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飛
注: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為學習而設計:小學學科育人方式的優化研究”(L/2021/005)的研究成果。
數學課堂的教學形式雖然豐富多樣,但都應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有效開展教學離不開問題的引領,每一節數學課堂都由一個一個的問題串聯著。那么一節精彩的數學課就要聚焦核心問題,圍繞核心問題展開一個個的關聯問題,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間獲得知識。本文以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為例,用一節課堂實例來對核心問題進行梳理,以核心問題為導向設計問題串開展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問題,預習反饋
教師在上課伊始先進行提問:“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購買一些食物時,要想知道它們的重量,通常會怎么辦?”通過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激發他們的興趣。接著,教師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圖片,如水果、蔬菜等,并指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食物。隨著圖片的呈現,教師問學生:“你們在購物時,是怎么知道物品的重量的?”一邊在黑板上板書“掂一掂、稱一稱”。通過這種方式,教師提示和引導學生了解稱重的常見方法。然后,教師進一步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購物時的經驗,并依次請幾位學生分享他們的做法。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引導,確保學生對稱重問題的理解更加準確和全面。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問題和展示購物圖片,教師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思考問題、預習知識,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這樣的設計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嘗試稱一稱重量
教師首先將不同袋子中的紅棗展示給學生看,并告訴學生每個袋子里的紅棗重量不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掂一掂感受它們的重量。接著,教師提出問題:“紅棗究竟有多重呢?我們要如何知道它們的準確重量?”教師引導學生想到用臺秤來稱紅棗的重量。教師給每個學生一個紅棗,然后請學生將紅棗放在臺秤上。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臺秤上指針的變化,并問學生:“指針的變化代表了什么意思?”學生意識到紅棗的重量與指針位置變化的關系。接下來,教師請學生仔細觀察臺秤的秤面,并鼓勵學生回答:“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可以觀察到刻度線,并意識到刻度上的數字表示重量。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學生親身體驗紅棗的重量變化,理解掂一掂和稱一稱的概念和方法,通過實際操作測量紅棗的重量。教師設問學生指針的變化和刻度“1”的含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刻度,提高了學生刻度讀數的能力。)
(三)認識秤面,認識千克
教師詢問學生是否知道“kg”代表什么,然后解釋“kg”是千克的符號。教師指出當臺秤上的指針指著1時,表示物體重1千克。接著,教師追問:“那么如果指針指著2呢?你們能否通過觀察得知這個臺秤最多能稱多重的物品呢?”
教師進行講解時,首先指出臺秤上的刻度表示的是重量,然后解釋指針的指示與刻度的對應關系。教師告訴學生:當指針指著2時,表示物體的重量為2千克。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個臺秤最多能稱多重的物體呢?教師希望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理解臺秤的量程。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仔細觀察臺秤面上的刻度,并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臺秤上最大的刻度值來找出答案。這樣的設計在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能力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重量單位“kg”和刻度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通過教師提問和講解,學習了“kg”的含義,了解了指針指示的重量單位,同時培養了觀察和思考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刻度來回答問題,加深了學生對刻度和量程的理解。)
(四)再次稱重,建立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師詢問學生能否說出紅棗袋子的重量,引導學生再次使用臺秤稱一稱紅棗,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概念。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將紅棗放在臺秤上,觀察指針的變化,然后確認紅棗的重量。教師可能會提醒學生注意指針是否指向“1”刻度位置,如果是的話,那么紅棗的重量就是1千克。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思考和表述紅棗的重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答:“這袋紅棗的重量是1千克。”或者“我通過稱一稱紅棗的重量,發現它有1千克。”這樣學生可以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將其應用到實際場景中。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和實際操作,教師讓學生嘗試使用所學的方法來估計紅棗的重量,并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概念。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紅棗的重量,并提出問題讓他們運用剛學的方法再次稱一稱紅棗。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參與其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學生能夠更具體地感知和理解1千克的重量。這樣的設計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實踐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能夠更細致地感知物體的重量,并在此基礎上建立1千克的重量概念。)
(五)進一步體驗1千克的重量
教師先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成員都體驗拎一拎、稱一稱1千克的大米。教師設問:“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同時讓學生把稱出的大米倒進袋中,然后輪流用手拎一拎,用心感受。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親身體驗1千克的重量。接著,教師讓學生稱一稱、拎一拎、數一數1千克的雞蛋。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同樣是1千克的雞蛋,為什么各組數出的個數有差別?”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和觀察,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雞蛋的體積和重量的關系,使其進一步認識和理解1千克的重量概念。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明確整千克數。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1千克雞蛋大約有17個,照這樣計算,2千克雞蛋大約有多少個?”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教師希望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推理和計算,進一步鞏固整千克數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體驗了1千克的重量,并從中建立直觀感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雞蛋個數和重量的關系,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數學思維。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整千克數的含義,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推理和計算,增強了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鞏固與提高
