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萍
(上海市崇明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 202150)
雞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又名神經淋巴瘤病(Neurolymphomatosis),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573 號,屬于三類動物疫病。該病是由皰疹病毒科、雞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以淋巴組織增生為主要特征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主要侵害3~6 月齡的雞,據報道,死亡率最高可達60%以上,臨床病雞表現為各內臟器官和組織形成腫瘤,嚴重影響其生產性能[1]。盡管該病早在1970 年就有疫苗,但全國各地仍不時有該病報道發生,給養禽業帶來較大經濟損失。
本文以上海市崇明本地一蛋雞場暴發雞馬立克氏病為例,綜合其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表現、剖解病變、實驗室檢測診斷、防控措施進行回顧性報道,以期為臨床一線雞馬立克氏病的診斷與防治提供參考。
上海市崇明區某蛋雞場,2022 年3 月從某農業公司引進海蘭褐商品代雞苗13500 只,雞苗由供苗公司于1 日齡免疫雞馬立克氏病CIV988 液氮疫苗。雞場進苗后嚴格遵循免疫程序及管理制度進行飼養。該批雞前期生長發育良好,80 日齡左右出現個別雞消瘦死亡,至180 日齡仍陸續零星雞只消瘦死亡現象。
該批雞于2022 年6 月初出現臨床癥狀,表現為精神沉郁,縮頸呆立,羽毛松亂、失去光澤,食欲明顯減退。后期6 月齡的病雞明顯消瘦,雞冠蒼白,個別雞呈現單側或雙側肢體麻痹,運動障礙,偶見劈腿狀。病程延至數月,發病率和病死率約為20%。

圖1 病例剖解圖
經剖檢發現,早期大多數患病雞內臟器官有肉眼可見的灰白色病灶。肝臟尤為明顯,顯著腫大,呈暗紅色,出現泥黃色壞死,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結節;脾大;腺胃腫大,部分可見結節,腺胃內部糜爛,腺胃乳頭呈潰瘍狀壞死;腎臟明顯腫大;部分雞心臟、肺臟腫大,部分見肺臟實變,偶有結節;發病后期剖解病死雞內臟心、肝、脾、腎未發現明顯的結節,少數產蛋雞卵巢有結節。
4.1.1 主要試劑
馬立克氏病毒(MDV)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PCR 法),購自百獅園動物保健科技(廣州)有限公司;禽白血病病毒熒光RT-PCR 檢測試劑盒,購自北京生科尚儀科技有限公司。雞馬立克氏病標準陽性血清及抗原,均購自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核酸提取試劑盒(磁珠法病毒DNA/RNA 提取),購自TIANGEN 公司。
4.1.2 儀器與設備
Precellys24 均質器;CTISE 日立高速離心機;KingTiskv 核酸提取儀;RocheLightCycler480 PCR 儀。
4.1.3 樣本采集與處理
剖解10 只病死雞,無菌剪取心、肝、脾、腎臟、肺、腺胃等各5g。分別剪取3 個不同的位置稱取樣品1g,剪碎混勻后再研磨,加入生理鹽水洗2 次,8000rpm 離心2min,取上清液100μL 于滅菌離心管中。10 套病死雞內臟,4 套送上海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6 套由本中心實驗室完成檢測。
4.1.4 檢測依據
馬立克氏病檢測依據參考GB/T 18643-2021 《雞馬立克氏病診斷技術》,禽白血病檢測依據參考GB/T 26436-2010 《禽白血病診斷技術》。
4.1.5 羽毛瓊脂免疫擴散試驗檢測
拔取4 只發病雞頸部或背部的羽髓,每只雞取3份,剪去羽毛,留用其羽髓插入瓊脂孔,用作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具體操作步驟按照GB/T 18643-2021《雞馬立克氏病診斷技術》 要求進行。
4.1.6 核酸提取及檢測
參照TIANGEN 的磁珠法病毒DNA/RNA 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提取病毒DNA/RNA。熒光定量PCR 參照禽馬立克氏病毒(MDV)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PCR 法)和禽白血病病毒熒光RT-PCR 檢測試劑盒開展病毒核酸檢測。普通PCR 參照 《GB/T 18643-2021 雞馬立克氏病診斷技術》,開展meq 基因和132重復序列核酸檢測,其中132 重復序列判定野毒感染目的片段大小為317bp。
4.2.1 羽毛瓊脂擴散試驗
12 份羽髓樣本中,10 份可見明顯沉淀線,陽性率為83.33%。陽性檢測結果見圖2。

