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軍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北京 100081)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1〕。 關于初中英語教學研究的學術成果也日益增多,英語教材的研究成為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回顧我國初中英語教材研究歷程、特征和趨勢,了解把握初中英語教材研究和建設的優勢和不足,對促進新時代初中英語教材研究和建設的健康發展,以及初中英語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Citespace是一款可視化分析軟件,可以幫助研究者繪制研究領域發展的科學知識圖譜,直觀展現該領域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進而分析某一科學領域中的研究重點、研究熱點、前沿方向和研究趨勢等〔2〕。 本研究以“初中英語教材”“初中英語教科書”“初中英語課本”“中學英語教材”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1980年至2022年間(截止到2022年3月10日)發表的初中英語教材研究相關文獻信息。通過文獻梳理及數據標準化處理,剔除與研究主題不相關的文獻,最終得到1390篇文獻。使用Citespace 軟件對收集的1390篇文獻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呈現四十年來我國初中英語研究的歷史發展進程、各個階段研究的核心主題以及研究前沿趨勢。
從圖1文獻發表時間分布可以看出,我國初中英語教材研究經歷了緩慢增長、快速增長和平穩發展3個階段。1980-2000年前后是初中英語教材研究的起步階段;2000-2012年為快速增長階段;2013年以后為平穩發展階段。

圖1 1980-2022年初中英語教材研究文獻發文量
從圖2所可以發現:(1)師范類院校是初中英語教材研究的主力軍。由于教材研究屬于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研究領域,師范類院校在這方面有較好的實踐傳統和優勢。從圖2可以看到,發文量排名前30的機構中,以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為首的師范類大學占了80%以上,是初中英語教材研究和建設的主力軍。(2)中學在教材研究和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如果從1980-2021年發文機構排名來看,中學作為研究主體在初中英語教材研究和建設中的參與度很低,排名前30的機構沒有一家中學。但通過檢索近10年的發文量排名我們發現,已有江蘇省常州外國語學校、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中學等7家中學進入發文量排名前30的機構,這說明,中學作為教材研究和建設的主體,雖然參與教材研究和建設進程的起步較晚,但發展非常快,中學在初中英語教材研究和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逐漸凸顯。

圖2 1980-2022年初中英語教材研究研究力量
對于外語教材研究,國內外的專家和學者有不同的分類標準。根據在研究范式中對普遍性知識或特殊性知識的側重,以及對知識主觀性或知識客觀性強調的不同,可以將研究方法分為經驗主義、實證主義、人本主義和結構主義四類。經驗主義包括觀察研究、行動研究、敘事研究等;實證主義包括訪談法調查與多變量分析法;人本主義包括批判性分析(后現代主義)、人類學研究方法、現象學研究方法;結構主義包括文獻分析、比較分析、概念分析等。根據以上分類標準,通過分析1980-2022年初中英語教材研究的文獻可以發現:我國初中英語教材研究中, 經驗性研究占絕對優勢, 共有436篇, 占總篇數的47%。四十年來我國初中英語教材研究以經驗介紹、個人對教材的介紹與分析, 以及教學法與教材探討等主觀分析為主。人本主義研究偏少,僅有132篇, 占總篇數的14%。實證主義研究和結構主義研究各占25%和24%。

圖3 1980-2022年初中英語教材研究方法統計
Citespace時間線圖以關鍵詞共現為呈現形式,注重勾勒聚類間關系以及單個聚類內文獻時間跨度。圖4中,圖右標簽為關鍵詞聚類名稱,其上時間軸代表關鍵詞第一次出現時間,聚類標簽所含關鍵詞位于同一條水平線上,這條水平線上關鍵詞數量越多則說明聚類對研究領域重要性越大。如圖4中右側的聚類標記“#1初中英語教材”,時間跨度從1980年直至2022年,展示出在此期間隨著時間變化初中英語教材研究的一系列重點研究主題。
時間線圖提供了模塊值(Q值)和平均輪廓值(S值)兩個指標作為評判圖譜繪制效果的依據。一般認為Q>0.3聚類結構顯著,S>0.7聚類結果令人信服〔3〕。 圖4關鍵詞時間線圖譜中Q=0.5816,S=0.8819,因此聚類結果具有顯著性和高可信度。關鍵詞聚類時間圖譜提取了關鍵詞首次出現年份,并在對應的年份上形成關鍵詞節點,其大小表示關鍵詞詞頻的高低。結合圖4的時間線圖譜和研究主題的演進,在相關研究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可大體將近四十年之間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討論。

圖4 1980-2022年初中英語教材研究關鍵詞時間線圖譜
1. 初中英語教材研究引進及建構 (1980-1992年)
經CiteSpace統計,1980-1992年排名靠前的高頻關鍵詞依次為:初中英語教材(83次)、培養目標(40次)、初中英語教學(24次)、聽說讀寫 (20次)、交際活動(15次)、初中英語教師(11次)、教材改革(5次)、人民教育出版社(5次)、九年制義務教育(3次)。結合上述高頻關鍵詞的統計結果以及文獻分析可以發現:這個時期的初中英語教材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英語教學基本理論的理論研究以及對初中英語課程(大綱)和語言技能研究兩方面。
