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泓宇 福建省投資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全面預算是以集團內部條件、外部環境為分析依據,以預測與決策為前提,調配企業現有的各項資源,利用量化工具,對企業未來時段的工作規劃、財務管理,給出可行計劃。集團應明確全面預算的工作指導意義,設定經營目標,采用科學分析工具,準確分析集團內部優勢條件、外部有力支持,從業務、經營、采買等多個環境,逐一開展預測,為下一時段的集團經營提供工作依據。
全面預算作為會計體系中極具管理職能的一項工作,利用過程監控的方法,聯合績效評價,綜合評價日常工作情況,是增加集團資源配置優化性的重要工具。多數大規模集團,以集團經營實際為起點,建立全面預算的工作體系。利用全面預算管理過程,合理分配集團現有資源,細分集團戰略目標,逐步落實集團戰略工作,切實增強集團整體的市場生存力。然而,多數集團融合預算管理工作時,表現出多種管理問題。比如,預算與戰略之間的目標不一致,預算工作未全面落地,預算考評不全面等,由此難以展現出全面預算管理的工作意義,無法有效管控下屬單位,削弱了集團整體的經營能力。為此,本文以多數集團全面預算管理出現的問題為研究出發點,給出具體的預算管理對策,保證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增強預算控制的有效性,提升預算與績效的融合性,結合企業實際特點,創建多層次、多項目的預算管理體系,發揮其作用[1]。
集團總部對各個分支單位進行預算管理時,分別從業務、資本、財務三個方面落實,逐一開展預算與控制,統一規劃各項資源,保證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使公司現有資源處于最優配置狀態,提高節本效果,使資金使用更有側重,強化集團整體的風險應對能力。
集團業務板塊持續擴增的情況下,集團現有業務日漸增多,為保證企業發展活力,跟進企業戰略,預算管理工作具有戰略引領的功能。預算管理以戰略目標為方向,從事前規劃、中期控制、后續分析三個層次,合理規劃未來經營活動,使其資金使用合理,具體細分工作目標,切實達成集團的戰略目標。
集團使用的預算管理工具,是保證集團統一管理的關鍵,便于集團進行權力集中,全面管理分公司的各項資源,使集團戰略落地,獲取更高的經營收益。與此同時,集團可對比實際與預算的資金使用情況,衡量業績數額,融合激勵機制,利用預算管理結果,使集團經營處于良性發展狀態[2]。
集團預算目標的設定,尚未參考戰略規劃內容。企業設定的戰略目標較高,為獲取較高收益,并未據實進行預算編制,引起預算編制內容具有保守性。此種預算規劃,引起企業資源配置不完整,形成資源使用、戰略目標、管理活動之間存在較大的脫節,難以發揮預算管理的積極作用,削弱了預算管理的戰略指導功能。
首先,集團含有多種類型的業務,部門單位會受到外部市場、參股單位經營目標模糊、回款周期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增加了指標預測的難度,致使預算結果不具參考性。
其次,集團內部的各部門責任主體,均作為預算管理的重要成員。部分單位并未關注預算管理的崗位分工,認為預算工作的執行者是財務部門,全面預算的認識度不高。再加上預算編制期間,并未給出可行度高、執行有依據的制度,削弱了預算編制的管理職能,無法體現出集團經營的具體情況。部分業務資料的編制,未參考往期業務數據,存在資料虛假、憑記憶虛報等情況,與實際不符。
集團在編制預算內容時,并未使用合理的預算方法,存在預算不準確的問題。產生預算偏差的根本原因有如下兩點。一是預算人員以財務視角細化方案,缺失完整的預算編制標準。準確地說,在預算編制前期,應掌握企業行業情況、產品的市場營銷狀況、物料的市場供應能力、行業政策、往期經營情況,開展深入分析,梳理預算編制的規范依據,方可保證預算方案的有效性。集團單位含有多個下屬單位,業務表現出較高的多樣性,各企業表現出較大的經營差距。集團缺失完整的預算規范,無法保證預算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由此降低了預算工作對市場因素的判斷能力,不利于企業未來發展。二是預算項目的測算工作,并未使用明確規范。比如,費用類項目缺失定額,人員、收入與部分因素存在等比例關系。在預算編制不規范、預算項目測定不準確的情況下,降低了預算編制的合理性,弱化了業務預算管控效果[3]。
