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航 白雪



作者簡介:程航(1993—),男,漢族,甘肅甘谷人,研究方向:語文課程教學研究。
白雪(1995—),女,漢族,甘肅皋蘭人,研究方向:小學基礎課程教學研究。
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倡學生閱讀整本書,并要求每學年閱讀一定數量的名著,但當下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由于受學生閱讀基礎、閱讀時間、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耐心、升學考試壓力和教師教學經驗欠缺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對名著整本書閱讀重視程度并不高,實施效果也不理想。
受應試教育因素的影響,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一度被忽視。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青少年更傾向于運用電子產品開展快餐式、碎片化閱讀,使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陷入尷尬的境地。學生在初中階段關于閱讀能力的達標有著如下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夠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倪文錦教授認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由于它以獨特的無與倫比的方式觸及、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其深度和廣度為后世難以超越,對人類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初中階段是名著整本書閱讀的關鍵階段,所以教師要選取流傳時間廣、藝術價值高、思想啟發性強的書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引導學生在讀好書中提高閱讀能力,有效地發展并提升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同時兼顧應試需要。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移動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以媒介為載體的信息交互網絡正影響著人們的方方面面,閱讀文本的生產、傳播方式產生了質的變化,閱讀媒介由平面紙質文本為主向網絡、手機等現代化信息媒介擴張,使信息化閱讀教學成為可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基礎模塊的一個專題列出,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探索閱讀整本書的路徑,形成和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
為了落實語文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要求,筆者開展了信息化整本書閱讀教學試驗。在問卷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經典名著《三國演義》比較感興趣,因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選取了《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茅廬”中的篇章,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選取了《出師表》,也與《三國演義》相聯系。考試中涉及的《三國演義》的內容在不斷擴展。例如,在福建考卷中有這樣一道題:
次日,孫堅來辭袁紹曰:“堅抱小疾,欲歸長沙,特來別公。”紹曰:“吾知公疾,乃害傳國璽耳。”袁紹為何說孫堅“害傳國璽病”?此后雙方圍繞“傳國璽”做了什么事?請簡述相關情節。
如果學生未對《三國演義》進行整本書閱讀,僅用碎片式閱讀很難應對此類題目。筆者發現學生除了喜歡《三國演義》之外,還樂于接受信息化教學方式,同時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教學終端已基本普及等現實情況,選取岳麓書社基于信息技術開發的名家演播版《三國演義》為教學書目,完成了包括教學目標、教學課時、時機、方式、學程、教學環節、指導策略等環節的教學設計,并進行了教學實踐。
教學質量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可用來科學、全面、客觀和公正地反映其真實的教學水平,為教學工作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對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評價,至今沒有科學、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沒有規范、精細的評價內容,沒有具體、可操作的評價方式。名家演播版《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信息化教學還涉及信息技術應用、名家演播等內容,涉及因素更多,教學評價更復雜,沒有現成的方法可循。
張世浩認為我們應該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評價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閱讀的效果,其中,特別要關注“質”方面的評價。本文立足“質”,兼顧“量”,從學生閱讀成效、教師教學成效、教學書目使用效果和信息化教學效果四個方面,探討名家演播版《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評價方法。
一、研究路線的確定
信息化條件下名家演播版《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是一種教學嘗試,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模式、教學風格等迥異于傳統教學,對教學質量評價的影響因素更多、更復雜,是一種內在關系比較復雜的層級網絡系統,建立定量理論模型和方法進行評價比較困難,因此收集學生對教學質量的感知信息并對其數量化,進行模糊評價是解決其教學質量評價問題的有效途徑。
層次分析法是由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提出的邏輯性、系統性強且簡潔實用的數學方法,可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解決多層次、多目標規劃問題。經對比研究,筆者發現層次分析法原理能夠有效解決信息化條件下名家演播版《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教學質量的評價問題。基于此,筆者提出了調研→評價理論的確定→模糊綜合評判模型的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確定指標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構造模糊評判矩陣→運算確定評價結果的技術研究路線。
