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瓊 韋彩妮 陳宏波 林曉英
摘要:高校“雙一流”建設需要創造性傳承中華文明,良好的閱讀能力會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最終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該文針對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貧乏以及紙質圖書閱讀量低的突出問題,依據協同原理,提出了與學校培養目標同向、與管理制度同步、與大學生閱讀情感認同的“三同”流程解決方案,確立了與為人處世、專業發展相適應,以及促進閱讀習慣養成的“閱讀八法”,即:概讀法、分讀法、選讀法、研讀法、誦讀法、享讀法、寫讀法、走讀法,以此探尋如何促進讀者對于閱讀的情感認同,使閱讀助力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圖書館;閱讀量;閱讀貧乏;“三同”流程;閱讀“八法”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c)-0127-06
Research on Improving Reading Quantit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ree-Tong Process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op" universities requires the creativ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Good reading skills will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ultimately achieving the goal of serving the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and becoming a powerful educational country, making the Chinese nation stand tall among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Aiming at the prominent problems of poor classical reading and low paper book reading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ynergy,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process solution of Three-Tong that aligns with the school's training goals, synchronizes with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aligns with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emotional identity. It establishes the eight reading methods that are suitable for dealing with peop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reading habits, namely, the general reading method, the divided reading method, the selective reading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reading method, reading aloud, enjoying reading, writing reading, and walking through reading to explore how to promote readers'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with reading, and enable reading to help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Library; Reading volume;Reading poverty; Three-Tong process; Eight reading methods
“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文賦》中的這句詩彰顯了讀書的無窮魅力。讀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人生在世,唯讀書、耕田二事是極要緊者”的耕讀文化傳統到“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無不表明閱讀的重要性, 換言之,一個國家的精神高度與其每個成員的閱讀高度已經緊密聯系在一起。也可以說,閱讀活動拓展了人類文明的新天地。
