否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事關我國人才培育、民族進步與政治穩定。我們要始終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16],這是抵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滲透的最好的、最強有力的思想武器。基于新時代面對的多種挑戰,要想夯實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陣地,加強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培育,就要加強馬克思主義陣地建設。一方面,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教育人民,在全黨全國上下形成科學的教育體系、工作體系,以馬克思主義幫助大學生辨明是非,破除錯誤思想,在思想上樹立防火墻,以抵御“和平演變”與“顏色革命”。另一方面,要守好互聯網陣地,互聯網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是意識形態教育的重中之重,通過加大監管力度,從源頭防止意識形態的滲透,還要進一步塑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氛圍,推動形成良好的網絡生態。
3.2 以高校作為加強革命文化本質教育的多樣化渠道
新時代大學生認同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離不開對革命文化理論的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重要責任。新時代,要以高校作為加強革命文化本質教育的多樣化渠道,推動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知主渠道,與課程思政同心合力,依托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培育途徑。
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實踐的主要場所,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塑造人格、培養人才的重要責任,推動當代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高校要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思政課堂、進學生頭腦。一方面,整合各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與革命文化的契合點,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厘清革命實踐進程,展現革命英雄人物榜樣力量,提高大學生革命文化素養。并開設革命文化相關專題選修課,努力將革命文化融入愛國教育、勞動教育、信念教育中,充分發揮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作為課堂主導的思政課教師應用小故事闡明大道理,講清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內涵與價值,通過理論講解,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深刻理解革命文化既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奠基,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升華,還凝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精神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橋梁紐帶,具有科學性、人民性、先進性,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崇敬與認同。
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課堂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推進大學生革命文化認同不僅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更要挖掘其他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補齊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缺,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元素,將革命文化中蘊含的優良的作風與向上的精神滲透到課程教學的環節中,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推進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隱形教育融會貫通,堅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合力,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
將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大學校園日常生活。加強大學生對于革命文化的認同,更應注重環境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想要將革命文化蘊含的價值與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地傳承下去,就必須將它融入日常生活。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在校園內廣泛開展革命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如,動員黨支部、團支部舉辦革命文化教育宣講會,增強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理解;依托歷史事件紀念日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推動大學生對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情感共鳴;還可以承辦學術交流、學術研討會議,推動校園內革命文化學習的熱潮。努力在校園中形成革命文化學習與認同的氛圍,真正將革命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大學校園的日常生活中,推動構建高校“三全”育人機制。
3.3 豐富革命文化認知與教育的實踐形式
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實現復興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一種物質形態、精神形態、制度形態統一的獨特文化形態,本身就具有豐富的育人資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許多意義深刻的革命戰場遺址、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偉人故居等物質形態,具有超越其他歷史文物的獨特育人價值,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可以加深大學生對革命文化實踐與斗爭精神的認知與教育,更能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更好地了解與學習革命文化、進行愛國主題教育、傳承革命精神。
推動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不僅需要在校園中強化理論認知與情感認同,還需要利用特色文化資源,豐富革命文化認知與教育的實踐形式,增加實踐參與,將革命文化認同融入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幫助大學生將革命文化精神外化為行動自覺。一方面,鼓勵大學生廣泛參與革命文化相關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利用假期組織大學生重走革命道路,到西柏坡、井岡山、延安等革命文化遺址、相關紀念館等,堅持場域體驗法,深入實地感受革命年代艱苦環境與革命先輩的初心使命,加強對革命實踐與斗爭精神的學習,在感受革命文化魅力的同時進一步領會革命情懷,增加對革命文化的認知認同。另一方面,大學生可以自發組織去看望老一輩革命家,通過采訪與交流,深入挖掘課本中沒有的革命事跡,學習革命傳統,使大學生能夠更加接近革命歷史,構建革命記憶,在內心深處引起情感共鳴,更能進一步加深對革命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4 結語
文化之所以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因為它見證了民族的興衰成敗,承載了一個民族厚重的發展歷史。新時代,面臨復雜的環境與時代的重任,青年學子最易迷茫,而文化正是他們前行的財富與底氣。為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要夯實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陣地,以高校作為加強革命文化本質教育的多樣化渠道,豐富革命文化認知與教育的實踐形式,這樣不僅能堅定文化自信,更能使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將勇于實踐、頑強拼搏、鞠躬盡瘁的革命精神融入實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3] 瞿秋白.東方文化與世界革命(摘錄)[J].人民論壇,1995(1):1.
[4]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5] 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8):84-88.
[6]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4.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0.
[8]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9] 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3.
[11]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本領[N].人民日報,2015-01-25(1).
[12]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報,2012-11-19(2).
[13]米占民.中國共產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經驗[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40(6):23-31.
[14]劉松.主體自由、民族和睦、文明提升:家國情懷的歷史衡量三維標準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9(5):89-95.
[15]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5.
[16]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