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道德認知和文化素養積累提升的關鍵階段,學生認識世界和接受不同文化主要依托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語文學科是聯系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教學的重要橋梁,學科內容與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有著緊密的關系。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育和學生的文化啟蒙中,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并且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渠道,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作用。本文以小學語文學科的基本任務“識字教育”為例,闡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并且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途徑,以期為增強小學語文教育的育人性,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思想性高、文化素養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識字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2.011
隨著當前的新課程改革進程不斷推進,教師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素養以及實踐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更需要教師重視小學教育學科知識與文化綜合知識融合方式的優化和提升。將作為培養學生基本交流能力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豐富小學語文教育內容,促進學生文化綜合素養提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由中華民族創造并且流傳至今的精神財富,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和民族追求,并且對新時代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將其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同時,豐富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內容。
以小學語文的漢字教學為例,教師從漢字的文化屬性出發,能夠挖掘漢字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分析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小學語文漢字識字、寫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分析小學語文融合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促進小學語文與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的路徑。
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1.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劃分為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以及中華人文精神三大主題。并且在文件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提出了新原則和新要求,將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項新的系統工程來持續穩步推進。
此后,為了持續穩健推進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工作,教育部印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教育的主題內容、載體形式以及學段要求等多個層面進行規定,為中小學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科學的政策指導。
語文學科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課程,語文教師要積極響應國家以教育弘揚傳統文化的方針政策,深刻挖掘語文課程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積極響應國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政策的同時,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幫助學生獲得中華文化認同感與民族文化自豪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2.梳理傳統文化脈絡,樹立良好道德觀念
在當前信息技術及互聯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小學生獲取多元化的信息有了更加便利的渠道,互聯網中不僅蘊含了思想文化精髓,同時還包含西方思想文化帶來的糟粕思想。在網絡信息泛濫的背景下,處于認識世界關鍵期的小學生,不斷受到類似享樂主義等思想的沖擊,容易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逐漸偏移,甚至誤入歧途。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和傳統美德,可以幫助學生在成長路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漢字中蘊含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意蘊,如天人合一、中庸、以和為貴的核心思想,以人為本、仁者愛人的社會人文精神,以及傳承千年的孝老尊親、勤勞誠信的中華傳統美德等,為現代化小學語文教育機制注入了活力。識字、寫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學任務之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育中,能夠從漢字的字形、演變等角度分析漢字中蘊含的協調、中正、統一的辯證思維,以此落實文化育人和文化傳承的要求。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
1.教學目標偏移,文化價值缺失
識字、寫字教學是小學語文的一項重要基礎性教學任務,漢字是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工具。而當前小學語文漢字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字面上,忽略了漢字本身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和承載的思想等深層次的文化價值。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的目標及內容設置窄化為會認、會讀、會寫生字詞等簡單的任務上,僅僅體現出漢字的工具性特點。而忽略了漢字背后真正承載和蘊含的中華民族美德、思想文化意蘊、民族精神寄托等文化元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就是漢字,其背后蘊含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如果簡單地將識字教學的目標放在單純地認、讀、寫上,則忽視了漢字背后蘊含的育人價值,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追求識字效率,忽視文化內涵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應該更多地將教學重心放在漢字蘊含的精神上,并通過實踐體驗、探究、交往等漢字學習活動來促進學生對漢字內在含義和精神的探究,幫助學生構建未來精神成長的完整架構。而目前大多數小學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過于追求識字效率的提升,采用機械式教學和重復式識記的方法提升識字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漢字中蘊含的精神文化對學生精神世界構建的重要性。在當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師為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設計了多元化的漢字學習活動,但是這些活動卻沒有脫離機械記憶的框架,缺乏針對漢字的文化價值設計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長此以往,漢字識字教學會持續陷入單一化、模式化、表面化的困境中,影響漢字文化內涵的傳承和發展。
3.拆分符號表征,忽視邏輯內涵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識記效率,很多教師會運用趣味教學法,使用“加、減、換”等方法簡單地將生字詞與學生的既有認知構建聯系,將漢字作為一種符號形象的表征進行拆分組合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漢字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邏輯思維,將漢字教學簡單地當作筆畫的加減和漢字部首的拼接。教師可以利用字謎、兒歌或是故事的形式開展教學。