1 問題與思考
1.1 存在問題
陳寶生于2016年10月在關于“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的講話中強調:“教育的常識就是讀書,要圍繞讀書來辦教育,積極引導廣大師生......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馬列經典、中外傳世經典和專業經典。”[1]此話表明兩層意思:一是閱讀在高校教育的重要地位,二是高校教育需要加大閱讀特別是經典閱讀的數量和質量。
為此,筆者以科研課題的方式,以G大學圖書館為調研對象,于2022年3月在網上以不記名的形式對2021年閱讀的書籍分布情況進行為期10天調查,結果顯示:經典著作類占閱讀書籍總數41.0%,語言等技能類占31.3%,通俗文學占15.4%,休閑娛樂占11.0%,其他占1.57%。此外,課題組還對2021年中的閱讀方式和途徑進行了調查,其結果為:閱讀實體書的占27.5%,手機閱讀占5.0%,實體書+手機閱讀的占35.0%,實體書+借助閱讀設備、音頻等合計占32.5%。
以上統計中41.0%的經典閱讀率表明在校大學生存在經典閱讀貧乏問題,閱讀實體書的人數占總人數的27.5%,顯示在校大學生紙質書籍閱讀缺乏,換言之,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的借閱率不高。
1.2 深度思考
眾所周知,閱讀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活動,是大學生加強知識儲備、積累學術閱歷、促進心理成熟、提升適應能力的必然所依[2]。學者們關于大學生閱讀的研究結論最為一致的是大學生的閱讀途徑,雖然當前數字媒體呈上升趨勢,但紙媒仍是首選。著名歷史學家閆崇年在中央電視臺的“紅沙發”高端訪談欄目中說:“我覺得真正要提高文化水平,加強文化修養還是應該看書,看紙質的書”[3]。從以上調查數據得出的大學生存在閱讀方面的貧乏問題,令人擔憂。究其原因,主要有:(1)學生們都認為現在的學習任務很重、壓力大、怕掛科,且學校規定四年本科學習過程中必須參加的活動也較多,沒時間閱讀課程以外的圖書;(2)讀書的目的不明確,不知道該借閱哪些書;(3)缺少閱讀的方法。
因而,幫助學子打開思維方式、厚積薄發并創新知識、提升自我學習功效,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量、重視紙質經典書籍的閱讀有著重大的社會意義。
2 研究現狀
在廣泛提升高校圖書館借閱率的研究方面,劉春暉提出通過服務模式的改變提高圖書館的整體服務水平、做好電子閱讀與紙質圖書閱讀相結合的宣傳工作、對圖書館的館藏結構進行調整與完善來提升高校圖書館的借閱率;周學文、祝麗香提出通過加強圖書閱讀推廣和入館教育、圖書采編工作來充分了解讀者需要從哪些方面提升借閱率。
筆者以主題“高校圖書館提升經典閱讀量”在中國知網等重要學術網站進行搜索,共得到7條文獻信息:鮑玉靜、徐若丹、侯滌非通過對河北省大學生紅色經典閱讀情況進行廣泛調研,重點指出提升大學生紅色經典閱讀興趣,吸收多方力量,聯動構建紅色經典閱讀生態環境來提升經典閱讀量;于瀟宇提出依托拉斯韋爾的5W理論,探索高校圖書館提升馬克思主義經典閱讀的推廣策略;石偉鉑、陳海芹指出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紅色經典閱讀,幫助大學生正確認知民族精神和紅色情懷,并以此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劉源、劉歡指出高校大學生經典閱讀量較少、廣度深度不夠,缺乏經典閱讀意識,高校圖書館推廣力度不夠等問題;查穎研究發現學生的閱讀參與和大學的閱讀支持共同影響大學生的發展,對此提出建立以閱讀課程為主渠道和校園閱讀活動為補充的大學生閱讀教育機制。
縱觀現有文獻,大多只是泛泛而談大學生經典閱讀的重要性,缺少明確針對高校圖書館具體如何提升經典閱讀量且可操作性強的文獻。本課題組認為,提升經典閱讀量屬于閱讀推廣范疇,然而,目前學者們基本上都聚焦在通過閱讀推廣活動的內容、形式、載體、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來解決問題,即現有的研究主要體現在閱讀推廣的主體方面居多,缺少閱讀推廣客體方面的研究。通過訪談得出一個重要觀點:從讀者的需求出發,以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實際需求為閱讀推廣目標的,同時重點探尋閱讀推廣的客體即讀者對閱讀推廣的情感認同路徑,以緊跟學校培養目標、落到實處的閱讀指導講座等活動著力推進廣大學生對閱讀的重視和喜愛,都有助于達到閱讀推廣的預期目標,從而改善大學生閱讀貧乏問題。
3 “三同”流程閱讀指導模式探索
3.1 “三同”流程的理論依據和內涵特征
協同理論創始人哈肯認為,所謂協同,就是為了實現系統整體目標,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形成子系統之間的協同與關聯,最終形成 “1+1>2”的整體放大效應[4]。閱讀指導以促進大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研究表明,學生的閱讀參與和大學圖書館的閱讀支持共同影響大學生的發展。根據協同理論,系統功能要充分發揮,必須強化內部與內部、外部與外部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的功能[5]。在國家教育強國及“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各參與主體和參與要素的能力。本文創新性提出“三同”流程的閱讀指導模式,就是基于協同理論的內容。