圖2 羽毛瓊脂擴散試驗結果
4.2.2 病原核酸檢測
由表1 和圖3 可知,10 套病死雞內臟,其市疫控中心檢測結果3 份樣品核酸馬立克陽性,陽性率75%;禽白血病未檢出。本中心檢測結果為6 份馬立克陽性,陽性率100%;禽白血病未檢出。本實驗室檢查結果與市疫控中心檢測結果基本一致。

表1 10 份樣品核酸檢測結果

圖3 馬立克氏病雞樣品核酸132 重復序列檢測結果
根據流行病學特征,結合其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可初步診斷為雞馬立克氏病。經實驗室診斷,通過PCR 檢測和瓊脂免疫擴散試驗檢測,排除禽白血病,確診為雞馬立克氏病。
(1)臨床上,雞馬立克氏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一旦發病需全群淘汰,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效預防和診斷雞馬立克氏病對養雞業生產意義重大。
(2)馬立克氏病疫苗的接種能有效預防發病,但接種疫苗到產生保護力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所以雛雞出殼后要重視雛雞早期感染。育雛室需遠離其他年齡的雞群。出雛前,育雛室需徹底清掃和嚴格消毒,評估消毒效果后再放入雛雞,育雛期專人飼養,飼養員之間防止串棚,進入育雛室更換衣物和鞋,做好人員和育雛室消毒工作,禁止無關人員進出。
(3)做好檢疫工作,及時撲殺患病雞群。病死雞由執法大隊統一收集送市無害化處理中心進行無害化處理。
(4)加強雞場消毒工作,切斷傳染源。雞場應建立消毒制度,每月1 次對全場環境開展徹底消毒,對進出場人員和車輛做好登記和消毒工作,棚舍內堅持每天消毒,清除積污水、糞便、受污染物,避免其他棚舍內的雞群感染[2]。消毒可采取噴霧、熏蒸、噴灑、帶雞消毒等方式,可用石灰粉對雞舍墻壁、地面、屋頂進行白化消毒,也可用葵甲溴銨碘復合溶液、5%聚維酮碘等對場地、用具、雞只消毒。
(5)雞場要堅持自繁自養原則,預防因引種帶來的疫病傳播風險。此外,還需建立并嚴格落實全進全出的管理制度,避免混養。雞舍內要安裝如通風、換氣和溫控等設施預防各種應激,在飼料中可適當添加微量元素,以增強雞的抵抗力,預防免疫抑制性疾病,避免各類疫病共感染或混合感染。
(1)雞馬立克氏病疫苗防控歷史已比較悠久,自20 世紀70 年代實現該病的疫苗防控以來,臨床發病率得到了顯著降低,很大程度地給養殖戶減少了經濟損失[1]。但通常免疫接種不能完全徹底地防止發病,據目前文獻報道,該病一般疫苗保護率為80%左右,未能達到100%防護,特別是近些年超強毒株的報道時有發生,致使近幾年仍有不少雞場存在不同程度發病[3],給養殖戶并造成不少的經濟損失。
(2)本次發病雞場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免疫程序及生物安全措施,建場20 多年未曾發生過馬立克氏病。本次發病雞是由供苗廠家免疫馬立克氏病疫苗,分析免疫失敗的原因,是供苗單位還是本場因素造成的,病毒血清型變異、早期感染、疫苗質量問題、注射劑量和方法、免疫抑制性因素、母源抗體干擾和應激因素等等。
(3)一旦雞場感染馬立克氏病,病雞大多為終生帶毒,病毒會源源不斷地從脫落的羽毛囊皮屑中排出,散布在空氣中,這是造成本病難于控制的最根本性的原因[4]。一旦發病,撲殺發病雞群,消滅傳染源。但雞場往往考慮經濟效益,舍不得全群撲殺,該雞場截至8 月底已發病3 個月,每天仍有零星雞只死亡,死亡雞只仍能檢出馬立克氏病病毒。對今后凈化工作會帶來一定的困難。
(4)加強飼養管理,采取措施減輕應激,增強雞體抵抗力,加強對傳染性法氏囊、禽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免疫及預防,對預防本病的發生有很大的作用。
(5)病雞和可疑雞可通過糞便、羽毛等方式將病毒排泄到環境中傳播,除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外,要有糞污處理設施設備,宜采用堆肥發酵方式對糞污進行充分發酵處理,殺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