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合茂 張智輝 王 超 楊昌雄 郭清韻
(黔東南州人民醫院麻醉科,凱里,556000)
衰弱屬于常見的老年綜合征,據有關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衰弱與跌倒、住院、殘疾以及死亡等不良后果相關,同時是眾多老年慢性疾病主要的危險因素[1]。當前有關老年患者術前衰弱的致病機制和生理病理未完全明確,可能與部分潛在可逆性危險因素相關,例如存在基礎疾病、缺乏運動、抑郁以及睡眠障礙等[2]。老年人群的睡眠質量伴隨年齡升高、身體功能衰退而不斷下降,有關資料顯示,國內老年人群的睡眠障礙發生率為30.6%~41.2%[3],尤其是手術后的老年患者受切口疼痛、擔心疾病預后等因素影響,睡眠質量更低,是睡眠障礙高發人群。老年人群長期睡眠障礙能引起一系列的不良情況,例如疲勞、握力降低、步態不穩以及運動能力降低等[4]。臨床研究發現,睡眠質量及睡眠效率降低、白天嗜睡、睡眠潛伏期延長和衰弱存在一定關聯[5]。但當前有關老年患者術前衰弱和術后睡眠障礙的關系臨床鮮有報道。為此,本文對我院骨科四肢老年患者62例進行研究,分析該類患者術前衰弱與術后睡眠障礙之間的相關性,旨在改善術前衰弱老年患者術后睡眠障礙情況,為加快術后康復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至2021年12月黔東南州人民醫院麻醉科骨科四肢手術老年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Fried衰弱表型(Fried Frailty Phenotype,FFP)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分對2組患者術前衰弱和術后睡眠狀態進行評估,依據術后PSQI評分分成睡眠障礙組(n=30)、睡眠正常組(n=32)。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0.14±5.36)歲。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1)本院收治的年齡≥60歲者;2)采取手術治療者;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標準 1)肝腎心等重要臟器病變、呼吸功能損傷或者其他重度原發病者;2)重度軀體功能障礙者;3)意識障礙、認知障礙或者精神異常者;4)拒絕或者中途退出此次研究者。
1.4 研究方法
1.4.1 調查工具 1)一般資料調查:采用自制一般資料調查表開展調查,涉及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基礎疾病以及服藥史等項目。2)衰弱評估:采用FFP評分開展評估,涉及不明原因體質量降低、自覺疲勞、握力降低、行走速度變慢、低體力活動共5個項目,符合1項則記1分,計分在0~5分,0分是無衰弱,1~2分是衰弱前期,≥3分是衰弱[6]。3)睡眠狀態評估:采用PSQI開展評估,涉及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效率、日間功能和催眠藥物共7項,各項采取0~3分的4級評分法,總分在0~21分,總分>7分代表有睡眠障礙,≤7分代表無睡眠障礙[7]。4)疼痛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開展評估,采取1條10 cm左右長度的游動標尺,刻有10個刻度,一端為0分,另一端為10分,0分即無痛,10分代表疼痛最劇烈[8]。5)焦慮及抑郁情緒評估: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ed Scale,SDS)開展評估,2項評分均包含條目20個,各條目采取1~4分的4級評分法,所有條目得分總和乘以1.25即為最終得分,SAS≥50分代表有焦慮情緒,SDS≥53分代表有抑郁情緒[9]。
1.4.2 調查方法 調查前,所有的調查人員接受統一培訓,采用統一指導語。本研究通過以上問卷開展調查,調查人員給被調查者講解調查目的和問卷調查方式,再由被調查者當面填寫后回收,控制在30 min內結束調查。為規避調查期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需要被調查人員于獨立病房中完成問卷填寫,且調查過程中病房內只有被調查者。在整理調查結果和錄入數據期間,需要注意觀察問卷的填寫完整度及準確度,保證調查內容較為完整,通過雙人交叉錄入和核對方式開展數據錄入,確保數據整理以及錄入的準確度。本研究總共分發問卷62份,回收有效問卷62份,回收有效率是100.00%。
1.5 觀察指標 觀察老年患者術前FFP評分、術后PSQI評分,比較睡眠障礙組、睡眠正常組的各項資料差異,有差異的資料帶入到Logistic回歸方程計算,觀察老年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術前衰弱和術后睡眠障礙的相關性。

