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菲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1.1.1 突出高職院校辦學特色
積極推廣“政校企”合作模式,能夠更好地突出高職院校的實踐效果,增強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區別度,基于社會經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以及企業各個崗位對于員工的技能要求,開設一系列特色實踐課程,幫助高職學生積累實踐經驗。
1.1.2 確保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保持一致
“政校企”合作模式下,政府負責頂層設計,在宏觀層面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向進行指導。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發揮其強大的宣傳能力,與高職院校合作開展“愛崗敬業”“工匠精神”等一系列宣傳活動,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幫助高職學生成長為擁有高超專業技能以及良好職業素養的綜合型人才。與此同時,采用“政校企”合作模式,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可以將各個崗位的用人需求及時反饋給高職院校管理者,幫助高職院校管理者靈活調整教學方向,節省教學資源,實現高職教育方向與企業用人需求的高度契合。
1.2.1 政府主導原則
“政校企”三位一體合作模式在各大院校中的推廣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無法畢其功于一役。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利用各項政策資源與經濟資源,帶動“政校企”合作模式的發展。
1.2.2 教育性原則
“政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質是將高職學生轉變為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先進生產力,屬于一種教學模式。因此在推行“政校企”合作模式過程中,應以高職院校作為核心,地方政府、企業在與高職院校進行積極聯動的同時,也要遵循教育性原則,不能對高職院校教學活動進行過多的干預,尊重教育工作發展規律,為高職院校營造一個較為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
政校企合作模式是調動政府部門、企業以及高校既定資源,共同為學生專業課程教學中的理論學習、實踐學習提供幫助的創新合作模式。此種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意在滿足以下三個方面教學需求。一是通過教學模式創新,滿足不同職業院校學生差異化實踐學習需求。二是通過創新合作模式應用,為高職院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帶來更多資源條件支持。三是“政校企”合作模式能夠解決傳統教學模式實踐應用中存在的教學資源局限與教學方法單一等實際問題。
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基本目標。實踐能力是職業院校應當在學校教育階段引起充分重視,并有效提升的重點能力。當企業和政府分別從政策措施支持以及實踐平臺構建兩方面協同高職院校完成人才培養任務時,人才培養水平會進一步提升。不同專業高職院校學生針對性的技術能力,能夠在企業環境政策支持背景下獲得更高程度鍛煉與提升。可見,“政校企”合作模式對于高職院校核心技術人才培養這一目標而言,是具有應用適宜性的創新合作教學方式。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實踐教育是核心教育內容,也是體現高職院校辦學質量、教師隊伍能力水平的重心要點。從高校方面來講,企業與政府優勢作用能夠在創新合作模式中得到充分發揮,也有利于幫助高職院校解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以及后續的學生就業問題。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這也有利于為其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保障。
通過相關調查研究可知,人才需求與專業分布存在不均勻問題。這種背景下,學校與企業的主要訴求均未能實現,一些熱門行業的人才缺口遲遲得不到滿足,企業為了保障生產,只能高薪聘請外地人才,對本地人才就業市場造成沖擊。
一方面高職院校希望基于“政校企”合作模式為高職學生爭取更多的就業名額,在專業設置以及課程內容方面盡可能向企業招聘需求靠攏。另一方面企業則希望員工不僅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還要養成正確的職業觀以及價值取向,能夠在獲得符合企業發展要求的人力資源之外,滿足業務推廣、職業培訓等方面的需求。二者之間由于缺少地方政府的統一調度,導致企業人力資源訴求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向始終無法統一,造成企業人力資源以及高職院校教學資源的浪費。
相關研究人員針對“政校企”合作模式特點,基于產教融合宏觀背景,構建“政校企”三位一體合作模式總框架(如圖 1 所示)。
圖1 “政校企”三位一體合作模式總體框架
