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范高萍(1987—),女,漢族,甘肅隴南人,本科,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
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時,需經歷“基礎理解→實際運用→總結歸納→鞏固深化”的過程。基于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帶領學生完成對課程內容的深度學習。筆者將基于深度學習的認知過程,以“小數的初步認識”為分析對象,闡述如何在深度學習理念下有效開展小學數學主題拓展教學,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小數的初步認識”由“認識小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兩部分內容組成。從對“數”的認知角度來看,“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學生認識關于數的知識的一次重要拓展,相較于整數,二者除了在意義、書寫形式、計數單位、技術法則等方面存在相同外,小數也具有一些個性化的特征。人教版教材充分利用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內容,將小數以情境的形式進行呈現,可以有效增加學生對小數內容的認知、理解,從而做到掌握小數知識,熟練進行小數的加、減法計算。
表1 “小數的初步認識”章節單元內容
■
二、教學目標
(一)認識小數
第一,結合生活實際認識小數,做到會讀、會寫;掌握以米或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意義;知曉十分之一可用小數表示。
第二,借助分母是10、100的分數分別表示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
第三,掌握以米、元等為單位的小數之間的比較,準確識別帶有單位的小數的大小。
第四,思考小數在生活中應用的必要性與價值,體會小數范圍的擴張。
(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第一,依據情境掌握小數加、減的算理,做到準確運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第二,根據小數加、減法知識,有效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讓學生樹立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的思想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小數的初步認識,正確讀、寫小數。掌握用豎式對小數進行加、減法計算的基本方法。
難點: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理解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算理,掌握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就對齊的計算技巧。
四、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小學數學主題拓展教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一)基礎理解
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可以采取引入舊知識與創設情境的方式,開啟學生對小數知識的學習。
首先,在引入舊知識環節,教師可以簡單呈現關于整數加、減法的內容,并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整數加、減法應注意的事項。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完成,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
在思考整數豎式計算過程中的計算題目時,學生可以發現有借位和進位的標注,這是整數加、減法計算的注意事項之一。在學生的回憶中,整數加、減法的注意事項有三點:(1)相同數位對齊;(2)從個位算起;(3)相加時,滿十進一,相減時,不夠減向前借一。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簡單小數加、減法知識的學習。
其次,教師需要采取打造情境的手段,組織學生感知簡單小數的可加性與可減性。對此,教師在教學例3時,引導學生觀察,可以從圖中獲得哪些基本信息。在學生給出的回答中,可知曉一個文具盒6.8元、帶橡皮的鉛筆一支1.2元、不帶橡皮的鉛筆一支0.6元等內容。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想一想,“根據現有的信息,同學們可以提出怎樣的計算問題?”學生A回答:可以計算兩支帶有橡皮的鉛筆多少元?學生B回答:“可以計算文具盒比橫開筆記本貴多少元?”學生C回答:“可以計算一盒水彩筆和一本豎開筆記本共多少元?”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有學生認為可以通過轉變價格形式的方式計算,如計算文具盒比橫開筆記本貴多少元時,可以采取6元8角減掉9角的方式,根據元角分的進率,1元等于10角,學生可以借位,用68-9=59角,可知文具盒比橫開筆記本貴5元9角。但在小數教學中,教師應使用小數的計算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計算。至此,教師帶領學生完成了初步認知小數加、減的內容,讓學生建立小數計算的意識。
(二)實際運用
首先,教師列舉需要計算的內容,還是以教材例3為主,根據圖片中出現的信息,教師可以隨機設置加、減法的計算內容。如計算以下算式:6.8-2.5=(? )0.8+0.6=(? )1.2-0.6=(? )在自主計算時,教師讓學生嘗試按照自己的方法計算,以此了解學生學會了幾種方法。在學生A給出的答案中,他是按照元和角的方式,計算6.8-2.5=(? )這一算式,計算過程為6元8角-2元5角=4元3角。在該學生的計算中,需要將元的部分與角的部分進行分別相減計算,這雖然是一種方法,但計算過程繁復,不具有普遍性。在學生B給出的答案中,他直接將價格轉換為以角為單位的形式,即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6角=14角,再將其轉換為1元4角的形式,這也是一種計算方法,但存在的問題與前一種方法一樣,具有一定的煩瑣性,且不具備普遍適用性。最后,有學生給出一種新的計算方式,即直接對小數進行加減,然后給結果清晰標注單位即可,用1.2-0.6=0.6(元)。在學生給出的計算方法中,教師需要適當點評,然后再組織學生重點學習最后一種計算方法。
