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紅(1981—),女,漢族,甘肅靜寧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
文言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文人和學者的智慧成果。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文化育人的教育背景下,文言文的價值得到了充分肯定。那么,文言文教學該走向何處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將核心素養放在了首要位置,倡導語文教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做好教學設計和學習指導等一系列的學科育人工作。由此可見,教師應立足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設計和組織小學文言文教學活動。
《伯牙鼓琴》是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文言文二則》中的一篇,講述了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的故事,展現了中華文化語境下的高尚友情和人際關系。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領悟文言深意,教師要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探索和梳理《伯牙鼓琴》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堂
在創設情境時,教師可立足跨學科的視域,將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歷史等多個學科關聯起來,為學生搭建多元融合的感官支架,以此調動他們的課堂學習熱情,進而順利地導入課堂。以《伯牙鼓琴》的教學為例,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提前下載古箏曲《高山流水》、搜集相關圖片,制作一個圖片、音樂和文字相結合的微視頻。課堂導入環節開啟后,教師播放微視頻,隨著舒緩、悠揚的古箏曲響起,學生的注意力便可集中在課堂上。此時,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讓他們在視聽融合的情境中初步還原文本的意境,如“伯牙席坐琴前專注地彈奏,子期在旁邊凝神靜氣地聽曲子”。至此,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也有所拉近。
除了視聽融合的情境之外,教師還可以創設故事情境,以“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歷史典故為素材,編創課堂小故事,如:
春秋時期,有一位精通音律、擁有高超琴藝的人,叫俞伯牙。一天夜里,俞伯牙趁著月色彈起琴來,忽聞岸上傳來拍手稱絕的聲音。他一抬頭看見一位樵夫,這便是鍾子期。此后,俞伯牙以“知音”代稱鍾子期,二人談天說地、喝酒談心,并約定每年的中秋節都要相會。但是,到了第二年的中秋,俞伯牙來到二人相遇的地方等待鍾子期,卻聽說他去世的消息,他來到鍾子期的墓地旁彈奏了最后一曲,便將琴摔到青石上,發出了“子期不在與誰彈”的悲嘆。
通過這則小故事,學生可以了解伯牙與子期之間的關系,也能體會伯牙與子期之間的深厚友誼。
在文言文的課堂導入環節創設情境,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增強了學生的專注力,還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時代壁壘,拉近了他們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沉浸在文本情境中,自然也能全身心地參與后續的語言品味、文本鑒賞等活動。
二、誦讀文本,培養語感
古語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了誦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學中,當學生掌握了誦讀方法后,他們便能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增強語感。為此,基于培養學生語感、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誦讀文言文文本,引導他們運用多種方法品味文言文的韻味、感知文言文的情感底蘊。以《伯牙鼓琴》為例,教師可以秉承“三步走”的原則,將文本誦讀環節分為三個步驟,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語言感悟能力。
(一)第一步,讀準字音
讀準字音是文本誦讀的基礎要求,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目標。在誦讀指導的第一步,教師要緊扣文中的易錯字、多音字、古今異義字等,引導學生辨析和識記字音,讓他們準確地讀出每一個字音,如“弦”“為”“巍巍”等。為了讓學生讀準字音,教師可以采取范讀的方式,幫助學生校正讀音,引導他們逐字逐句正音,并為他們創造自主練習的機會。
(二)第二步,讀出節奏
在讀準字音后,便要讀出句子的節奏,把握整篇文章的韻律。基于這一訴求,教師開啟第二階段的誦讀指導,要求學生圈畫和標記文言文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讓他們結合教材中的注釋疏通句子的含義,從而在解讀句意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斷句。以“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這一句為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巧妙地運用節奏劃分符,準確地劃分句子的節奏,如:
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仿照上述方式,學生要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逐一劃分句子的節奏,并于自主訓練的過程中讀出節奏,進而從整體上把握文言文的韻律特點。
(三)第三步,讀出韻味
到了誦讀指導的第三步,學生已經讀準了字音、讀出了節奏,此時,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韻味。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帶領學生逐一分析和解讀文本中的語氣詞,如“哉”“乎”等,讓學生反復品味語氣詞的發音方式,從而讀出文言文“聲斷氣連”的特點。在此過程中,學生經過教師的指導,可以體會到文本的音韻美,也可以感受到文本的古色古韻。而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關聯課前導入階段的小故事,讓他們體會文中蘊藏的深厚情感,并將自身的主觀情感帶入誦讀過程中。
通過“三步走”的誦讀方式,學生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開始,最后讀出了文言文的韻味和情感。在此過程中,學生既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詞知識,又逐步加強了語感,提升了語言理解能力。
三、隨文練筆,激活思維
一直以來,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都注重引導學生“讀”,以文本誦讀、文本研讀等多樣化的方式,力圖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與感悟。但是,要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言文解讀能力,還離不開寫作教學的支持,為此,教師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創建專門的隨文練筆模塊,將讀寫結合的語文教育理念融入該模塊中,以此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轉換。以《伯牙鼓琴》為例,教師可在隨文練筆模塊中設置續寫、改寫和仿寫的任務,促使學生在文本閱讀和課堂練筆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一)合理想象,續寫文本