“三同”即目標同向、制度同步,情感認同。這“三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應從明確的目標出發,且緊跟學校的培養目標同一方向,并配合學校相關管理制度,增設線上線下閱讀指導等形式,以此探尋如何促進讀者對于閱讀的情感認同,讓閱讀助力學生各種學習效果的提升。因此,探尋讀者對于閱讀的情感認同的方法,是“三同”流程的重中之重。
3.2 “三同”流程的實踐探索
3.2.1 流程之一:與培養目標同向
書籍是知識的載體,讀書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方式。高校圖書館要解決閱讀貧乏的問題,應充分發揮圖書館“是縱向留存和繼承人類自古迄今的文化科學知識,橫向連接知識創造與知識利用的紐帶”[6]的作用。因此,第一步是確立閱讀指導的目標,即配合學校做好育人這一核心工作。
其一,圖書館作為教輔部門,首先促進莘莘學子學會為人處世。圖書館可以以小而美的閱讀推廣方式[7]推薦人生百科全書,如《雜記趙家》《往事》《我的一個世紀》《一個女教師的自述》《蘇雪林自傳》《冰心自傳》《丁玲自傳》《王映霞自傳》《天涯歸客》《浮沉雜憶》《如水年華》《我們仨》《亂世十年》《一粒珍珠的故事》《我的歲月我的歌》《風雨流亡路》《山居雜憶》《城南舊事》《直立行走的水》《我的人生苦旅》《三生影像》《童年紀事》《四院·沙灘·未名湖》《人在旅途》《雨后丁香——風雨人生路》《我的母親》等優秀文學作品,讓學子閱讀這些傳記類文學作品,使他們知書達理,學會感恩、懂得惜時如金、勵志前行。
其二,圖書館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理應促進學子們的專業發展。史學家徐倬云教授說:“做學問是沒有捷徑的,但做學問也從來是功不唐捐的,沒有白做的學問,書看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傾向和觀念。”如G大學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新增1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學科結構進一步優化的環境中,以及在農業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化學、工程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材料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7個ESI全球前1.0%學科的背景下,圖書館進一步與這些學科的帶頭人緊密聯系,并征求這些學科團隊的意見,讓他們為圖書館列出該學科的圖書采購書單,圖書館在加大采購力度的同時,對這些優勢學科的經典著作進行閱讀指導。此外,在文科方面圖書館力推公共管理、外國語言文學、中國語言文學這些極具發展潛力的學科經典著作的閱讀。此外,圖書館與各學院團委等部門建立激勵機制,把“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理念進行傳播,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
其三,圖書館是社會知識交流和大眾認識世界的一種有效工具,理應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人類通過圖書館認識社會,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和信息資源擁有量不僅深刻影響著個體精神生活的富有程度,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財富擁有量、社會地位、社會參與程度、公共話語權、教育資源獲得程度等諸多方面[8]。南京大學的徐雁教授公開的外國文學書目:《唐·吉訶德》《莎士比亞全集》《紅與黑》《人間喜劇》《安娜·卡列尼娜》《老人與海》《變形記》《麥田里的守望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這些書籍體現了很好的人文關懷,圖書館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閱讀推廣活動,如與藝術學院表演系合作創作舞臺劇,與文學院合作進行講故事比賽,本館的文化部可以放映經典電影、視頻推介等。通過這些輕松有趣且富有創意的策劃來喚醒讀者的閱讀渴望,并使其成為與書相伴之人,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從而培養學子們的社會責任感。
3.2.2 流程之二:與管理制度同步
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建設書香校園閱讀文化,為建設“雙一流”高校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其一,圖書館的閱讀指導工作可以成立一個由校一級的黨政領導總指揮、校內多個部門組成、圖書館具體執行的閱讀推廣委員會,以課題組所在的G大學來看,學校在管理制度方面有不少創新之處,如實行“三學期制度”“落實學分不達標退學制度”“實行分類幫扶”等新制度,因此,本館需要配合這些新制度制定明確的閱讀指導年度目標、任務和計劃。