為解決企業與高校人才培養訴求不匹配問題,研究人員基于政府、高職院校以及企業視角,分析三者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訴求特點,本著“求同存異”原則,尋找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需求方面的“最大公約數”。
政府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需求較為宏觀:確保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夠成功轉變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擴大地方企業綜合實力的勞動力。想要達到這一目標,一方面要對學校以及企業進行宏觀指導,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信息優勢,根據當地熱門行業人才需求缺口,鼓勵高職院校開設與熱門行業有關的專業,盡可能滿足熱門行業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發揮其強大的組織協調功能,為高職院校以及地方企業搭建高效的溝通平臺,確保高職院校以及地方企業能夠充分表達自己對高職學生的教學需求、技術需求以及培訓需求,降低各方之間的溝通成本,解決“信息孤島”問題。
“政校企”合作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育人模式,其核心任務在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政府、高職院校以及社會企業基于“產教融合”理念,積極嘗試突出自己在育人方面的特點。
第一,地方政府在進行頂層設計時,針對教育、科技、發改、工信等系統進行優化與完善,突出展現地方政府在育人方面的宏觀引領作用,基于各式各樣的扶持性政策,引導地方企業與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形成合力。例如,某地區教育部門針對當地教育行業發展現狀,制訂“一頭兩翼三輔助”教育產業發展新矩陣?!耙活^”是指靠當地獨特的資源稟賦,將有色金屬產業打造為當地“明星產業”,對與該行業相關的地方企業給予稅費減免優惠,并持續增加對有色金屬專業的扶持力度,引導當地高職院校開設有色金屬專業,為當地有色金屬產業發展提供優秀人才?!皟梢怼迸c“三輔助”指能夠推動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的其他相關行業,如機械制造、生物科學、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環境保護等,打造以有色金屬產業為核心的多元化產業新業態。
第二,企業要積極響應地方政府牽頭組織的“政校企”合作育人工作。主動與高職院校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為高職院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頂崗實習機會,邀請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脫崗進入企業接受培訓,以此來提升專業課教師實踐經驗。挑選技術骨干與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組成“實踐教學小組”,充分發揮“政校企”合作模式的育人功能:①實踐教學。企業技術骨干根據自身工作經驗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并為高職學生模擬真實的就業環境,使高職學生能夠在沉浸式的氛圍中體驗現代職場,增強其實踐能力。②技能訓練。專業課教師主要負責講解理論知識,企業技術骨干主要負責訓練高職學生專業技能,利用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快速提升高職學生專業技能水平。③產品檢測。地方企業與高職院校共同制訂評估方案,從專業技能、實踐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客觀評價每一位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幫助其制訂切實可行的未來發展規劃。④技術研發與技術轉化。地方政府要持續增加對技術領域的投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的方式,為企業開展的各項活動提供資金保障。
社會培訓資源主要是指一部分由企業組織發起的培訓教育活動,還包括專業證書培訓考核機構提供的社會培訓資源與機會。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其專業技術能力、實踐能力提升工作應當是持續不斷完善優化的一項重要工作。需結合其所學專業相關技術要求更新能力培養要求,以不斷提升自我、適應人才培養需求為目標,充分利用社會培訓資源實現自我提升。另外,實訓基地還應當以企業高職院校共享資源為建設形式。企業在針對性開展技能培訓時,可利用實訓基地達到預期目標。高校則可借鑒企業技術創新和實現發展需求,在不同專業理論課程教學基礎上,充分利用實踐基地資源,創新優化實踐教學組織落實成效,為取得更好的人才培養效果奠定基礎。
“政校企”三位一體合作模式的出現,為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育人工作指明了全新的方向。相關工作人員深刻把握“政校企”合作模式特點以及原則,基于國內職業教育行業發展現狀,對“政校企”合作模式內容進行優化。針對人才需求與專業分布不匹配、企業與高校人才培養訴求不匹配等問題,制訂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促進“政校企”合作模式在教育一線能夠得到妥善的貫徹與落實,為解決地方人才資源短缺問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