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群
摘要:流通服務是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重要窗口,深入對流通服務建設的探討有利于圖書館整體服務水平的提升和讀者對圖書館滿意度的提高。文章從人員、資源、管理、服務4個方面分析傳統圖書館流通服務的不足,闡述新技術驅動圖書館流通服務建設的必要性。接著對新技術,即人工智能、大數據、RFID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區塊鏈技術5大核心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優勢,從資源、設施和服務3個方面構建出智慧化流通服務模式,并提出了轉變思維觀念、打破技術壁壘、加強網絡管理和提高館員素養4個方面的建設策略,以期為圖書館流通服務智慧化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和思路。
關鍵詞:新技術;圖書館;流通服務;讀者服務;智慧化;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0.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c)-0117-05
Research on Library Circulation Service Construction Driven by New Technology
Abstract: Circulation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library reader service work. Deeply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rculation service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overall service level of the library and improving readers' satisfaction with the libra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library circulation services from four aspects: personne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and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new technology dri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irculation services. The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advantages of new technologies, name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RFID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libraries, an intelligent circulation service model i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sources,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and four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transform thinking concepts, break technical barriers, strengthen network management, and improve librarians' literacy,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and ideas for the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ircul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New technology; Library; Circulation service; Reader service; Wisdom; Construction strategy
當前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正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建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農業全面賦能,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技術成為全社會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同樣也為圖書館全面轉型帶來了無限可能[1]。將新技術應用到圖書館領域,能實現服務質量的提升、讀者滿意度的提高、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流通服務作為圖書館最主要的業務模塊,也應享受到技術運用帶來的發展紅利,將新技術引入圖書館流通服務建設中,與讀者、資源、空間、館員等要素深度融合,必將實現流通服務的全面升級和創新。
1 新技術驅動圖書館流通服務的必要性
1.1 傳統圖書館流通服務的問題