其二,及時跟進學校的相關管理制度,可以與教務處、學工處等部門進行深入的合作。例如,由教務處提供學分不達標的學生的詳細情況,根據這些學生不達標的科目,及時向他們推送相關輔導書目,輔助他們學習;由學工處提供各類學習困難的學生名單,圖書館盡其所能幫助他們。由于讀者的專業不同,對專業書籍的需求也就不一樣。圖書館應該花時間與各專業教授進行溝通,充分征求專業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為各專業的讀者準備相關的閱讀清單,讓學生在清單上選中3—5本必讀書籍進行精讀。此外,圖書館還要根據三學期制的劃分時間,挑選年度書籍并在相應的時間段進行推送,閱讀指導成功的關鍵在于挑選一本合適的年度書籍[9],所以在推送圖書中可以包括中國好書、諾貝爾文學獎、茅盾文學獎以及文津圖書獎等的作品。
其三,大一新生入學時就要培育他們重視閱讀,并形成一種長期制度。目前國內不少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指導工作開展得風生水起,比如中原工學院的“閱讀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就很值得借鑒。該課程由“知識講授”“好書欣賞”“活動體驗”3個環節組成,通過構建立體型教學平臺,形成“二新五課多講座”的信息素質教育體系,在提升讀者閱讀素養的同時也促進了其學術研究的能力。2022年4月,G大學圖書館以黨支部創新為讀者服務的形式開展了“讓閱讀融入美好的大學生活”為主題的閱讀指導講座。講座以閱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出發點,從“為什么閱讀、閱讀什么、怎樣閱讀”3個方面展開講授并提倡經典書籍的閱讀首選紙質圖書,同時建議學生形成“理論引領+好書賞讀+師生互動”的閱讀指導模式。
其四,實行“閱讀之星”讀書經驗交流這種接地氣的活動制度,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G大學圖書館多年來堅持在每年的四月份,即世界讀書日之際評選年度“閱讀之星”,并邀請本科生和研究生年度借閱量各排名前十的“閱讀之星”來分享他們的閱讀經驗,而整理出可借鑒的經驗有:一是讓自己的手邊有幾本可讀之書;二是設定閱讀目標,給自己定一個計劃;三是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之余學會擠時間,每天閱讀一點點;四是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態,讀書靠自覺和自律,書山有路勤為徑;五是在追求閱讀數量的同時保證閱讀的質量,樂于思考。
總之,圖書館應以向上的心態、務實的舉措努力提高讀者的閱讀量和閱讀視野,從而為校園文化“真、善、美”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2.3 流程之三:促進情感認同
高校圖書館要改變讀者閱讀貧乏問題,重點在于探索促進讀者對于閱讀的情感認同的方法。就G大學而言,學校把培養有社會責任、有法治意識、有創新精神、有實踐能力、有國際視野的“五有”領軍型人才作為新時期一流人才培養目標和任務。因此,圖書館閱讀指導工作要達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需求,一是要從大一新生抓起,二是注重授人以漁,三是圖書館員以身作則。要使得閱讀提質增量,閱讀指導內容必須切實解決“讀什么書、怎樣閱讀”的問題,以下系列“閱讀八法”可供參考。
方法一:概讀法。以G大學圖書館為例,本館的資源建設形成了涵蓋哲、經、法、文、理、工、農、管、教、藝等十大學科門類的多科性、多層次、多載體,特色明顯并能有效支撐學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館藏文獻體系。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首先應該對圖書館的館藏有所了解,概讀法是指在圖書館員以知識圖譜的形式介紹館藏、講授知識分類與圖書分類的情況下,讀者按照圖書分類進行快速瀏覽,對館藏有大概的了解,包括圖書館的功能結構、藏書布局、擁有的數字資源等,特別要熟悉與自己所學專業相對應的書籍類別。如農學院大體相對應S類,作為農學院的學生應先瀏覽S類,此類書籍包括S1農業基礎科學、S2農業工程、S3農藝學、S4植物保護、S5農作物、S6園藝等方面知識。
方法二:分讀法。也稱系列讀法。分讀法既能開闊視野,又能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讀者在獲取館藏的框架信息后,對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相近的或者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有所選擇進行閱讀。可以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收集,分主題集中閱讀一類書,如:喜歡農作物這類的同學,可進一步了解S5—S59這個范圍的書目,其中:S50為一般性問題,51為禾谷類作物,52為豆類作物,53為薯類作物,54為飼料作物、牧草,55為綠肥作物,56為經濟作物,58為野生植物,59為熱帶、亞熱帶作物。同學們選定其中一類比如一般性問題這項,就需要進一步了解農作物的一般性問題:生物學原理、地理分布和區劃、品種與品質資源、起源與演變、引種和馴化、品種分類、遺傳育種和良種繁育、各種育種方法技術、播種栽植育苗、田間管理、土壤施肥、灌溉排水、病蟲害和其他災害及其防治、收獲加工儲藏等知識,所以提升大學生閱讀的質量離不開分讀法。