在計算1.2-0.6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單獨列出該小數減法,并列出豎式。學生需要觀察教師列出的豎式,并思考“小數計算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列豎式計算小數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思考中,學生可以驗算,以實際計算結果說明不對齊小數點會出現怎樣的計算問題,同時在思考第二個問題時,可以聯系整數豎式計算的注意事項進行知識的遷移思考。在解決第一個問題“小數計算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學生計算的數字是具體商品的價格,即有不同的單位。基于此,學生需要知曉在計算中,只有相同單位的數字才可以進行加、減,而小數點的對齊便是讓相同單位具備計算的要求。在分析第二個問題“列豎式計算小數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除了剛剛提及的小數點對齊外,學生還應注意“借位減”與“進位加”的問題。在計算小數加法時,會出現小數位相加滿十的情況,同整數相加一樣,需要向小數點前面的個位進一,而后再完成剩下的計算過程;在計算小數減法時,會出現小數位不夠減的情況,同理,需要向前一位借一,再進行后續減法計算。
(三)總結歸納
在完成課程內容的講述后,教師需要注意總結歸納這一環節。在學習新知識時,由于學生對知識的接觸時間過短,尚未形成牢固記憶,教師需要借助總結的方式,引導學生再次梳理課程內容,以此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印象,為后續鞏固深化環節的練習做好準備。
在教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時,教師通過自主思考與例題講解的方式,組織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豎式計算以及計算的注意事項。
■
圖1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計算知識思維導圖
根據圖1,學生可以快速回顧課堂學習的知識,并掌握重點知識,這對培養學生的結構思維、問題思維有重要意義。
(四)鞏固深化
教師以例題的方式,帶領學生進一步掌握關于“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知識,在加深學生知識記憶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以教材中的練習十九為例。
第一道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計算能力,學生可以選擇口算,也可以按照豎式計算的方式獲取結果。在計算中,學生需要牢記“注意事項”,并在心中默默回憶小數豎式計算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如計算4.5+2.3時,先對齊小數點,再進行相同單位計算,結果為6.8。同理,學生可以順利完成其他算式的計算。在第二道題中,根據給出的信息可知,《童話故事選》10.8元一本,《動腦筋》8.4元一本,在第一小問中,需要計算的是《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錢?學生可以列出算式:10.8-8.4=(? )根據小數減法的計算要求,學生可以列出豎式:
■
這樣便可以計算得出《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2.4元。接著,解決第二小問“兩種書各買一本,20元錢夠不夠?”這是考查學生對小數加法計算知識的掌握。根據課堂所學,學生應列出算式10.8+8.4=?再按照對齊小數點的要求完成計算,最后結果為19.2元,小于20元,故而用20元可以購買兩本書。解決第八道題目時,題目本身的難度系數有所提升,但學生在思考時,應先抓住題目本質,再計算。基于此,教師指導學生先理清題目中信息的基本關系,這有助于后續計算。根據第一小問中的信息來看,學生可以知曉一根竹竿2.4米,另一根竹竿3.2米,但銜接在一起時,兩根竹竿重疊的長度是0.8米。這時,學生需要思考如何處理這三個信息間的關系。根據教材給出的圖示可知,兩根竹竿重疊的部分只需要計算一次即可,即如果將重疊部分的長度算在第一根竹竿中,學生便用后一根竹竿的長度去掉0.8米后,再與前一根竹竿的總長度相加,可列出計算過程:3.2-0.8=2.4(米),2.4+2.4=4.8(米),最后計算得到銜接后竹竿的總長度為4.8米。同理,學生可以將重疊部分的長度算在第二根竹竿中,學生便需要從前一根竹竿中去掉0.8米,再與后一根竹竿相加進行總長度的計算。
五、教學反思
(一)突出學生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學生更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在此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以深度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才是深度學習有效性的保證。
(二)立足計算題目,層層深化知識思考
在學習計算知識時,計算題目是學生有效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在本次以深度學習為主的“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教學中,教師便以具體的計算題目,逐步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漸進式地形成對一位數小數豎式計算內容的掌握。在引導中,教師以計算題目為例,讓學生觀察、思考,并漸進引導,從而讓學生對題目全面理解。同時采取層層深入的引導方式,符合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過程,幫助學生做到對知識的牢固記憶。
在小學數學主題拓展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對數學內容的深度講解,需要從“基礎理解”這一環節入手,再通過問題的引導,帶領學生完成“實際運用”“總結歸納”“鞏固深化”的學習過程,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便經歷了完整的深化過程,做到對數學知識的扎實掌握。所以,在運用深度學習理念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需要合理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有明確的深度學習路徑,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計子川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