20世紀80年代初,一批研究者積極參與了對國外外語教學流派和相關理論的引介和述評方面的工作,如崇祖〔4〕、湯忠榮〔5〕、張士一〔6〕、胡文靜〔7〕等,涉及的教學法流派有直接法、視聽法、聽說法/句型法、功能法/交際法、認知法、全身反應法、暗示法等。也有的學者引介了相關基礎理論,如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理論、學習理論等。在李庭薌、李筱菊、胡建明等專家的推廣下,交際語言教學法開始引起了我國教學研究者的注意。在此之前,我國的英語教育主要是注重讀寫方面的培訓,英語交際能力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為了達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1988年中學的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采納英語交際法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8〕, 對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關鍵詞頻次統計可以看到,“聽說讀寫”“交際活動”“教材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義務教育”都屬于這個階段研究的高頻關鍵詞。例如,針對教學原則問題,部分研究者認為,“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應該被作為原則〔9〕。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應該“聽讀先導、閱讀為主”,這個問題今天看來仍然是語言教學的一個基礎性議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總的來說,這個時期圍繞初中英語教學目的〔10〕、如何開展聽說活動〔11〕、怎樣使句型教學情景化并培養交際能力〔12〕等英語教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開展了很多研究,教材、師資短缺等諸多現實問題也反映在該時期的研究中。
2. 初中英語教材研究爭鳴及變革 (1993-2000年)
經CiteSpace統計,1993-2000年排名靠前的高頻關鍵詞依次為:英語教學(42次)、交際能力(40次)、新教材(32次)、人教版(28次)、教材內容(21次)、創設情景 (20次)、學習策略(10次)、以學生為中心(9次)、學生主體(5次)、專業素質(5次)。結合上述高頻關鍵詞的統計結果以及文獻分析可以發現:這個時期的初中英語教材研究在繼續深化了交際教學相關思想的研究之外,也大大拓展了教材研究的主題和研究對象。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英語教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圍繞交際教學法及其在我國的適用性而展開的。但不同于20世紀80年代的以引進構建為主的研究態勢,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不少反對意見。隨交際性教學大綱及首輪教材實施而引發的不同的觀點或立場的理論爭鳴是該時期英語教材研究的主要特點之一。不少學者提出,交際法不符合中國英語教學的國情特點,不應盲目跟從國外潮流,主張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法體系。例如,張正東等人積極醞釀建立“立體化外語教學法體系”理論,主張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必須以語言知識為基點,必須考慮現實的環境條件〔13〕。 胡春洞將交際法與本土的張思中教學法進行對比,從多個方面試圖證明本土教學法比交際法更具優勢,還提出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新理論的主張〔14〕。
關于交際教學的爭鳴與探討也明顯地表現在大綱制定和教材編制的研究方面。交際大綱和新教材(JEC)的實施,引起了關于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的目標定位問題的新的思考〔15〕〔16〕〔17〕。雖然20世紀80年代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中已含“培養運用英語的能力”之意,但其交際性不明確,而強調更多的是“打好語言基礎知識”。王才仁認為,突出“為交際”意在不把“培養運用能力”混同為為鞏固知識而進行的技能操練,“交際能力”是包含交際目的、信息溝通等要素的語言運用能力〔18〕。此外,這個時期研究者集中探討了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問題,提高了關于“應該教什么”問題的認識,反映在1992年版的教學大綱中,就是將語言能力培養范圍從語音、詞匯、語法擴展至功能—意念。
從關鍵詞頻次統計可以看到,“學習策略”“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體”是這個階段初中教材研究新出現的關鍵詞。20世紀90年代后期“素質教育”的提出,使英語學科教學與學生素質的關系探討成為眾多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的基調。雖然20世紀80年代的少量研究已經注意到了包括記憶困難、學習焦慮、成就動機等學習者主體因素等,但相比前一個十年,這個階段末期關于學生與學習的研究有所增加。對如何利用初中英語教材“培養創造力”〔19〕“激發興趣”〔20〕,關于“學習策略”的研究明顯增多,并且明確提出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學原則〔21〕。此外,“教師”這個主體也開始逐漸進入研究視野,教師“專業素質”問題也成為這個時期新出現的研究主題。這些研究是進入21世紀之前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與實踐向前推進的信號。
3. 初中英語教材研究融合及創新 (2001-2011年)
經CiteSpace統計,2001-2021年排名靠前的高頻關鍵詞依次為:交際能力的培養(53)、文化意識(51)、新課標(33)、人文性(34)、任務型教學(35)、新課改(13)。結合上述高頻關鍵詞的統計結果以及文獻分析可以發現:除了以“任務教學法”為依托對“交際教學法”的深化討論之外,教材評價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明顯進展。同時,英語教育的工具性與文化性以及兩者在英語教材、教學中的融合統一成為新的熱點研究話題,構成了這個時期初中英語教材研究的總體圖景。
