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清,女,湖北枝江人,北京師范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聯合培養博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在《教育研究》等期刊發表五十多篇論文,其中十余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曾主持并參與國家和省部級重點課題研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所面對的教育概念越來越多——核心素養、大單元、大概念、任務群、學科實踐、跨學科主題學習等。眾多的教育概念似乎已經成為教師不得不穿越的“叢林”。于是,有的教師全盤否定、斷然拒絕,抱怨“概念都是專家的游戲”;有的教師淡然處之、置若罔聞,似乎不受概念半分影響;還有的教師熱情高漲,積極行動,卻在對概念的盲目追隨和片面解讀中走入誤區。那么,教師究竟如何才能正確地面對概念、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呢?
◎開放而理性——教師要正確地看待教育概念的意義和價值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規律的思維形式,是人類思想和行動的重要工具。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實踐和研究的持續深入,必然會出現新的思想,因此,新的教育概念涌現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教師既要有開放的態度——正確的教育概念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內在規律和發展方向,成為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助推器”;又要有理性的分析——不可盲目追隨流行概念,尤其是那些為了標新立異而制造出的“概念”。
◎全面而深入——教師要正確地理解教育概念
雖然不少學校非常重視新課程的培訓和學習,但很多教師對各種概念仍然一知半解。理解教育概念,教師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一是要了解“為什么”提出這一概念,比如,為什么在本次新課改中要明確提出“跨學科主題學習”;二是要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內涵涉及的“是什么”,而外延關注的是“有什么”,對教師而言,準確地把握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指對象、適用范圍和運用場景,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內涵;三是把握不同概念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教師要從“縱向”上關注概念的關聯。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不同時代的核心教育概念會有所不同。如課程目標,從最初所提的“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到“三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再到當前所強調的“核心素養”,彼此之間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系。另一方面,教師要在“橫向”上把握不同概念之間的關系。如“大單元”與教材現有“單元”、“學科實踐”與“綜合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
◎有序而適切——教師要正確地運用教育概念
任何教育概念的提出,最終都是為了對實踐產生積極影響。教師首先要明確概念與“我”原有實踐之間的關系,分析已有的實踐基礎,知道存在的不足。以“學科實踐”為例,筆者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已經關注到學科實踐的哪些方面關注得不夠,哪些還完全沒有關注。其次,基于對概念的理解,明確教育實踐改進的方向和思路。再次,嘗試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運用教育概念,并不斷地進行反思和調整,進而讓概念真正落地。最后,從實踐基礎上提出“概念落地”的策略,形成對教育概念實踐的系統思考。
當然,教師要正確認識、理解和運用概念,既要有個人的思考和努力,也要有學校、教研團隊乃至專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