二、基于層次分析法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有許多學者對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課堂教學質量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進行過比較深入的研究,驗證了其評價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趙春元教授在《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教學質量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及應用》一文中對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模糊綜合評判模型的數學原理進行了較系統的闡述。下面采用趙春元教授介紹的原理,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名家演播版《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體系,并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是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必須遵循這一目的。層次分析法要求從眾多復雜的因素中篩選最重要的關鍵性評判指標,并根據它們之間的制約關系構建多層次指標體系。
(一)一級評價指標的建立
結合信息化教學特點,通過面向業內有關教師的問卷調查和教研組討論,確定學生閱讀成效評價、教師教學成效評價、教學書目使用效果評價和信息化教學效果評價為4個一級評價指標。
(二)二級評價指標的確定
學生處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主體地位,閱讀收獲評價顯得非常重要。通過“學生希望達到的教學目的”的問卷調查,閱讀能力提升、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興趣提高、知識積累提升占前4位。面向教師調查時,大部分教師認為將作業完成質量作為二級指標,以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故確定以上5個指標為學生閱讀成效評價的二級指標。
教師是整本書閱讀的引領者,其從事的教學活動對教學效果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評價教學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其結果對改善今后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在名家演播版《三國演義》教學中,為了獲取教師教學活動評價指標二級指標,面向有關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受調查者認為該教學工作主要是課程設計、備課、導讀、批改作業4個環節,只有對這些工作進行全面評價,才能知道教學活動的優劣,所以設定以上4個指標為教師教學成效評價的二級指標。
經問卷調查和訪談,51.23%的學生讀原著《三國演義》存在“難理解”的心理障礙,甚至有些學生讀不下去就將書擱置了。考慮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及知識積累、學業負擔、興趣等因素,本次使用的教學書目為岳麓書社出版的《三國演義》。該書在原版的基礎上加入了著名導演、國家一級演員顧威先生的演播視頻,把《三國演義》演繹得更形象,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閱讀負擔,也能讓學生聽到更生動的故事。為了加深學生理解,該書由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北師大文學院郭英德教授,對《三國演義》有關文學、歷史、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多方位的視頻解讀。同時還特意在文中加入了對生僻字詞的注音注解,避免了以往讀者看不懂時,需要到頁腳找注釋的麻煩。故設定閱讀障礙緩解效果、名家演播效果、名家講解效果3個指標為教學書目使用效果評價的二級指標。
關于《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教學調查顯示,學生和教師選擇“作業多,沒時間讀”的分別占34.4%和69.23%,學生選擇寒暑假期、完成作業后閱讀的分別占47.99%和32.18%,高達75.49%的學生選擇“希望采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這說明學生希望通過信息化技術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信息化教學對教師、教室、教具等教學資源的要求較常規教學有所不同。同時信息化教學時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工具,其方便性影響教學效果。依據調查結果和分析,設定碎片化時間利用效果、教學資源節約效果、閱讀終端的方便性3個指標為信息化教學效果評價的二級指標,構建了相應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三、確定判斷矩陣并計算權重
依據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教研組論證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筆者確定了以下一級判斷矩陣A和二級判斷矩陣A1~A4。
A=1? 3? ? ? 5 5■ 1? ? ? ?3 3■ ■ 1 1■ ■ 1 1
A1=1? 3? ? ? 5? 3? 5■ 1? ? ? ?1? 1? 3■ 1? ? ? ?1? ?1? 3■ 1? ? ? ?1? 1? 3■ ■ ■ ■? ? ?1
A2=1? ■? ? ? 1? ? ? 33? 1? ? ? 3? ? 51? ■? 1? 3■? ?■? ? ? ?■? ? ? 1
A3= 1? 3? 5■? ? ?1? 3 ■? ■? ? ?1
A4=1? 5? 5■? ?1? 1 ■? 1? 1
基于以上判斷矩陣,利用yaahp層次分析法輔助軟件,計算出了如表1所示的各指標權重和一致性比例。經判斷,A、A1、A2、A3、A4具有一致性,故產生的權重值是可以接受的。
表1 各指標權重向量和一致性比例
■
四、總結
采用層次分析法結合yaahp層次分析法輔助軟件計算對名家演播版《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教學質量的評價方法,將教學中的定性問題轉化為定量問題,克服了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中的主觀隨意性,同時可以通過二級指標得分發現教學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為采取改進措施提供依據。
(作者單位:1.甘肅省農墾中等專業學校;2.西固區福利東路第二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