例如,“春”字被簡單分解為字謎“三個人看日出”,“告”分解為“一口咬掉牛尾巴”,“碧”字被簡單地闡述為“王老頭,白老頭,坐上大石頭”,這些字謎游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實際上卻不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養成重視挖掘知識聯系和背景聯系的良好學習習慣。《說文解字》中對“碧”的解釋為:“碧,石之青美者。從玉石,白聲。”說明漢字“碧”為形聲字,其中的“玉”“石”作為形旁表意,其本意為琥珀類玉石,后又將其含義引申為青綠色;“白”表聲,由此可見,漢字構成背后的邏輯意義并不是簡單地將其符號構件進行拆分就能夠體現出來的。追求識字效率而忽視漢字背后符號表征之間的文化邏輯內涵,不利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路徑
1.轉變教學觀念,重視文化內涵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對于語文教學目標的設置有所偏移,簡單地將語文學科漢字教學局限為“認、讀、寫”的范疇之中,忽視了漢字發展歷史中流傳下來的文化價值內涵和文化育人功能。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其中蘊含了中華民族在朝代更迭過程中出現的文化思維、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求真務實、真誠善良的精神追求,也是中華民族強大而深沉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的體現形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識字、寫字這項基礎性教學時,需要積極挖掘漢字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挖掘漢字蘊含的智慧,幫助學生筑牢認同民族文化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教學漢字“定”時,可以適當為學生增加漢字蘊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將現代漢語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系起來。簡化漢字“定”的甲骨文,外面是以房子的形狀呈現,而里面是由簡化漢字“口”和“止”構成的。漢字“正”的本義為合乎法度規范,不偏不倚,“定”表示“安定、定居”的含義。《說文解字》中對其闡釋為“定,安也”,意味著國家人民安定團結,則國泰民安,國家安定,這體現了古代人民崇尚和平、團結、和諧相處、安定統一的觀念。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引入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意蘊,能夠將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融入教學中,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2.增強文化理論學習,強化教師的文化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更好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增強自身的傳統文化底蘊,挖掘現代語文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聯結點。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筑牢文化育人的知識基礎。只有教師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將學科教學與傳統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具有文化深度的課堂學習環境。小學語文漢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基礎任務,教師需要補充漢字的相關知識,如漢字形體學、字源學、構形學以及文化學等漢字理論知識,夯實文化育人的知識基礎,進而構成系統的漢字文化教學體系,掌握漢字構形理論,進而全面掌握漢字的構字規律。
例如,教師在課余時間閱讀《漢字王國》《字源趣談》等圖文并茂、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的圖書,能夠更好地幫助教師理解漢字與文化價值之間的聯系。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一些在線學習平臺,如中國大學MOOC平臺的《漢字與中華傳統文化》公開課程、網易公開課等,更加系統、科學地掌握漢字背景知識和思想文化底蘊。
3.深刻剖析字理邏輯,強化文化價值理解
漢字教學是小學語文中一項重要的基礎性教學工作,教師要深刻剖析漢字中蘊含的字理邏輯,將漢字的構字邏輯和背后的文化溯源結合起來,挖掘漢字構字字理邏輯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識字、寫字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象形字、會意字,以及形聲字這三種類型的漢字,教師在教學不同類型的漢字時,應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首先,在教學象形字時,教師可以直觀提取出漢字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通過客觀形象建立起客觀世界與漢字學習的聯系。教師從小學階段學生具象性思維出發,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或是具體的實物、圖片等向學生展示象形字的構型思維,以此幫助學生構建對漢字形象的認知。
其次,在教學會意字時,教師可以依靠會意字各個構成符號表征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知漢字各個部件之間的關系和含義。
最后是占據漢字比例最大的形聲字教學,教師可以運用形旁歸類的字理構形邏輯,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意義。以偏旁“蟲”為例,教師可以分析“蜘蛛”“蝴蝶”等詞語中的形旁和聲旁,幫助學生掌握形聲字的規律,讓學生了解古人造字的邏輯,對形聲字的構建進行文化歷史溯源,帶領學生走進漢字的世界中,激發學生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其筑牢未來語文學習的基礎。
綜上所述,漢字作為承載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從其構形和字理邏輯中可以挖掘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漢字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基礎任務,深刻挖掘漢字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向學生呈現漢字背后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成長階段,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形成強大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陶敬軒、俞愛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綜述》,《現代教育科學》2022年第4期。
[2] 陳燕、徐華軍《小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化學習的思考與實踐》,《中小學教師培訓》2020年第10期。
[3] 侯靜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現狀與優化途徑》,《課程·教材·教法》2023年第4期。
[4] 胡以存《中小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應注重準確性與適用性》,《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20年第5期。
[5] 方正、田端陽《大單元視角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單元教學——以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語文建設》2022年第14期。
[6] 李光明《小學語文課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點滴思考》,《人民教育》2021年第18期。
[7] 張海新、魯子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在基礎教育中的缺失與融入——以語文教材中文言文選篇為視角》,《現代中小學教育》2021年第12期。
[8] 馮善亮、段承校、章新其《新課標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學的問題、方法與思考》,《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年第2期。
[9] 宋春麗《立足小學語文部編教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評〈小學語文部編教材里的傳統文化〉》,《語文建設》2022年第4期。
[10] 王陸正、趙巖《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中華文化認同”:內容呈現與教學路徑》,《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
(白蓮彩,1973年生,女,漢族,甘肅蘭州人,大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