2.1 老年患者的術前FFP評分和術后PSQI評分情況 252例老年患者術前FP評分為(2.12±0.56)分,PSQI總分為(7.96±1.35)分。PSQI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老年患者術后PSQI評分情況分)
2.2 影響老年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的單因素分析 睡眠障礙組、睡眠正常組在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基礎疾病方面無顯著差異(均P>0.05),但在服藥史、術前衰弱表型評分、VAS評分、SAS評分以及SDS評分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老年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的單因素分析
2.3 影響老年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的多因素分析 將有差異項目帶入Logistic回歸方程計算,得出采取影響睡眠的藥物、術前衰弱、疼痛、焦慮、抑郁均是老年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的危險因素,OR值均>1。見表3。

表3 影響老年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的多因素分析
2.4 老年患者術前FFP評分和術后PSQI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老年患者術前FFP評分和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效率、日間功能和催眠藥物各維度評分及PSQI總分均正相關(r=0.662、0.678、0.680、0.694、0.712、0.765、0.788、0.790,均P<0.05)。
衰弱為機體穩態失去平衡的危險狀態,在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既往研究發現多類慢性病均會增加患者的衰弱風險[10]。睡眠障礙同樣是老年人群一類常見慢性疾病,主要表現是失眠、睡眠質量受損、白日嗜睡以及睡眠-覺醒周期紊亂等,和不良健康后果有關[11]。本研究發現:252例老年患者術前FFP評分為(2.12±0.56)分,PSQI總分為(7.96±1.35)分,該結果高于宋歌等[12]研究中的結果,提示老年患者術前衰弱和術后睡眠障礙現象不容樂觀,需要進一步關注與研究。
本文結果顯示,老年患者術前FFP評分和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效率、日間功能和催眠藥物各維度評分及PSQI總分均正相關(均P<0.05),提示術前衰弱越嚴重的老年患者,術后存在越明顯的睡眠障礙。睡眠和衰弱均能導致炎癥介質分泌增多,這類炎癥狀態能直接或者間接損傷到老年人群各個組織系統,提示二者的病理生理基礎有一定重疊[13]。除此之外,軀體衰弱老年患者更易引起各類疾病和健康狀態惡化,降壓藥物、利尿藥物、類固醇、甲狀腺激素以及中樞神經興奮藥物等均能導致睡眠障礙[14];慢阻肺引起肺部通氣以及換氣不足,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氧飽和度下降,會導致醒覺,引起失眠現象[15]。因此,對于老年患者需要盡早治療共病,盡量預防失能,以改善睡眠障礙。此外,本文發現:采取影響睡眠的藥物、術前衰弱、疼痛、焦慮、抑郁均是老年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的危險因素,OR值均>1,提示上述藥物均能增加術后睡眠障礙風險。原因是疼痛能降低機體的舒適度,造成睡眠質量下降;采取影響睡眠的藥物會增加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引起失眠等不良反應;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會導致大腦處于緊繃狀態,間接性引起失眠,且失眠會使焦慮抑郁情緒加重。因此,需要臨床上結合上述因素開展針對性干預,如做好患者的疼痛評估及干預,盡可能避免使用影響睡眠的藥物,并予以合理心理疏導等,以減少各類因素導致的睡眠障礙的發生。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術前衰弱和術后睡眠障礙聯系密切,術前衰弱會增加術后睡眠障礙發生風險,且采取影響睡眠的藥物、疼痛、焦慮、抑郁均是術后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需要臨床早期識別上述因素并提早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以減少睡眠障礙發生。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