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柯
歷史人文紀錄片作為紀錄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文化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2020年12月7日,《中國》第一季于湖南衛視和芒果TV臺網同播,以12集的篇幅梳理了從春秋至盛唐的歷史脈絡。2022年2月28日,《中國》第二季播出,延續了第一季的敘事風格和美學特色,接續講述了中國從盛唐時期直至近代的思想文明史。一貫以“娛樂旋風”為觀眾所熟知的湖南衛視通過此片打開了新局面,獲得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豐收。《中國》以國家需要、受眾需求為創作立場,通過電影化的藝術呈現方式傳播多元化的價值格局,為歷史人文紀錄片的內容生產提供了參考范式。
打造精品化紀錄片、創作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文藝作品是《中國》主創團隊的首要立場。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立表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2020年前后,最為鮮明的時代特色,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在這個復雜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追溯歷史,梳理文化源流,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①文藝創作者要敢于創新,要把創新精神融入文藝創作的全過程,是習近平總書記為當代文藝創作者指引的實踐方向。《中國》的主創團隊正是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國家號召下付諸了影視實踐。該片總導演李東珅一直致力于紀錄片的創新性表達,之前其團隊制作的紀錄片《河西走廊》在豆瓣上獲得了9.7分的好評度。從最初策劃《中國》到播出完成,主創團隊花費了5年左右的時間,千錘百煉,致力打造具有時代性和文化意義的中國IP。
國際化的文化傳播視野也是創作團隊在策劃之初就考慮到的文化傳播格局。一方面,近幾年,國內“泛娛樂化”盛行,快節奏的娛樂化內容生產充斥熒屏,著手深度文化挖掘的內容生產相對較少。娛樂外衣粉飾下的空洞思想未能滿足民眾的深層情感需求與精神追問。社會進步、環境變化迫切需要構建國家認同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局面,向國際視域表明我國的態度、展現大國精神與大國擔當是十分必要的。紀錄片《中國》的制作班子充分展現了該片的國際傳播視野以及國際合作的積極態度。攝影師羅攀曾拍攝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作品《芳華》,該片在中國、北美同步上映,其攝影風格被國際審美接受,也因此入圍了第九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中國》的音樂制作由日本配樂家梅林茂主導,精妙的音樂與畫面協同作用于中華文明的傳播。創作團隊在團隊構成、內容制作、電影美學的畫面制作、引發情緒共鳴的意向化表達上下功夫,旨在提升中華文明在國際視域中的傳播效果。
《中國》作為新時期的歷史人文紀錄片,從其最初的創作立場到最終的視覺作品呈現,無不體現著國人由心底里生發出的文化自豪與文化自信。該片的開場引言部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斷流,今日之中國,從歲月深處走來,傳承著久遠的血脈……”,便是宣揚東方文化最好的印證。東方美學充滿神韻,注重人的情感、直覺和精神,蘊含著強烈的想象力。②《中國》的影調選擇、構圖留白、歷史場景直接彰顯了東方美學古典簡約的意境和詩意化且充滿想象力的美學韻味。
1.古典簡約的影調選擇
《中國》在影調的選擇上多用古黃色、青綠色和暗紅色等東方古典色彩參與表意。一幀幀畫面被古黃色的光暈包裹,歷史的厚重感和書卷氣息迎面而來。部分受眾在觀看節目時常常會忽視片頭片尾的精妙設置,而該片在片頭設置了傳統畫軸形象。一方面,“中國”二字處于畫軸中心,紀錄片主題內容在緩緩展開的畫幅中漸漸顯現,協同古黃色的色調,給予觀眾穿越熒屏、賞閱中國歷史經典書籍一般的觀看體驗。另一方面,黃色的古樸色調恰恰符合攝影師羅攀“假定性美學”的攝影理念,因為在平實生活中,人們的日常行為通常是不可能在油畫般的亮黃光影中進行的。換言之,用這種色調來描繪歷史人物的日常生活與行為,有種“非理性”意味。基于此,該片便能在觀眾心中產生“間離效果”,即能明確辨別在亮黃色的色調下呈現的并非真實的歷史,而是基于真實進行的藝術創作和情感表達。這點對于觀眾或者內容傳播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以古黃色為主的影調塑造出古樸典雅的整體風格,而青綠與暗紅色調大多是用于顯示情緒或映襯心境。