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五蓮縣財政局以成本預算績效管理為抓手,聚集社會面廣、資金規模大、預算核定難的項目,選定農村污水處理運營作為試點,按照“三一三”工作思路,即核成本、出定額、調機制三步走,制定一套定額標準體系,打通編制環節核成本、執行環節控成本、應用環節評成本三大環節,初步建立“成本與效益并重”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
核成本。通過全面分析項目運營狀況及歷史數據,明確農村污水處理運營邊界,將不屬于該范圍的城鎮污水處理運營成本予以剔除;厘清項目建設期與運營期成本核算范圍,剔除建設期折舊費;修正成本核算依據,將以可研設計污水處理量作為成本核算依據修正為以竣工驗收污水處理量作為依據,確保成本的真實性;堅持成本管控和績效導向,剔除占比較高的無效管理費。經過全面核實,農村污水處理項目運營成本核減率64.6%。
出定額。在全面核實成本的基礎上,維持較為合理的歷史支出成本費用,對屬于變動成本的費用支出,按照年度平均值或增長趨勢進行測算,選取省內與本項目站點規模、設計工藝接近的3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進行行業標準對比,明確質量標準及績效水平,測算達到質量標準、保證實現績效的成本規模,核減低效或無效成本,優化支出成本定額體系,最終形成了科學合理、動態調整的成本定額標準。
調機制。在確定成本定額標準的基礎上,明確財政支出標準,作為年度預算編制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考慮農村污水處理項目普遍存在達不到設計處理能力的情況,通過約定保底水量的方式進一步降低財政支出,當實際處理能力不足設計處理能力80%時,按照支出標準的80%進行支付,當實際處理能力超過設計處理能力80%時,按照支出標準支付,資金節約率13.6%。
促管理。結合成本效益分析指標體系及分析結果,對項目組織安排、運營模式、職責分工、監督管理、成本控制等提出優化建議,主要包括日常管理要“精”,實現資金管理精準化、經營管理精細化;成本管控要“嚴”,區分水質分級處理,針對不同標準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降低成本,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逄錦麗)
近年來,江西省修水縣通過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功能,持續縱深推進“放管服”,不斷加強政府采購監管,創新完善監管手段,維護市場公平正義。
互聯網+政府采購,實現數據無縫對接。一是按照省財政廳全省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統一部署,推動實現政府采購交易系統與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數據銜接、互聯互通。2022年2月17日,修水縣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預算數據由原來的手動錄入,自動推送到政府采購交易系統,完成了第一筆政府采購預算的推送。采購單位完成采購后,采購合同推送到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進行付款,實現了兩個系統數據有效銜接、互聯互通,無縫對接。二是推動政府采購項目異地評標和“不見面”開標常態化。為簡化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活動流程,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修水縣投資48.2萬元建立了“不見面開標”及“遠程異地評標”系統。三是不斷完善政府采購電子賣場建設。推進政府采購電子賣場與公共資源交易系統、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無縫銜接。2022年,該縣政府采購交易系統采購預算自動推送至政府采購電子賣場,采購單位可在電子賣場采購,采購后將合同推送一體化系統付款。
運用政府采購政策,加大支持企業力度。一是積極推廣政府采購貸業務,與金融機構建立合作,為中小企業提供政府采購貸,有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二是對采購限額標準以上,200萬元以下的貨物和服務采購項目、400萬元以下的工程采購項目,適宜由中小企業提供的,該項目政府采購預算全部預留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超過200萬元的貨物和服務采購項目、超過400萬元的工程采購項目,適宜由中小企業提供的,預留該部分采購項目預算總額的30%以上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其中預留給小微企業的比例不低于60%。三是加大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力度,將面向小微企業的價格扣除比例提高至10%—20%;降低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工程門檻,將預留采購份額由30%以上階段性提高至40%以上。