圖書館以藏書為主,流通服務工作是傳統圖書館面向讀者的最重要工作之一,面臨著當前時代的需求、智慧化建設的浪潮來臨,圖書館要不斷拓展服務功能、創新服務模式,首要任務需要從流通服務工作入手。而傳統圖書館流通服務中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見表1),主要從人員、資源、管理和服務4個方面分析:人員方面,圖書館的員工呈現大齡化,思維觀念大多比較守舊,技術水平有限,學習和接納新知識的信心不足,只愿意依照原有的模式進行,服務創新意識薄弱;資源方面,館藏資源更新速度慢,數字化建設力度不夠,元數據建立不統一或缺失,資源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可用館藏資源受到限制;管理方面,人工手動上架圖書、人工盤點,工作煩瑣且人為誤操作多,錯架、缺架現象嚴重;服務方面,服務內容多集中在紙質資源的借還,服務形式比較單一,服務多處于被動狀態,讀者的使用體驗不佳等。要徹底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借助技術工具,才能實現服務形式的創新和升級。
1.2 為圖書館流通服務提供支持
圖書館在每天的服務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流通數據、閱讀數據、行為數據,還有海量的館藏資源數據,如果不加以有效利用,數據僅僅是一種存儲。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現代信息處理方式相繼出現,其具有數據資源量大、信息處理效率高、邏輯分析能力強等特點[2],使圖書館迎來了改變現狀的新機遇。通過這些現代信息技術作用于這些數據,數據才會“活起來”“動起來”,充分挖掘出數據中的隱藏價值,精準把握讀者的行為特征,自動匹配讀者的需求,使讀者獲取資源更為高效、便捷。在智能技術驅動下,還可以整合館藏資源,構建知識網絡,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智能技術的應用還遠不止于此,結合RFID技術、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等,可以使服務手段智能化,推進服務內容的拓展和服務方式的變革。
2 圖書館流通服務中應用的核心技術
2.1 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關于人工智能的定義,不少學者都有自己的看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3]筆者認為,人工智能就是讓計算機或設備根據特定的指令自行工作,經過復雜的邏輯計算,快速達成想要的結果。人工智能包括機器人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知識圖譜、圖像識別等技術,其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被稱為世界三個尖端技術之一。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當然也包括在圖書館發展中的應用。《國際圖聯趨勢報告》將人工智能列為4大技術趨勢之一[4]。人工智能應用于圖書館,不僅可以幫助構建館藏資源的知識網絡、進行知識組織、知識揭示和知識推送,還可以實現書庫智能化管理,圖書自動上架、盤點、理架、定位,提升圖書館服務效能和拓展服務方式。
2.2 大數據技術
大數據就是對海量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來實現數據的增值。圖書館擁有海量的館藏資源和大量的讀者行為數據,想要將這些存儲數據“活”起來,大數據技術為圖書館數據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對圖書館的館藏進行深層次的知識挖掘以及知識關聯,優化館藏資源結構,同時可以根據用戶網頁瀏覽記錄、數據查詢和記錄等對用戶特征數據、行為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挖掘,實現用戶需求的精準識別,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精準服務[5]。
2.3 RFID技術
RFID(即“射頻識別”)技術是不需要接觸便可以自動識別的一種技術。工作原理是通過經由調制的一定發射頻率的電波自己主動地去辨認目標并且由此來得到它所要獲取的相關內容,該過程不需要人為操作,還可以用于任何惡劣環境或者危險環境。它有著壽命長、嵌入和附著能力強、效率高、可讀寫性、定位能力等特點[6]。20世紀90年代末,國外的洛克菲勒大學圖書館已經開始應用此項技術。國內最早使用的是在2006年廈門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和深圳圖書館。經過一年的使用,不僅大大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借閱量,還大大減少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助力圖書管理服務效率的提升。
2.4 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簡稱“VR”),又稱虛擬環境、靈境或人工環境,是指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可對參與者直接施加視覺、聽覺和觸覺感受,并允許其交互地觀察和操作的虛擬世界的技術。VR技術具有3個特點,即沉浸感、交互性和感知性。主要強調人的主導作用,使信息處理系統滿足人的需求。該技術能與圖書館完美結合,打造全新的虛擬體驗環境,不僅可以在虛擬環境里暢游圖書館,還可以搭建3D模型,在終端設備上虛擬瀏覽館藏資源的具體信息,并可以觸摸到圖書或手動翻動圖書,為讀者遠程快速獲取資源提供了真實體驗[7]。
2.5 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就是一個又一個區塊組成的鏈條。每一個區塊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們按照各自產生的時間順序連接成鏈條。這個鏈條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務器中,只要整個系統中有一臺服務器可以工作,整條區塊鏈就是安全的。它有兩大核心特點:一是數據難以篡改、二是去中心化[8]。2016年工信部發布有關區塊鏈發展路線和相關建議,將區塊鏈發展提高到國家層面,區塊鏈被眾多學者應用到各個領域并進行研究,圖書館領域也不例外。因區塊鏈去中心化、分布式系統等特點,在圖書館中應用此項技術不僅可以實現多方館藏資源等共享,還可以創新借閱模式,弱化圖書館中心的地位,實現館外互借圖書的可能,減少圖書周轉時間,提高圖書借閱效率。