集團考核工作應參考預算工作結果,由于下屬單位無法理解集團的加壓戰略,表現出保守申報預算、少報利潤點等情況,致使集團難以順利下放壓力,目標缺口較大,多數由集團總部進行填補。
集團管理人員應明確預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將其作為達成戰略目標的關鍵措施。預算工作契合于“十四五規劃”思想,深入分析預算有差距的部門,發掘其中潛在的加壓機會。集團內部應嚴格落實預算目標的整體性,業務拓展從下至上實行。以獲取利潤為方向,秉承收益型項目為主的管理思想,參照企業實況,設計最低的企業經營增長線,逐年、逐環節施加壓力,促使企業開發新型業務,挖掘全新的利潤增長點,破除“舒適圈”帶來的發展桎梏。
集團經營會受到企業內部、外部各項因素的影響,在制定預算目標時,以當前市場經營環境為依據。在年終考核時,關注各類因素帶來的影響,消除各單位申報預算的顧慮。參照集團各部門的業務實況,創建完整的預算模型,契合于業務需求,貫穿整體業務的價值體系,展現出業務規劃與資金成果之間的關系。細致編制預算資料,建立多維度的預算信息體系,由點至面逐一補充預算信息,調動集團各個部門的預算主動性,促使各部門協同辦公,建立配合性好、運行有效的預算工作機制。
第一,以集團整體運作為依據,制定預算框架。集團應設定完整的經營框架,比如產品、服務、競爭關系、創新制度、生產能力、市場變動、用工需求等。參照各類外部條件的具體情況,制定下一個時段的年度預算方案,給出預算展望,進行利潤預測。下屬單位應參照此框架,綜合分析自身經營情況,出具完整的預算編制方案。此類經營分析結果,將會是資源分配的有力依據,可保證預算編制質量。各業務部門應充分利用經營分析結果,創建業務經營的數據庫,保證業務跟進質量,適時更新分析資料,以此保障預測結果的準確性,增強預算編制的全面性[4]。
第二,梳理預算項目的細致內容,構建成本控制體系。細化預算項目、完善預算規定,融合成本管理思想。各類業務板塊,均需參照企業實際情況,劃分成本費用項目類型,從固定、變動兩種成本視角,逐一給出定額標準,保證業務量的穩定性。變動成本分析時,梳理其成本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可能發生的變動比例。各單位制定預算規則后,應將預算規則上報集團,進行審核備案,以此保障預算編制內容的可參考性。
第三,參照各類業務的實際情況,靈活選用多種類型的預算編制方式。預算營銷收入時,選擇彈性預算方式,從營銷數額變化幅度、變動概率等方面,逐一預測營銷收入,同步分析各類業務量對應的營收、成本、收益狀況。預算固定成本時,應參照預算標準,使用固定預算法,保證預算編制的規范性。預算變動成本,應參照業務量的浮動表現,使用彈性預算方式,保證預算編制的全面性。投資預算項目應參考項目進度實況,選用“零基”“滾動”多種預算相結合的方法,保證預算方案的可用性。
第一,合理分配預算目標的考核占比,參照企業規模設定目標參數。超出戰略目標的下屬單位,給予考核加分處理。采取預算偏差度扣分方式,激發企業內在活力,防止出現預算申報不全、預算漏報等問題。
第二,加大集團對口部門的預算審查力度。預算能夠反映出企業經營業務的計劃情況,對口部室應該明確自身的預算責任,積極展現自身專業功能,排查預算編報的錯漏問題,從中找出營收、利潤的新增點,更有效地落實集團加壓目標。
第三,資金財務部是全面規劃預算工作的關鍵部門,預算人員應擁有專業扎實的財務知識儲備,熟知集團各部門的業務特點,以全過程、全細節的掌控思想,更全面地落實預算管控工作。
當前集團的整體戰略是在未來5年時間內,積極挖掘集團優勢資源,激活現有產業的經濟創造能力,創建全新的服務體系,促使集團創建多樣化體系的業務結構。集團參照整體布局方案,側重推進自身的重點業務,發揮預算管控的積極作用。在實踐中,集團戰略管控可能存在一定問題,需要做出預算改進措施。