創新完善監管手段,維護采購市場公正。一是規范各類主體行為。制定了《修水縣政府采購負面清單》,以適用主體進行分類,明確規定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評審專家、供應商等4大適用主體禁止行為。二是全面推進采購意向公開。自2022年1月1日起,全縣政府采購項目均應公開采購意向,公開時間原則上不得晚于采購活動開始前30日。采購意向清晰完整,方便供應商提前獲取采購項目相關信息,提前準備參與投標。
全面取消保證金,著力減輕供應商負擔。一是免費提供采購文件。2021年6月1日起采購人或采購代理機構免費提供采購文件網上下載和報名服務。二是全面取消保證金。從2021年8月起,嚴格按照《關于進一步降低投標供應商負擔全面提升政府采購營商環境的通知》要求,所有政府采購項目全面取消收取供應商投標(響應)保證金及履約保證金。
(樊小勇)
江蘇省沭陽縣財政局堅持把融資平臺公司債務管控作為重要任務,創新構建“二聯四環六必”經營性債務管理體系,細化管控舉措,嚴格控制債務規模。
一是二個主體聯動監管。縣債務辦、國資辦各司其職、協同聯動,聯合打造全覆蓋、全周期閉環監管體系。縣債務辦突出“監”字核心,全覆蓋融資提額、系統填報、償債來源,“大數據”互聯互通、“穿透式”動態監測,整合監督力量開展專項監管檢查。國資辦突出“管”字核心,全生命周期監管資金使用,確保資金投放和項目支付進度掛鉤,對資金收支采取隔離監管,按年度績效考核,確保工程進度達標、償債資金鏈安全。
二是四個環節逐項把關。審查環節要嚴格,對融資計劃申請及準備材料進行管理類審查,堅決做到“兩嚴三不得”,即嚴格政府單位管控,嚴格融資平臺公司管控,明確未經縣政府批準報備,不得以任何方式自行洽談舉借債務,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自進行融資擔保,不得以政府債券之外的其他方式舉借政府債務。論證環節要細致,落實“三個不批”,對融資方式、主體、需求等必要條件開展可行性論證。報批環節要規范,圍繞融資金額、期限、利率、增信措施召開推介會、洽談會,細致比照、分析論證各金融機構授信批復方案,報縣政府核準。推進環節要穩妥,把握資金調度節奏,采取發函提醒、系統監管、提款把關等切實舉措,加快融資項目推進,防止融資資金沉淀。
三是六個必備要素審查。注重關口前移,規范融資平臺公司投資、融資、重大事項管理,嚴格把關項目盡責調查、可行性論證、“三重一大”決策、資金來源說明、收益平衡報告、融資需求申請六個融資必備要素,明確無收益的純公益性項目不再由國有企業籌資實施,切實剝離融資平臺政府融資職能,合成融資審查前置防線,逐一篩查把關,做到一環不落、一招不讓,切實堵死不合規舉債暗門。
(王明亮 李長城)
2022年以來,湖南省祁陽市財政局在探索鄉鎮政府財政運行狀況綜合績效評價上,努力作嘗試、大膽闖新路,逐步將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改革推向“深水區”。
一是聚焦基層財政管理,抓住改革“關鍵點”。堅持夯實基礎與突出重點相結合,以提升基層財政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工作目標,扎實開展“鄉鎮財政管理規范年”行動,并印發年度行動實施方案。立足鄉鎮財政在組織收入、支出保障、資金監管等方面的職能定位,全面了解掌握鄉鎮管理機制和財政運行狀況,在此基礎上著力研究鄉鎮政府財政運行綜合績效評價的核心目的、方向和重點等,創新探索切實可行的“祁陽路徑”。
二是構建績效指標體系,把準工作“定盤星”。按照現行財政管理體制,緊扣規范管理、財力保障、發展動力和民生服務成效,將鄉鎮政府財政運行情況細化分解成可量化的評價指標。該指標體系共包括財政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預算績效管理等4項一級指標,經濟繁榮度、財政投入可持續性、內部控制、資金監管等18項二級指標,公共服務能力、民生投入占比、債務管理、行政運行控制、財務管理合規性等56項三級指標。指標體系可量化指標率達90%以上。
三是巧用績效評價結果,舞活考核“指揮棒”。明確將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掛鉤,作為財政獎補、財政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在鄉鎮公用經費因素法分配中,優化調整財政供養人員、地區差異補助、村委會個數等既有指標權重,新增鄉鎮政府財政運行績效管理考核權重值(占比達10%),充分發揮績效評價以評促管的效能,進一步激發鄉鎮政府的工作積極性。
(唐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