方法三: 選讀法。也稱必讀法。圖書館的書籍十分豐富,讀者一定要選擇經典作為自己的重點必讀書籍。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經典之作,如農學方面的《齊民要術》《農政全書》《農作學》《四千年農夫》《改造傳統農業》《分子植物育種》《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等;經濟學方面的《富國論》《資本論》《經濟學原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等,這些原創的很有思想且表述獨特的經典書籍,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被世人所公認。古人云:“書到用時方恨少。”作為當代大學生,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就要多讀書讀好書,以達到厚積薄發的效果。
方法四:誦讀法。著名作家朱自清在《經典常談》里提到四書五經、諸子、辭賦等這些傳統意義上的經典,其目的在于使年輕一代了解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經典作為人的精神個體和文化中的精華,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因此,經典誦讀是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10],通過誦讀經典引領青年一代走出內心的不安、焦慮、迷茫等精神上的困境。例如,通過朗誦《毛澤東詩詞》探索毛澤東立志、逐夢奮斗等不同時期的精神變化,還能領悟到詩詞的博大恢宏,以此來感悟激情歲月里的昂揚斗志和奉獻情懷。G大學圖書館還開發了有聲閱讀空間——朗讀亭,來讓廣大讀者誦讀經典,目前廣西高校圖工委已經連續三年舉辦主題誦讀比賽,用誦讀優秀經典的方式堅定文化自信,使經典里的人文知識給予大學生美的熏陶和善的教化[11]。
方法五:研讀法。專業經典書籍的水平都很高,倘若一個人的學識、閱歷積累不多的話,就常常會遇到“此處似曾相識或一知半解”的狀況。因此,結合前人的閱讀觀,對于經典書籍要抄、要記,還要弄明白。同學們需要提高閱讀的專注力,根據自己的生物鐘選擇一天中思維較清晰的時間段來閱讀,閱讀時對于難懂的句子可以先抄下來,然后反復琢磨、查資料、主動請教老師弄明白。研讀法,就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朱子提出的讀書要“熟讀精思”;還有“不動手不看書”等名言所蘊含的學習方法。
方法六:享讀法。享讀法適合傳記類、勵志類的書籍,這類書籍一般讀起來較輕松,適合碎片化時間閱讀,閱讀過程中可以略讀、掃讀甚至跳讀。對于書中出現較有價值的核心觀點可以背下來,好好享用這些經典語錄,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思考時,要像一位智者;但講話時,要像一位普通人;要想成功,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用你的欲望提升自己的熱忱,用你的毅力磨平高山,同時還要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你興趣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你能力所在的地方;對別人好不是一種責任,它是一種享受,因為它能增進你的健康和快樂。你對別人好的時候,也就是對自己好的時候。”享讀法還可以通過轉發微信朋友圈,來讓更多人分享閱讀帶來的益處和樂趣。如通過《美文》《讀者》之類的精品期刊的分享閱讀不僅可以展示當代散文的最新狀態,還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深厚的中國文化;其中《讀者》(或稱《讀者文摘》)不僅通俗易懂還十分貼近生活且極具哲理性。圖書館可以按照學校的三學期制的時間安排推薦給學生們,讓學生在充裕的時光中好好享受紙本閱讀帶來的樂趣,從而使學生養成關注細節、融會貫通、寧靜致遠的閱讀品質,真正把讀書當作一種享受。