青綠色在我國古典的畫作中多有出現,如片中講到的《千里江山圖》便使用大面積的青綠色來展現祖國江山如畫、民眾自由的精神狀態。但影像色調中的青綠色更多的是凸顯在無法改變的壓抑環境下人物內心的落寞與不甘。舉例來講,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生逢亂世,對元代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深惡痛絕但又無改變之力,只能寄情于藝術創作來揭露、批判一切不公的待遇和百姓的遭遇。在青綠的色彩與光影之下,關漢卿來到破敗的關羽廟參拜與自照,哀嘆自身面對現狀并無關羽一般“匹馬單刀鎮九州”之勇。杜甫半生遭貶,滿懷一腔抱負但無處施展。忠貞之官海瑞一心為民、毫無私欲,卻從未被朝廷重用,被授予官職只為突出其模范作用從而督促其他為官者。悲憤、無奈、壓抑的人物情緒在濃厚的青綠色調下動態展現,加強了主體的情緒表達與受眾的心理共鳴。
相比于青綠色體現的沉悶氛圍,暗紅色出現的場景更多是用來體現權力之爭與帝王捉摸不透的心思。正如在《中國》第二季第五集《臣子》中,嘉靖皇帝朱厚熜在朝堂之上與大臣交鋒,朱厚熜背后,暗紅色的屏風充斥著整個屏幕。在拉鏡頭內,眾大臣呈跪拜姿勢,而權力中心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暗紅色下,權力表征與暴力因素使得這場朝會張力滿滿。在“討論親生父親尊號”的這場朝堂爭論中,皇帝的勝利實為預料之中。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其最在意的亦是大臣對于權力的分寸。紅色籠罩著偌大的宮殿,皇帝踱步其中,亦是行走于權力之間,由此彰顯權力的邊界與危險,大臣一旦逾越權力邊界便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2.含蓄婉約的留白設置
相較于西方人的爽朗奔放,東方人更鐘愛簡單樸素、含蓄委婉的表達風格,影視作品中的東方美學正是如此。國人在藝術作品創作中常用極具中國美學特征的留白手法,如《中國》的構圖就有大量的留白設計。網友稱該片“畫面每一幀都能達到截圖當屏保”的程度,可見帶有留白設計的構圖之美是受大眾普遍認可與喜愛的。例如,片中革命家孫中山探索革命將近30年的時間,所期盼的勝利局面依舊沒有到來。孫中山在落日下向山頂走去,畫面中只有落日和向山上行走并駐足思考的孫先生。全景之下,孫中山在畫面中所占面積極小,配合畫面中的落日和青綠色調,隱喻著孫中山半生革命都在孤軍奮戰。留白構圖對人物情緒進行了委婉表達,為受眾留下思考空間,并使受眾更能體會到孫中山此刻的落寞與堅韌。片中亦多次使用純黑色背景形成畫面留白,并以此突出敘事主體的神態與情緒。如《中國》第二季第二集講述如夢如畫的宋朝美學,黑色背景前是王希孟所繪的《千里江山圖》,天賜的青綠兩色猶如縹緲的仙霧般從畫幅上端灑下,趙佶行走其中,似行走于祖國大好山水之間。全景之下,趙佶張開雙臂擁抱圖中所繪的千里江山,干凈的黑色背景映襯出這番畫作的精妙絕倫,也體現了趙佶身為帝王心中對江山的無限熱愛。
隨著影視技術的不斷革新與進步,技術賦能下畫面畫質更清晰、細節更加生動細膩,為觀眾提供了優質的審美體驗,而東方美學在技術的加成下更加顯得熠熠生輝。該片運用國際化的制作水準,以5.9K進行攝制,最終呈現給觀眾4K的畫面標準。此外,該片拍攝選用了具有超高感光度的機型佳能EOS C500 MarkⅡ。該機型的感光度最高支持ISO 102400,可以在肉眼難以確認被攝體的黑暗環境下進行拍攝,并通過更新的成像系統,實現了高感光度時的低噪點效果。③《中國》盡管是在拍攝夜晚戲份,但仍能保證細膩的暗部細節便是得益于此。每秒50格的升格拍攝手法,使得畫面的整體運動速度都會放慢二分之一。由此,無論是人物神態還是局部細節展現,都會被更加細膩生動地呈現給觀眾。如詩人李白將自己的詩詞手稿撕碎從高處灑下,其自如且狂放的姿態在慢速中清晰地呈現出來。
自格里爾遜于1929年確立了紀實美學以后,紀錄片與紀實性兩個詞便在創作人心中緊緊綁在了一起。但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長期處于高壓生活狀態中的部分市民偏愛娛樂化、輕松化的影像內容。由此,紀錄片創作不得不尋求一些改變。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弗雷德里克·懷斯曼說過:“紀錄片和其他所有電影一樣,都需要有一些戲劇因素。”④《中國》在播出之際便獲得高播放量,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選取了具有適當戲劇特色的敘事風格。戲劇性或稱“假定性”的內容設計,雖未滿足“事真”,但符合“情真”,并未脫離紀錄片非虛構的制作標準。
1.互補與隱喻的修辭運用
(1)貫通古今的互補敘事
