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松(副教授/博士)高鑫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經濟管理系 河北保定 071003)
內部控制作為現代企業治理極為重要的環節,不僅關系著上市公司自身的正常營運和發展潛力,而且與廣大投資者利益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息息相關。為了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我國頒布與實施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等內部控制框架體系,內部控制評價體系逐步完善。
事實上,企業設計、運行內部控制,其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企業實現經營目標的手段。對企業而言,有效設計、運行內部控制的目的是預防和降低企業風險,內部控制目標是否實現對企業風險有很大的影響(戴文濤等,2014)。一個合理的內部控制評價方法可以為企業提高內部控制水平提供指導,進而降低企業風險,也可以為政府提供監管支持、完善監管體系。內部控制評價可以內部控制過程為導向,也可以內部控制目標為導向,但實踐中考慮到定量化評價與可實施性,目標導向的內部控制評價往往被大多數學者所關注(劉婉立、羅翠,2016)。通常來說,在內部控制的目標中經營的效果和效率必定是企業最關注的方面之一,所以內部控制經營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分析也必定是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中的核心部分。韓曉梅(2011)研究發現,對企業而言,經營活動績效高低和目的實現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內部控制水平。因此以經營風險、目標和績效的實現程度作為指標進行評價可以反映出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而體現出企業的內部控制狀況。基于此,本文從企業經營風險、經營目標、經營績效三個層面出發,構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經營指數,運用指數的方式定量化衡量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水平和風險管控能力。
目前對內部控制評價主要有兩個研究方向:一是以企業披露信息為依據進行內部控制評價研究。李慶玲(2016)研究發現內部控制監督可有效提高財務報告可靠性,降低企業資金使用成本。二是以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程度為依據進行研究。楊菁等(2013)通過研究營運資本、財務舞弊等以對企業經營效果進行評價,并設計了經營效果指數指標。林斌等(2014)從內部控制結果角度出發設計了內部控制指數評價體系。目前學者大多采用定量的方法建立數學模型和內部控制框架研究內部控制評價方法。其中多層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是大多數研究者和研究機構較為推崇的內部控制定量評價方法。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經營指數評價本質上為多層次、多指標的綜合評價,應當建立內部控制經營評價體系、經營指數及經營指數評價標準。因此,本文將設計經營指數體系,采用熵權法作為多層模糊綜合評價方法來定量化衡量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水平,并擬定評價標準。此外,本文還將用各指標的分指數來研究企業在該領域的內部控制情況,具體評價方法是將分指數與其指標權重比較,若占比較高,則說明該領域內部控制實現情況較好。
本文構建的經營指數指標體系由經營風險、經營目標和經營績效三個層面構成。經營風險體現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突發事件、可能遭受的破產風險等財務狀況的不穩定性。根據經營風險理論,企業一旦投入生產,由于固定經營成本的存在,一定會存在經營風險,因此在評價內部控制經營體系時必須要考慮經營風險。經營風險的衡量主要體現在風險系數上,所以需要對風險系數進行評價。經營目標從宏觀層面上展現了企業所期望實現的經濟效益,作為利益實體,企業會本能追求價值最大化。企業的經營目標與企業目標相同,企業追求經營目標的過程也是追求價值最大化的過程。外部投資者投資企業期望得到高額穩定的報酬,在這種情況下,為確保經營目標的實現,需要對企業資本回報能力與現金回報能力進行評價。而經營績效則從微觀層面上代表了企業追求的產出結果水平。企業的經營績效應是多個指標的集中體現,從而反映企業整體的經營狀況。盡管經營績效并不是內部控制活動的具體體現,但經營績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因此衡量企業經營績效是衡量內部控制經營指數的重要環節。基于此,我們需要對企業經營活動中能體現經營績效的指標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發展能力等。綜上,本文在選擇經營風險、經營目標和經營績效三個一級指標的基礎上選取了風險系數、資本回報能力、現金回報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發展能力7個二級指標和14個三級指標。
具體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指標體系及定義見表1。

表1 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指標體系
企業內部評價是一個系統論問題,系統論強調系統的思維描述,要求將系統各部分及系統內外部環境視為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動態關系,以動態發展的角度尋找系統的最優解。因此,從系統論出發,定量評價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水平,就需要將各個指標看成統一整體,首先要確定評價體系中所涉及的各指標權重大小,之后將各指標數值與對應權重大小相乘,最后相加進行匯總,得出最終的評價指數。
在指標處理過程中,評價指標權重的方法通常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然而,隨著綜合評價研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不少學者發現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存在一些不足,而熵權法可以很好地解決此種困境,因此熵權法逐漸被廣泛應用于綜合評價的指標賦權。本文借鑒周鑫等(2014)的研究成果,使用熵權法對經營評價指標賦權。主要原理與具體步驟如下:
1.數據標準化。鑒于本文選取的經營指標體系中各指標數值單位及數量級相差較大,影響指標間可比性。為使評價指標更便于處理,本文采取臨界值法對各指標進行歸一化處理,使各指標變換為無量綱化的指數化數值或分值。
假設有m個樣本,n個指標,第i個樣本的第j個指標的數值為xij。假設xij標準化后的值為yij,則
其中,xj為第j個指標,j=1,2,……,n。
2.熵權法評價指標權重。將熱力學中熵的概念運用于數學中,即為信息熵,其用于描述平均實現信息量的大小。指標的熵值可以用來判斷該指標的離散程度,熵值越小,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所攜帶的信息越多,權重越大。其公式為:
其中,H表示信息熵,Pi表示系統中各狀態出現的概率(即各指標),i=1,2,……,n。
第j個指標的權重Wj計算公式為:
3.經營指數合成。利用加權求和公式可以計算出企業的內部控制經營指數OIIC(Operation Index of Internal Control),表示為:
其中,yij為歸一化數據結果,Wj為第j個指標的權重。
本文借鑒張先治等(2011)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指定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經營指數為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是做出評價結果的依據,通過制定準確合理的評價標準,有助于得出客觀公允的評價結果。不同的內部控制等級對應不同的評價標準,表示其內部控制的實現程度不同,因此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基礎上創新性地劃分出五種評價標準。具體評價標準見表2。