方法七:寫讀法。“學以致用”一直是讀書人信奉的至理名言。如何把閱讀跟自己的學業或事業有機結合起來?以筆者為例,筆者在圖書館從事讀者服務工作,對“閱讀推廣”這一領域比較感興趣,先后完成科研課題《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品牌活動常態化的實踐與探索》《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存在問題與策略研究》《突發重大疫情背景下環保主題文獻的整理與推廣研究》等。目前正在開展《高校圖書館閱讀缺失問題的創新研究》的項目研究,該課題的重點是要創新性解決閱讀缺失這一問題,因此,筆者先后閱讀了《閱讀與大學生發展》《閱讀的力量》《讀書的方法與藝術》《分類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如何閱讀一本書》《圖書館閱讀推廣基礎理論》《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賞析》《全民閱讀推廣路徑研究》《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等。通過相關文獻的大量閱讀,了解已有的解決路徑,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在閱讀過程中把認為有用的語句專門收集起來,在寫作過程中有機地滲透進去,并標注引用符號,文末注明參考文獻。在這種過程中,不僅加深閱讀的印象,還能將閱讀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寫作中,希望通過此種方法能夠為廣大學生提供一定借鑒。
方法八:走讀法,也稱游讀法。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文并茂的游記及攝影隨筆集《閱讀世界》為例,作者黃健先生在旅行中用慧心慧眼以“讀”為主線,以“讀”貫穿由“作家故地、書香致遠、閱讀瞬間”三大部分組成了全書內容。書中記錄他來到享譽世界的作家故地,讀到作家生前的感人故事;還參加了世界各國的書展活動,讀到了與書相遇的樂趣;他行走在街頭、坊間、公園、地鐵等處,捕捉到不同生活層次的市民手持書籍正在專心致志地讀書、看報的身影。所以,走讀法可以啟示大學生,利用假期多到祖國的大好河山特別是有文化底蘊的地方走一走、游一游,感受文化的力量。如今,“美麗鄉村”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優秀成果,所以大學生在節假日里好好享受青山綠水農家樂,身體力行地踐行“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并從中讀出國家的文明、讀出民族的文化,可幫助其樹立起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精神、責任與擔當。
3.3 “三同”流程的實踐效果
課題組著力經過“三同”流程指導的實踐探索,其效果尤為明顯的有:(1)通過流通借閱系統統計,全校本科生0借閱讀者數量逐漸減少,如2022年11月較10月總體減少8.61%;(2)2022年度閱讀經典著作類的占比上升到65.09%;(3)2022年10月圖書館舉辦的“閱讀展風采 奮進新征程”讀書月活動得到各學院的積極響應,共收到1 454篇讀書心得,可見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4)圖書館組織讀者參加2022年全國涉農高校“鄉村振興”主題閱讀文創大賽,共收到196篇書評。
4 結語
2023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新任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重點指出:“要把開展讀書活動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引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本文針對大學生目前存在閱讀貧乏這一突出問題,探索了“三同”流程指導下的閱讀指導模式,旨在促進讀者更多更好地閱讀,相信學子們一定會開卷有益,讓閱讀遇見更美的自己。
參考文獻
[1] 萬玉鳳.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9):69.
[2] 查穎.閱讀與大學生發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3] 李忠.書香萬里——“紅沙發”高端訪談錄[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研究出版社,2019.
[4] 白列湖.協同論與管理協同理論[J].甘肅社會科學,2007(5):228-230.
[5] 倪代川,任樹懷,季穎斐.論信息共享空間的協同內涵[J].圖書與情報,2008(5):47-49,63.
[6] 楊敏.圖書閱讀推廣文化探析[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9.
[7] 蔡迎春,金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賞析[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
[8] 王政,洪偉達.圖書館為閱讀困難群體服務的對策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
[9] 陳進,李笑野,郭晶.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精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
[10]朱自清.經典常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周燕妮,唐曦,石瑩,等.分類閱讀[M].深圳:海天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