《中國》以我國五千年的歷史脈絡為敘事根基,以具有豐富內容和充沛情感的解說詞加上富含東方之美的鏡頭設置共同參與敘事。互補敘事的融入則代表了創作者的先進理念——借古鑒今,這正是新時代青年處于歷史節點回望歷史、重塑自身、傳遞文明的極佳引導之策。該片并非如傳統中國史那般以時間為軸進行線性敘事,而是以思想變革、時代發展為選題要核,從某個切面展開講述歷史發展的大框架。綜觀《中國》兩季紀錄片,歷史視角與現實視角遙相呼應,幾千年前產生的思想制度有的亦是當代人所尊崇的,歷史中先進人物的超前思想極其貼合現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趨勢。創作者別出心裁的選題,使得今日之人能充分感受到先人的智慧,感嘆國家的發展。這種精神需求的滿足帶來的愉悅感是無可比擬的,這也是通過歷史事件與當代文明進行互補敘事的魅力所在。
《中國》第二季第四集首次提及了女性才華和女性力量。在元代雜劇和散曲創作中,女性參與其中并發揮重要作用,她們既能歌善舞,又通詩詞歌賦,是當時戲曲作品的主要演員。若沒有這些女藝人,劇作家的戲曲作品便無法走入大眾視野。在元代,女性地位普遍低下,鮮少有人認可她們的才能,而生于現代的女性擁有同男性一樣的發展機會和社會地位,這種古今互文的敘事手法在對比中呈現出文明的進步。《中國》的敘事內容在向觀眾展現先人的智慧與精神光芒的同時,也對當代人進行心靈激蕩與精神引領,互文敘事的魅力與作用便展現于此。
(2)意向化的隱喻手法
在文學創作中,隱喻是一種用于間接表達的修辭手法,而隱喻與聯想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象征與隱喻都是需要觀眾主動想象才能完成最終的意義表達。紀錄片中的象征隱喻一方面可以豐富畫面內涵,另一方面可以調動觀眾情感,產生深層次的認同與共情效果。舉例來講,畫面中關漢卿一人執劍而來,他在城門下用力揮舞手中劍,憤怒的情緒在舞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劍斷”暗示亂世之下單純依靠武力行不通的結果,于是他決定“化劍為筆”,以此捍衛自己的精神世界。《季風》有兩段關于浪潮的空鏡頭,第一段講述在西方人利瑪竇將外文書籍翻譯成中文后受到廣大士大夫的尊重,空鏡頭中不斷翻涌的浪潮暗示著自然科學知識以及西方思潮涌向中國后帶來的社會進步。第二次浪潮空鏡頭出現在利瑪竇逝世后。該段浪潮隱喻世界變動并不會因個人而停止,新的思潮和文明仍在不斷演進。隱喻手法用最少的畫面賦予觀眾更多的信息,從而使整個敘事文本松弛有度、深入淺出。正是這種戲劇特色的敘事風格,使得紀錄片頗具耐人尋味、久久留香之意。
2.深化記憶的情境創設
情境再現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在作品內包含情境再現等技巧,以及采訪、資料等素材,它們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狹義指紀錄片的一種創作技法,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通過扮演或搬演的方式,結合聲音與畫面,表現事件或人物心理的一種電視創作技法,一般在失去現場記錄機會的題材中使用,是紀實風格的一種異化手段情境。⑤《中國》大多以人物為線串聯歷史,這些歷史人物或思想先進、或忠君愛國、或堅定理想。而這些內心境界的探索與表達要到達觀眾的內心世界并非易事。紀錄片用巧思創設情境,將精神世界進行視覺化塑造,再傳遞給受眾。而這些精妙的情境設置在紀錄片中極易被受眾捕捉,自然而然也達成了傳播文化、啟迪心靈與引起情感共鳴的效果。
第一,通過時空重構的情境設置來展現人物內心世界。《市井》一集中,關漢卿身處朝代更迭之間的亂世,已關閉的科舉考試之門切斷了文人的晉升之路,文人的地位不復從前。以儒學為精神支柱的關漢卿內心充滿危機感與無力感,無比渴望并未走遠的黃金時代。畫幅大小的切換幫助觀眾厘清真實空間與藝術再造空間。在縮小狀的畫卷式畫幅內,關漢卿作為船夫,目睹了朱熹與張栻的重要會面。這顯然是基于情感需求的情境設置,因為在真實世界里,關漢卿是不可能與先前朝代的朱熹碰面并聆聽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的。畫幅回歸正常,在青綠色籠罩的畫面內,在無比對稱的構圖中,關漢卿在畫面中心,而朱熹與張栻分別處于左右兩方,關漢卿隨著二人的話語不斷地思考著。最后,畫面內只剩下關漢卿。這種超時空的情境創設讓觀眾切實感受到關漢卿內心對儒學黃金時代的向往,也為其不被時代接納的才華而嘆息。
第二,將多個人物置于同一空間來增強敘事張力。《實業》一集將張謇與眾人共同放置于黑色背景下。處于黑暗中的他們從未停止鉆研,力圖為中國探索出光明的未來。鄒容以生命為代價推翻帝制,弘一法師于亂世中堅守,任鴻雋鉆研科技,魯迅以文字向舊世界宣戰。四張桌子匯聚了四種力量,且以最少的轉場和篇幅講述了歷史洪流中眾人為救國付出的努力。同時空多人物的空間設置易于在觀眾心中累積情緒,并由此觸發內心深處的情緒共鳴。不難發現,以上提到的兩種情境并不存在于觀眾真實的生活體驗之中,故其藝術效果和傳達的情感狀態會更加深入人心,以陌生化場景打造高記憶點敘事,助力《中國》的文化傳播效果。
從文化形態來看,觀眾可以從《中國》看到傳統文化、主流文化與青年文化極佳的融合之勢。多樣態的文化格局表現在:既通過歷史文明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又能從共通的情感表達中感受到對主流文化的深刻認同,更蘊含了年輕化、時尚感的表達方式來滿足青年審美。