交際教學之爭在這個階段仍在繼續。從關鍵詞看,“交際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出現頻率依然居高不下。這個階段,有的學者講述了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使用交際教學法時應遵循的原則 ,同時還闡明了在教學中引入交際教學法的具體方法及使用該法時教師應注意的問題。有的學者探討了交際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適應性以及問題,提出要加強教學方法方面的研究和探討, 結合我國基礎英語教育的實際情況找出一條適合于自己的外語交際教學模式和方法〔22〕。總的傾向是,試圖澄清對交際法的誤讀,做出更全面的理解,以便從實際出發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交際教學法。
在前一個十年教材研究的基礎上,新課改后的教材編研也有了新進展。研究者普遍認為,教材編制要符合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作為交際教學思想的延伸與發展,任務型教學是初中英語教材研究關注焦點之一。例如, 田東論述了任務型教學的概念及特點,并闡述了在初中英語口語課堂中如何應用任務型教學法及其意義〔23〕。 張正東、李中月等閘述了任務型教學的本質特點,論述了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應用中的優點和不足,提出了利用任務型教學活動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24〕。 盡管研究者在構建任務型教學理論上做出了相當的努力,但這個階段對任務教學法的認識上的不一致仍然存在。2001年7月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詳細描述了以綜合語言語用能力為核心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五維學習目標。之后,學界對課標核心理念和理論基礎作出解讀、理解與評論,成為這一時期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例如,章兼中(2003)認為培養人文精神是新一輪英語課改的重要導向。顧錦平通過介紹文化意識導入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分析了初中英語課堂文化意識導入的有效方法〔25〕。程曉堂、龔亞夫(2005)從課程研制者的角度解釋構成新課程標準理論基礎,即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語言觀〔26〕。 雖然對于是否用“用語言做事”來表達目標還存在分歧,但是從整體上看,與前一個十年相比,大家對于英語課程工具價值的認可明顯要高一些;同時問題的重點也轉移到英語課程人文價值上,這就要求大家明白學習英語不只是為了交流,更是為了發展心智、發展個性。所以研究者專門對課程目標的情感態度、文化意識或學習策略等目標進行詮釋,以探討英語課程的工具目標與人文目標相統一的話題。
2001年開始的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從總體上促進了學生綜合語用能力發展,提高了學生以言行事的能力。但隨著改革向縱深發展,英語教學中也暴露出一些新問題:如過于重視綜合語用能力培養,忽視學科綜合育人價值; 只倡導 “任務型教學”,忽視中國語境下教學的復雜性和變通性。為落實學科育人的教育目標,2011年教育部頒布新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了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把 “注重素質教育,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放到首位。這場融入了新興理念和充滿挑戰的課程改革,激發了從專業研究者、課程研制者,到一線實踐者的研究熱情。
突顯詞是指較短時間內頻次變化較大的關鍵詞。突顯詞分析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初中英語研究最新、最熱的研究主題和領域。利用Citespace軟件突顯詞探測(Burstdetection)功能,得到初中英語研究的9個突顯詞,包括:育人價值、教學設計、教材插圖、優化課堂、電子課本、核心素養、語言能力、傳統文化等(詳見表1)。

表1 初中英語教材研究前沿與趨勢(2011年至今)
對突顯詞相關的文獻成果進行查詢并結合突顯詞相關文獻可以發現,最近十年初中英語研究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教材編寫理念和編排體系研究。從突顯詞表可以看到,“育人價值”一詞2013年起就一直是近10年初中英語研究的熱點。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后,初中英語研究領域產生了大量關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初中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語言技能、文化意識和學習策略等。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通過課程標準予以具體化,以體現方向性、層次性和操作性〔27〕〔28〕。 例如,在談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時,程曉堂認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除了使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以外,還包括“多重的育人價值”“育人價值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促進學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態度、思想品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發展”。