3 新技術驅動下圖書館流通服務模式構建
技術是圖書館發展強有力的支撐,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必將給圖書館流通服務帶來新思路和啟示。筆者將從資源、設施和服務3個方面對圖書館流通服務進行服務模式構建,如圖1所示,以期拓展圖書館的服務內容、提升圖書館服務水平。
3.1 實現館藏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館藏資源是圖書館流通服務實施的根基和保障。館藏資源不僅包括紙本資源,還包括數字化資源。在新技術的驅動下,需要不斷優化和整合館藏資源、提高館藏資源的數字化程度、協同多方力量建立共享資源,才能更好地為讀者服務。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針對紙質資源和數字化資源自動實現編目查重、建庫和查詢,基于元數據中心和規則庫自動獲取更新,導入OPAC系統,實現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統一元數據管理,提供資源發現一體化服務。并協同大數據技術,對讀者瀏覽數據、借閱數據、行為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展現出讀者喜好和關注度比較高的資源,科學調整館藏資源分布,實現對資源的有效整合,進一步滿足讀者的需求。同時為了確保館藏數字資源建設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引入區塊鏈技術,利用它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點,建設館藏資源公有鏈、用戶信息私有鏈和數據分發模塊的管理系統,使得多方機構不受限制,實現資源的有效銜接,促成館藏資源的共建共享,構建的數據分發模塊也加快了數據的響應速度,讀者獲取資源更加便捷快速。另外借助智能合約技術,圖書館僅開放一部分讀者信息的讀取權限,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讀者隱私信息,也提高了數據的安全性。
3.2 推進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
新技術的實現和賦能一定是承載在智能化設備基礎上的。為實現圖書館流通服務智慧化升級,需要從硬件設施上著手建設。流通服務最基本的服務就是借閱服務,目前大多“雙一流”高校及公共圖書館都實現了自助借還,甚至還有圖書館實現了無感借還,如廣州白云區圖書館和江西省圖書館。自助借還主要借助RFID技術實現,其相應的硬件設施有RFID標簽、層架標、移動式或機器人盤點車、智能書架、借還機、可升降式還書箱、24小時借還機、預約書柜等;為實現讀者能夠快速定位需求的圖書,讀者只需在智能書架顯示屏上輸入書名或索書號,書本具體位置信息呈現在眼前,同時對應的書架會亮起綠燈,極大地縮短了讀者尋找圖書的時間。為了拓展圖書館服務形式,圖書館還在參考咨詢領域引進機器人客服,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機器學習、語義分析技術等,不僅可以與讀者對話,回復讀者相關咨詢問題,還可以提供導引服務,提升讀者享受智慧服務的體驗感。
3.3 提供智慧化的讀者服務
讀者服務是流通服務中最核心工作之一,其服務質量也是直觀體現出圖書館整體服務水平。在新技術驅動下,讀者服務必將向智慧化特征方向發展,學界各專家對智慧化特征作了不少闡述,雖然表述不同,但表達意思相近。主要是提供“無人”或“自助”服務,還有能夠對用戶需求自動感知而提供精準的、高質量服務[9]。根據智慧化特征,讀者服務可以通過以下4個方面來提升。一是智能咨詢服務。傳統的咨詢服務完全是人為操作,缺乏標準性和準確度。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機器人技術,對讀者咨詢的問題進行自動識別,對比語義數據庫,自動匹配給出對應的答案,實現智能咨詢、讀者互動服務。二是個性化服務。圖書館收集用戶的基本信息數據、借閱數據、瀏覽數據和檢索數據等行為數據,通過語義分析技術、機器學習技術,構建精準的用戶畫像,再利用數據挖掘和大數據技術分析館藏資源和讀者內在關聯,得出讀者和資源之間精準映射,實現精準的個性化推薦或推送服務。三是移動服務。讀者的需求不應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特別是最近幾年受疫情因素影響,移動服務反而占主導地位。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專門開放的App平臺隨時隨地可以查詢館藏資源、自助借還、體驗數字閱讀,輕松利用館藏資源,享受圖書館移動式服務。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虛擬閱讀環境,實現沉浸式閱讀。四是自助借閱服務。應用RFID技術于圖書館使得讀者被動地接受服務,轉變成讀者主動地、自助式接受服務,使讀者享受到人性化、智能化和高效率化服務。同時也延長了圖書館服務時間、延伸了圖書館服務空間,通過啟用24 h自助借還機,隨時隨地滿足讀者借還需求。加上區塊鏈技術的運用,減少圖書周轉的時間,實現讀者與讀者之間便捷轉借,豐富了圖書館的服務形式。
4 新技術驅動下圖書館流通服務建設策略
4.1 轉變思維觀念,有序推進建設
面臨當前的信息迭代更新的形勢,時刻跟緊時代的步伐,轉變思維觀念,積極接納新事物、新技術,改變人工服務的工作模式,將現代新興技術充分引入到圖書館服務建設中,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和智慧化服務模式,打造讓讀者滿意的智慧化流通服務網絡。建設過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能操之過急、一蹴而就,需要全面深入調研、頂層設計、計劃制定、人員部署,根據館情和經費情況,列出實施的優先等級,分步進行,有序推進建設[10]。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大多高校圖書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都制定了幾步走戰略,也體現了發展一定是在統攬全局的前提下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見,這是事物發展必然規律。