集團整體經營目標,是要明確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方向,從3年、5年多個時間視角,明確集團經營規模,創造相應的經濟收入。參照集團重要業務的經營實況,深層細化戰略目標。給出過程管控方案。集團應周期性查看戰略方案的實行情況,及時做出預算評價,審查戰略的合理性,參照企業的實際經營需求,合理優化戰略方案,積極發揮戰略的指導作用,保證企業經營管理質量。
經營目標的準確設定,能夠給予企業更清晰的經營指導,經營計劃是踐行戰略目標的關鍵途徑。目標與計劃設計的合理性,有利于企業分配資源。如果目標設定不合理、計劃方案不完整,將會引起全面預算管理不全面,績效考評會缺失依據。集團在制定目標計劃方案時,可規范給出方案的制定時間。如果在預算編制后進行方案設計,將會出現“倒車”情況。企業設定目標計劃方案,應做出多種改進工作,保證目標管理質量。具體改進措施如下。
第一,依照SMART思想,科學制定經營目標。集團管理者應以整體經營為出發點,進行經營分析,參照企業經營實況制定可行的經營目標。綜合分析企業內部、外部的各項因素,合理給出經營方案,保證企業收益。
第二,密切關聯計劃與目標的內容。集團應以年度經營預期為參考,制定資金項目全面、預算分析合理的經營方案。下屬企業給出的經營報告,計劃內容與目標關聯,無關聯的計劃項目,不應設定為計劃的重點項目。
第三,詳細列出經營方案內容。經營方案應詳細闡明經營流程,說明需求資源類型,以此保障經營計劃的執行能力,使全面預算擁有工作依據。
多數集團進行下屬企業管理時,采取“戰略管控”方式,以下屬單位的重點業務為視角,進行集中管理。管理項目有“人事”“投資”“資產”等。重點業務的集中管理措施如下。
第一,梳理關鍵業務的重點項目。在各管控流程中明確集團與下級單位之間的職責,厘清管理責任,提出全面的管理要求,清晰制定審批流程,闡明審批權限,保證權責清晰,防止出現交叉管理、管理盲區等問題,積極回避業務風險。
第二,從事前防控、中期動態監管、后續全局分析三個視角,全流程進行預算管控。在預算前期,報批集團,厘清重點業務的審批流程,防止出現“業務先行、審批后行”的情況。嚴格參照集團審批的內容,規范開展業務活動。集團對于重點業務,需進行過程管控,動態跟進業務情況,及時掌握一手資料。方案執行完成,需要及時做出驗收處理,整理業務活動的實際成效,對于預期收益,分析預算方案的可行性[5]。
集團經營活動中,信息技術是關鍵的辦公設施,更是保證集團管控質量的有效措施。信息工程處于初期建設階段,應建立統一的數據管理規范,使系統處于獨立狀態,增加業務信息共享性,切實順應集團內控需求。集團進行內部信息工程建設,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創建關鍵業務監管平臺。除去已有的集中核算、全面預算等各類平臺,需搭建數據規范一致的系統,關聯“人資”“投資”“計劃”“供應鏈”各個平臺,進行數據集中管理,保證集團管理層及時獲取完整的業務資料,增強信息傳輸的平穩性。
第二,創建數據集成型的數據交互平臺。搭建各類業務平臺時,應結合業務流程、數據交換的具體規范,創建各分支平臺的關聯性,保證業財融合、預算與管理融合,使業務數據能夠動態反饋至財務平臺,防止出現業財數據分離問題,增強集團決策的合理性。
創建三級遞進的預算考評體系。集團可結合下屬單位的業務實況,設計“保底”“進階”“挑戰”三個層級的預算考評目標。保底目標的設計,要求下屬單位一段時間內的經營活動,應達到保底的經營任務,獲取最基礎的經營收益。進階目標的設計,相比保底較高,下屬單位通過合理經營取得,符合下屬單位長期的經營能力。挑戰目標是超出下屬單位往期的收益能力,需要下屬單位穩抓優勢資源,開發自身的經營優勢,創新預算方案,加強成本管控,獲取超額收益。
綜上所述,集團進行全面預算方案設計,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以目標完善經營計劃,以計劃充實預算管理,以預算管理指導企業運行,以此獲取更高的經營收益,符合集團戰略目標。在外部因素有變動、內部資源有調整時,及時改進預算方案,從全環節發揮預算管理的積極作用,展現其管理會計的工作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