表2 內部控制經營指數評價標準
本研究選取2018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相關數據作為樣本,并對樣本數據進行以下處理:剔除金融行業以及ST、*ST樣本;剔除數據不完整的樣本,最終得到樣本量為2 669。本文研究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運用Stata 15.1和Excel 2016進行數據處理。
按照前文所述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指標權重方法,使用熵權法計算得出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指標權重,如表3所示。

表3 內部控制經營指數評價指標權重
由表3可知,營運能力指標權重較高,現金回報能力指標與財務杠桿指標權重較低,均小于1%。該現象表明2018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營運能力在各公司間變化較大,有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能夠反映的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程度的信息較多;現金回報能力和財務杠桿各公司表現較為接近,能夠反映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程度的信息較少。其余指標權重位于1%至8%范圍內,反映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程度的信息屬于正常水平,各公司的盈利能力、資本回報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和風險系數有明顯差異,但不會出現巨大的兩極分化現象。總體來看,企業應注重提高自己的營運能力,并且關注現金回報能力和財務杠桿,提高與其他公司的差異,提高內部控制水平,提高競爭力,從而在上市公司中脫穎而出。
按照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構建方法,計算2018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經營指數和各指標分指數,評價結果見表4、表5及圖1。

圖1 內部控制經營指數分指數均值分布圖

表4 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描述性統計

表5 內部控制經營指數評價情況
由表4可知,2018年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最大值為75.33%,最小值為3.50%,相差71.83%,均值為10.22%,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經營目標實現程度普遍較差,且兩極化現象嚴重。2018年我國上市公司中僅有1家公司經營指數達到75%以上,內部控制情況較好。由表5可知,按照內部控制經營指數評價標準,99.59%的公司內部控制經營指數低于45%,處于較差評級,說明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運行質量較差。
由表3、表4和圖1可知,影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經營指數的主要因素是風險系數分指數、現金回報能力分指數和發展能力分指數。風險系數分指數較小、權重占比相差較大且整體較低,說明我國企業在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中較少關注企業所面臨的破產風險和借款等原因導致的企業財務狀況不穩定性,且經營策略所帶來的經營風險較高,較少考慮企業可能面臨的偶發事件,內部控制實現情況較差。內部控制缺少風險識別能力,則必然缺少風險防范能力,于是又進一步增加了企業風險。現金回報能力分指數較低且整體權重均低,說明企業現金回報能力普遍較差,企業間差異較小。這說明大多數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忽視現金流,這樣既不利于企業日常運轉,也無法滿足企業投機性、突發性需求。對此企業應提高自身現金回報能力,增大與其他企業差異,提高經營能力。發展能力分指數較低且權重相對較低,說明上市公司彼此之間相差不大,均是相對一般的發展能力。發展能力關乎企業的未來,發展能力一般說明我國上市公司未來的發展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尤其表現于營業收入的增長。此外,經營風險指數與經營績效指數占其權重比例較低,經營目標指數占比較高,說明企業經營目標實現普遍較好,經營風險控制與經營績效實現程度相對較差,因此應重點關注經營風險和經營績效并予以提高。
表6展示了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排名前20的公司。這些公司的經營指數分布較廣:僅有1家公司經營指數超過75%,評級為較好;2家公司經營指數位于60%與75%之間,內部控制評級為正常;8家公司經營指數位于45%與60%之間,內部控制評級為較弱;其余9家公司內部控制經營指數均低于45%,內部控制評級為較差。同時,這些公司中有9家國有企業,占比45%,且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普遍較高,例如上海醫藥、涪陵電力等。從表6中可看出經營風險、經營目標指數占經營指數比例較低,而經營績效指數占比較高,更能影響到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經營指數。因此,對于內部控制相對較好的企業來說應更關注經營風險控制和經營績效提高,而并非一味地關注利潤目標。

表6 2018年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排名前20位公司
本文選取2018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在總結與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經營風險、經營目標和經營績效三個層次建立內部控制經營指標評價體系,采取熵權法對指標賦權,并結合多層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構建內部控制經營指數進行評價,得到如下結論:第一,2018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普遍較差,并且兩極化現象嚴重。僅有1家公司經營指數處于“較好”等級,其余99.59%的公司處于“較差”等級,表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水平普遍較差,經營失控風險較高。該結果與陳漢文等(2017)對“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結果一致。第二,經營風險指數、經營績效指數相較于經營目標指數來說,占其指標權重比例較低,說明大多數上市公司更關注于實現經營目標而并非防控經營風險和提高經營績效。第三,在內部控制經營指數排名前20位的公司中非國有企業占比較高,但國有企業經營指數普遍較高。
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企業要完善內部控制經營體系,提高內部控制運行質量。第二,企業不能僅限于實現經營目標,而更應該加強對風險的防范,重點關注現金流量和營運管理,從而提高現金回報能力和營運能力,提高經營績效。第三,政府應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和監督作用,以使企業的經營體系和內部控制體系都得到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