教師先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合作。每個小組成員稱一稱1千克雞蛋,并輪流拎一拎以估計其重量。小組合作數一數1千克雞蛋大約有多少個。教師首先設問學生:“你們通過拎一拎和估計它的重量,覺得1千克雞蛋有多重?”這樣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運用他們的經驗和觀察進行推測和估計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下數一數1千克雞蛋的個數,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各組可能有不同的數目?”這樣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思考雞蛋的大小因素對個數估計的影響,并引導他們討論不同估計結果的原因,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2千克雞蛋大約有多少個呢?你們能用自己的經驗和估算方法給出一個大致的答案嗎?”這樣的問題促使學生運用他們對1千克雞蛋的估計和經驗進行類似的推理和估算,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操作和合作學習,讓學生鞏固和提升對重量和數量的認識和應用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拎一拎和估計的方式,感知1千克雞蛋的重量,并回答1千克雞蛋有多重的問題。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學生能夠對重量進行直觀的感知和估計,并運用經驗和感覺來給出答案。接著,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數一數1千克雞蛋有多少個。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各組可能有不同的數目的問題。這個問題促使學生思考數量的概念和具體實物的關系,進一步加深對數量和重量之間關系的認識。顯然,借助問題與實際操作的設計,教師能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鞏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進一步加深對重量和數量的理解和應用,并通過問題的引導進行思考和探索,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
二、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問題和預習反饋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和興趣,激發了他們對問題的探索欲望。
這樣的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提高課堂效果。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針對課程內容設計更具挑戰性的情境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思考并展開討論和探索。這些問題可以有多個解決方案,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教師還可以在每堂課前要求學生進行相關預習,通過提前了解課程內容,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求知欲。同時,教師可以提供反饋,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評價和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
2.教師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物體的重量,并通過提問和引導加深學生對重量和千克的理解。
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加深了對“千克”的感知和體驗,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今后,教師要進一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物體的重量,深入理解千克的概念。例如,讓學生用秤量不同物體的重量,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從而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感受重量的概念。另外,教師要進一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深化對重量和千克的理解。例如,可以問學生:“你覺得什么物體會比較重?為什么?”或者“如果把一個1千克的西瓜和一個1千克的鐵塊放在秤上,它們是否一樣重?”通過這樣的引導,促使學生思考物體的重量和千克的概念。
3.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實際操作和合作學習,讓學生鞏固和提升對重量和數量的認識和應用能力。
這樣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讓他們通過合作來解決問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動力。在今后的教學中,在設計小組合作活動前,教師需要明確課程的核心問題,并將其轉化為適合小組合作的形式。核心問題應該挑戰學生思維,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根據小組成員的興趣和能力,教師可以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務給小組成員,以確保每個角色和任務都與核心問題密切相關,讓學生在合作中思考和解決核心問題。總之,教師要將聚焦核心問題更好地滲透在小組合作中,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效果。
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促使他們思考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的設計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培養他們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問,并給予積極的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提高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對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進行總結和分析,并思考如何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等,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教師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組織學生的合作學習和實踐操作,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作者單位:南京市鼓樓區紫竹苑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