文言文的篇幅較短、內容凝練,為學生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基于此,在《伯牙鼓琴》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隨文續寫任務,鼓勵學生圍繞文本內容和思想主旨展開合理想象,并將想象的成果落實在書面上,續寫出邏輯相通、主旨深厚的文本。從《伯牙鼓琴》的內容來看,伯牙因世間再無知音,而悲痛地摔斷了琴弦,決心再不彈琴。根據文章的結尾,教師可設置下列續寫任務。
【續寫任務】面對鍾子期的死,伯牙深覺世間再無知音,他在鍾子期的墓前摔斷了琴,并發出了“終身不復鼓琴”的悲嘆,那么,他是否會再次拾起琴弦、遵守與鍾子期的約定,每年中秋在同樣的地點彈琴呢?請你結合《伯牙鼓琴》的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續寫一個簡短的結尾。
在續寫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可以結合整篇文言文以及歷史學科的資源,從“伯牙拾起琴弦”“伯牙下定決心在每一年的中秋到約定地點為子期彈奏一曲”等多個方面續寫故事的結尾。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尋找創意,改寫文本
改寫文本,也是隨文練筆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改寫的過程中,學生會展開個性化的思考和探索,創新思維也會大大增強。以《伯牙鼓琴》為例,文本的結局是鍾子期因病去世、俞伯牙終身不復鼓琴,雖然成就了一段佳話,但是整篇文本頗具悲劇色彩。據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改寫文本的方式,改變文章的感情色彩。
【改寫任務】在得知鍾子期的死訊后,伯牙悲痛欲絕,決心不再鼓琴,如果你是一個能夠改寫命運的人,你會怎樣安排他們的結局呢?請同學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創意,并嘗試改寫文本的內容,為鍾子期和俞伯牙安排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借助創意改寫的方式,學生可以調整文章的感情基調,以“鍾子期如約而至”這一情節代替“鍾子期病痛而亡”的情節,以此消除整篇文章的悲劇色彩,讓伯牙與子期的高尚友情延續下去。
(三)關聯生活,仿寫文本
除了續寫和改寫之外,教師可以增設仿寫欄目,讓學生關聯現實生活,尋找生活中感人至深的故事,并仿照課文寫一篇簡單的文言文,借此鍛煉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仿寫任務】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令人大為感動,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如此令人感動的故事呢?你可以從親情、友情等多個角度搜集現實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并仿照課文的行文思路,寫一篇100字左右的小古文。
以仿寫任務為載體,學生可以融合課內知識與課外經驗,在仿寫文本的過程中遷移和運用知識,如此,學生便可增強創新思維、邏輯思維以及辯證思維,進而實現增強思維品質的目標。
四、專項鑒賞,尋找美感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專項鑒賞活動,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意境和主旨等進行鑒賞和分析,尋找文言文中富含的美感。如在教學《伯牙鼓琴》時,教師可以組織“伯牙與子期,一段友情的佳話”專項鑒賞活動,并為學生設置鑒賞任務。
自古以來,“伯牙子期”的故事便廣為流傳,成為友情的象征。《伯牙鼓琴》一文以簡練的語言展現了“伯牙子期”的故事,請同學們認真研讀課文中的語句,體會文言文凝練的語言美以及深厚的情感美。
借助如上鑒賞任務,學生可以對文言文篇章進行研讀和分析,從審美的角度切入,深入解讀文言文的語言和思想,由此領會其語言美和情感美。在鑒賞的過程中,為了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拓展資料,如《伯牙鼓琴》的朗讀音頻、《呂氏春秋》等古書中有關于“伯牙子期”的文本材料等,幫助學生解讀“知音”的內涵,讓他們體會友情的美好,進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美。
教師以專項鑒賞活動為主要途徑,引領學生開啟了審美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深入地理解文言文語句的內涵,還可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美、情感美,進而獲得審美體驗,提升審美素養。
五、課外實踐,開闊視野
文言文中富含傳統文化,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內容,還要讓他們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因而,為了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教師可以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底蘊。
《伯牙鼓琴》中以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為主線,展現了一段高尚和美好的友情,造就了知音文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了讓學生深入領會知音文化的內核,教師可以開展“知音難覓”的課外實踐活動。首先,教師以“知音難覓”為主題,創建課外實踐模塊,要求學生查閱相關史料和文獻資料,提取其中有關于伯牙和子期的素材,并將這些素材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從而了解二人產生深厚友情的原因以及具體過程。其次,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出課外探究的任務,如“歷史上還有哪些有名的友情佳話?請你選擇一兩個案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展現出來”。在任務的引領下,學生廣泛搜集史料素材,并著手編創故事。最后,為了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要在課堂上組織“知音文化共享會”這一活動,鼓勵學生講述歷史上或者身邊的友情故事,讓他們在講故事和聽故事的過程中開闊視野、提升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以《伯牙鼓琴》為例,教師總結了核心素養培養導向下的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從創設情境、誦讀文本、隨文練筆、專項鑒賞和課外實踐等多個方面,自然而然地導入了語文課堂,并完成了培養學生語感、激活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審美素養和開闊學生文化視野等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擴充了文言基礎知識的儲備,提升了文本解讀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并推動了核心素養目標的落實。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蘭飛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