第一,該片通過多種符號構建來弘揚傳統文化。首先,唐詩、宋詞、元曲、《千里江山圖》等文化符號在紀錄片中被復原或進行藝術性再造,最終以完整且立體的熒屏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受眾,使得觀眾見證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產生與演變,并由此強化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其次,人物符號是串聯起敘事的關鍵所在。享譽盛名的大唐詩人李白、清廉為官的臣子海瑞、即使自己身陷囹圄也不忘救國之志的孫中山……正是因為一代代杰出之士的艱苦奮斗,中國才會在世界洪流中屹立不倒,不斷向前。他們或忠君愛國、或憂國憂民,他們于亂世中挺身而出,舍小我只為大我。跟隨紀錄片的影像,現代人通過熒屏空間與先人締結情感,獲取了除審美層次以外的精神價值,深刻地感受到了鮮活且充滿力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與踐行者。
第二,《中國》作為歷史人文題材的紀錄片,加強受眾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是其應有之義。受眾通過被形容為“國家相冊”的紀錄片,看到了元朝關停科舉制度,文人儒士再無考取功名之法;看到了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先進文明與科學技術的傳播渠道,前進的步伐在這一期間幾乎停止;看到了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國之道,最終找到了社會主義道路。在紀錄片影像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當代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今日之勢看往日,現代民眾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建議權與監督權,民眾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國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看世界以觀自身,永遠保持學習的心態與探索的欲望。同時,我國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純潔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正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國集中力量馳援武漢、共抗疫情。從古今對比中可知,今日之中國人何其有幸,雖然觀看的是歷史,但是能夠喚起并深化自身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對黨和國家的積極情感。
第三,該片在最初項目策劃之時便將青年文化蘊藏其中。這從特色旁白和演員選擇上便可窺探一二。青年文化更注重男女平等,且極具時代性與包容性。《中國》兩季的解說詞配音僅有兩人:女性配音員周濤與男性配音員何炅。《中國》是國內首部有女配音員加盟的歷史紀錄片,女性溫柔且堅定的聲音極易牽動受眾情緒,并成為紀錄片的記憶點之一。《中國》目前已播出兩季,22集的體量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在匯聚眾多“老戲骨”主力軍的同時,導演根據人物設定精心選取了具有知名度的演員助陣,如沈夢辰、于朦朧、汪涵等。而配音員何炅作為知名主持人,從熟悉的臺前主持場域轉變為陌生的幕后配音場域,并且在紀錄片中進行角色扮演,這一身份轉變帶來的新鮮感使得青年一代愿意花時間來觀看。該片畫面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且貼合青年一代的審美取向,從而在青年群體中實現了跨圈傳播。
注釋:
①紀錄片《中國》定檔周濤透露配音時熱淚盈眶[EB/OL].新浪娛樂,2020-12-04.http://ent.sina.com.cn/2020-12-04/doc-iiznctke4778459.shtml.
②劉忠波,沈文瀚.2017—2021年中國紀錄片創作題材類型、美學表達和社會價值[J].當代電視,2022(02):20-28.
③楊余.“特別”的紀錄片《中國》[J].中國廣播影視,2021(01):36-39.
④葉露陽.紀錄片人物形象表現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3.
⑤周寧.西方戲劇理論史(上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