4.2 打破技術壁壘,尋求最優配置
新技術的實現必將依附在硬件設備上才能得以實現,流通服務建設并不是簡單的智能設備添置和軟件信息的復制,要實現優質的智慧化服務功能,一定要經過調試、實驗、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這個反復的過程。要勇于打破技術壁壘,努力專研技術問題,尋求參數的最優配置,完善系統運行邏輯,為更優的用戶體驗作出積極的回應。如江西省圖書館建立無感通道智慧流通服務,實現讀者借閱圖書無感體驗。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后,為了進一步提升讀者的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立足于讀者視角,優化技術水平,繼續縮短無感借閱的時間,僅用數秒即可完成,大大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4.3 加強網絡管理,保障數據安全
智能化設備的運行和智慧化服務的實現都離不開網絡的支持。數據的采集、傳輸、處理和使用也都是依靠網絡進行,為了保障數據的安全,就需要加強網絡的管理。一是制定網絡管理規章制度、應急預案和工作流程,明確第一責任人和管理組織機構;二是對直接負責人進行網絡安全相關的系統培訓,規范操作流程,在每個信息系統正式投入前,需向上級網絡管理部門進行信息備案,安裝防火墻和防護軟件,留存半年的操作日志和系統日志;三是定期進行系統漏洞的掃描和修補,排查危險因素確保網絡環境安全;四是添加數據訪問權限,跟蹤數據流轉全過程,保障圖書館數據信息安全。
4.4 提高館員素養,優化服務質量
不僅需要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等新興技術的支撐,還需要精通圖書館流通業務和專業技術運營維護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智慧化服務不是單獨的技術的運用,一定是需要具有信息技術素養的館員的參與才能將技術融合發揮最大優勢,創造出更優秀的服務質量。在專業人才引進計劃有限的情況下,從現有的館員里挑選出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人才進行多途徑、多方式的培養才是可行之策。一是可以積極派選館員參加圖書館智慧化建設方面的培訓班或研修班,線下的培訓可以與資深館員進行面對面深入交流,力求達成最佳培訓效果;二是選派館員的技術骨干前往智能化設備提供商處交流、學習,熟練掌握智能化設備的運行原理和故障維護,為圖書館提高優質服務提供可靠保障;三是選派館員去智慧化圖書館建設處于前列的圖書館進行實地調研學習,深入交流,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積累和服務理念的更新。
5 結語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應用于圖書館流通服務工作中,流通服務工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服務方式由以藏書為中心變為以讀者為中心;服務內容由以紙質資源為館藏轉變為以紙質資源和數字化資源一體化的信息化服務;服務功能由傳統的被動式服務拓展成提供個性化主動式知識服務;服務手段由傳統的手動作業向智能化、智慧化型轉變;館員的角色也由單純的文獻整理者變成了主動型、知識型、技術型、多元型的多重角色。相信,隨著更多科技技術,如元宇宙、數字孿生技術、邊緣計算等加入圖書館建設中,會給圖書館服務注入更多活力,催生更多服務轉變,為圖書館智慧化建設提供強勁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 李宇,魯超,馬波.創新驅動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圖書館的應用研究與展望[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2(3):64-71.
[2] 趙萌.智能技術驅動下智慧圖書館服務框架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9,41(7):105-108.
[3] 人工智能來臨,人類何去何從[EB/OL].(2019-12-05)[2022-07-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204 1947065716457&wfr=spider&for=pc.
[4] 茆意宏.人工智能重塑圖書館[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8,36(2):11-17.
[5] 趙楠.以大數據為驅動的智慧圖書館構建與服務模式[J].圖書館學刊,2022,44(1):63-68.
[6] 張璟,宋志靖,柳春,等.RFID技術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及前景展望——以甘肅中醫藥大學為例[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1,45(4):28-32.
[7] 李妍.虛擬現實技術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41(4):95-97.
[8] 李菲菲.區塊鏈技術驅動的數字圖書館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1,43(9):90-94.
[9] 劉煒,陳晨,張磊.5G與智慧圖書館建設[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45(5):42-50.
[10]單軫,陳雅.新技術背景下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優化策略研究[J].圖書館,2022(5):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