“教學設計”“教材編寫”等也是近10年的突顯關鍵詞。在編寫目標方面,有研究者提出,教材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教材的編制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出發點,因此,初中英語教材編寫的新方向應立足核心素養,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是進行教材編寫和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新思路〔29〕。 “傳統文化”2018年以后也成為一個突顯詞,這前后不少學者提出了教材內容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認為目前各版本的初中英語教材中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相對缺失〔30〕, 我國需要針對英語教材進行相應的教材內容修改,將中國傳統文化充分引入英語教材,使初中生能夠有效地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2019年《加強和改進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和2021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投射到課程、教材、校內外活動等的方向與路徑。“傳統文化進英語教材”成為初中英語研究的熱點話題。在教材編排體系方面,研究者提出,未來的初中英語教材在編排上應更重視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特別是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是教材教學方法研究。我國初中英語教學法研究經歷了前期的語法翻譯法、情境法、聽說法研究等到后來的交際法研究,再到20世紀初的任務型教學法研究,體現了從對語言知識的追求到對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視以及對語言形式、意義、功能等的多重關注。近10年的研究認為,英語教學方法一方面要幫助教師發展他們個人的實踐,喚醒學習者身份的多樣性,喚醒教師信念的復雜性以及喚醒社會的、文化的、政治的以及歷史的教學宏觀結構,重塑教學微觀結構,另一方面要達成對學生語言能力培養、思維能力發展以及學習策略優化等綜合育人目標〔31〕。總的來說,近十年的初中英語研究正在嘗試超越對單一教材教學方法研究的追求,呈現出后方法研究的趨勢。
三是教材樣態及運用研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往在紙質教材中無法呈現的視頻、音頻、圖片等教材內容,通過電子教材、虛擬和增強現實技術等能得以實現。從最近十年的教材研究看, 關于多模態教學模式的研究已成為英語教材樣態研究的一大潮流,不少學者提出了各種新的英語教材形態和運用方法。例如,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初中英語教材以圖助聽、以圖促說、以圖帶寫、以圖練寫的教科書插圖在教學中應用方法。同時指出,教師在使用教科書插圖進行相關教學時還需注意對教材插圖進行組合、二次開發,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英語教科書插圖在教學中的使用〔32〕。《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模態識讀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學習中善于利用圖畫等非語言信息理解主題”,“借助手勢、表情等體態語進行交流”等。這也要求教師應當具備更新的教材研究方法和教材解讀能力,以教材改革促進教學改革,從而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工具對CNKI文獻信息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繪制相關知識圖譜,分析了研究力量構成、研究方法使用、研究路徑演化、研究前沿和趨勢,研究得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進一步激發中學教師及教研人員在教材研究中的活力。從上文可以知道,中學作為主體進行英語教材研究的文獻數量日益增多,但總體數量仍然偏少。初中教師與教研人員站在教育教學一線,每天接觸各種教育教學問題,教育科研應進一步滲透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在科研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不斷發展,進而推動教育教學水平與教育質量的提高。同時,通過加強教材研究,教師可以更好地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使用教材,包括教師自主開發教材資源和整合教材與其他教學資源。
二是推動教材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融合發展。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近十年來初中英語教材研究中的實證主義和結構主義研究方法使用比例的增長較快,以人類學、現象學為依托的人本主義研究的文獻也不斷出現,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總的來說,多元化研究范式是現代教育教材研究的必然走向,初中英語教材研究需要打破單一研究方法的思維方式,走向多元化的教材研究范式。
三是要構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教材研究氣象。英語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載體,其發展變化直接影響英語教學理念、目標、方法及評價的變革。通過上文對我國初中英語教材四十年研究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初中英語教材經歷了一個引進—融合—創新的發展過程,包括重視英語的工具性、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到關注英語交際能力、重視綜合語用能力再到全面倡導學科核心素養三個階段。這一發展過程體現了教材研究的重心從以往對語言知識的單一重視,到對語言知識和語用能力的雙重關注,再到全面關注學科育人價值的重大轉變。未來,初中英語教材在編寫理念上應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核心素養融入初中英語教材作為教材研究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同時,注重研究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材的具體策略, 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初中英語教材體系,不斷提高教材研究質量,構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教材研究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