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昊,焦大為,王倩茹
(1.山西省長子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山西長治 046600;2.山西省長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西長治 046600)
2021 年9 月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生物安全建設進行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防,理順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制機制,明確機構定位,提升專業能力,夯實基層基礎”[1]。動物疫病防控關系菜籃子工程,是維護公共生物安全的重要內容,是阻斷人畜共患病源頭傳播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2]。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基層動物防疫安全網一旦失靈,就可能導致重大損失。當前,動物防疫體系力量不足,“職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虛化” 等現象較為突出,一些地方存在“線斷、網破、人散” 安全隱患,基層動物疫病防控能力亟需強化[3,4]。為建立健全山西省長子縣動物防疫體系,推動全縣畜牧業健康、穩定、高質量發展,本文就目前長子縣動物防疫體系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簡要探討,并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為其他存在相似問題的地區補齊動物防疫短板,為建全功能完善、標準規范、科學高效的動物防疫體系提供參考。
長子縣現有獸醫公共服務機構14 個,包括1 個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13 個鄉鎮(中心)畜牧獸醫站,均為縣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沒有成形的獸醫社會化服務組織和相關行業協會,亦無獸醫院校和科研院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隸屬縣農業農村局管理,作為其中的一個科(股)室存在,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但無獨立的人事和財務權力,主要承擔動物疫病監測和診斷、流行病學調查、動物疫情分析和處理、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等事務,內設1 個縣級獸醫實驗室職能部門,無第三方獸醫實驗室。其他13 個鄉鎮(中心)畜牧獸醫站隸屬各鄉鎮(中心)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管理,相應工作由各鄉鎮統一協調落實,其專業技術接受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導。
目前,長子縣畜牧獸醫系統共有在編專業技術人員81 人,實際在崗50 人,另31 人被借調到其他部門或科室。其中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編23 人,實際在崗15 人(其中2 人為獸醫實驗室檢測人員);全縣13 個鄉鎮(中心)畜牧獸醫站共在編58 人,實際在崗35 人。全縣畜牧獸醫系統在編在崗的50 人中,專業技術職稱以初級及其他為主(圖1-A),學歷以大專及以下學歷為主(圖1-B),年齡以中老年為主(圖1-C)。
動物防疫工作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基層防疫隊伍是保障重大動物疫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末梢神經”,是確保各類防疫措施落實、落細、落到位的“最后一公里”[5]。長子縣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中,動物衛生監督所并入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劃歸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站歸屬各鄉鎮、村級動物防疫員被取消轉之成立網格員隊伍。由表1、圖1 可見,長子縣、鄉、村三級基層防疫人員明顯減少,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在編不在崗(借調挪用)現象較為嚴重。部分畜牧獸醫站則出現“獨人站,兩人站” 情況,在專職從事畜牧防疫工作的同時還要兼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工作,村級網格員也不能很好的勝任免疫消毒、無害化處理等動物防疫工作,現有隊伍已不能滿足日益繁重的基層動物防疫工作需要。

圖1 長子縣畜牧獸醫系統在編人員結構情況

表1 長子縣畜牧獸醫系統在編人員情況
2019 年5 月,長子縣獸醫實驗室被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全省首批縣級非洲豬瘟檢測委托實驗室。2020年5 月通過省級獸醫系統實驗室續展考核成為全省首批縣級BSL-2 實驗室,具備病原學檢測能力。同年11 月與長治市特種垃圾管理中心簽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協議,嚴格管理實驗廢棄物,切實保障實驗人員生物安全。然而獸醫實驗室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實驗室總面積約230m2,在增設分子生物學檢測室時,在現有總面積無法增加的情況下只能縮減部分功能區,導致其分區不明確、布局不合理。實驗室設施設備全部由國家于2007 年配備,非瘟實驗室建設和續展考核期間對主要設備(熒光定量PCR 儀、酶標儀、II 級生物安全柜、高壓滅菌鍋)進行了購置或更新,其他儀器設備均在超期使用,同時缺少污水處理設施,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隱患。實驗室現有檢測技術人員4 人(包括兩名臨時工),在承擔日常化驗檢測任務的同時還要兼顧疫控機構其他職責,實驗室經常超負荷運轉。
基層現有防控經費難以滿足疫苗管理、免疫監測、流行病學調查、重大動物疫病應急處置等工作需要。長子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監測經費和重大動物疫病應急物資儲備經費共計20 萬元,僅能維持獸醫實驗室開展日常血清學監測任務,無法兼顧非洲豬瘟等病原學監測,僅能支持對獸醫實驗室主要儀器設備的更換,無法滿足對實驗室進一步的生物安全升級。各鄉鎮(中心)畜牧獸醫站每年3~4 萬元基本辦公經費有時都難以保障,還有些站所無法保障冰箱及便攜式冷藏箱等冷鏈設備。山西省、市兩級畜牧獸醫醫療衛生津貼正常發放,各縣區、鄉鎮卻遲遲不能落實,難以激勵基層防疫隊伍主動擔當作為。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 的原則,落實地方各級政府屬地管理、相關職能部門監管、生產經營者防疫主體多方責任,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的防疫體系[6]。一是將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屬地事項責任清單,政府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要定期聽取動物防疫體系和能力建設專題匯報,加強關鍵防疫措施的隨機暗訪抽查,充分發揮監督考核“指揮棒” 作用。二是地方各級政府之間要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實行目標管理制度,形成上下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三是將人畜共患病納入地方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同謀劃、共部署,各級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指揮部相關成員單位要明確職能職責,主動入位、主動配合、主動作為,與衛生部門聯防聯控扎緊扎牢動物疫病防控網。四是引導支持規模養殖企業、畜禽調運主體、畜禽交易和屠宰加工企業增強自主防疫意識,健全防疫規章制度,實施動物防疫條件達標升級行動,推進生豬屠宰行業轉型升級[7]。
一是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快實施《全國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建設規劃(2017—2025 年)》,支持開展省、市、縣三級獸醫實驗室設施設備、職能落實標準化建設,尤其加大對縣級獸醫系統負壓生物安全II 級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配齊病原學檢測儀器和生物安全設施設備,逐步實現“縣級獸醫實驗室兼顧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血清學和病原學監測” 的建設架構。二是配給配足縣級獸醫實驗室專職技術人員(原則上不少于5 人,不低于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總人數的80%)[7],切實加強實驗人員生物安全專題培訓,定期開展非洲豬瘟等病毒污染面監測排查工作,有效提升應對安全風險的處置能力。三是加快推進各縣(區)基層獸醫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引導、扶持、培育動物診療機構、第三方獸醫檢測機構等多元化社會化服務主體,與養殖場(戶)、屠宰企業、科研院所一同納入基層動物疫病監測預警網絡,提升動物疫情末端發現能力,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做到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一是完善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聯動機制,推動防疫防控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建立分片、包村、包場工作機制。推動防疫工作重心下移,將下鄉進村服務實績作為考評的主要指標,縣級動物防疫人員每年至少三分之一時間下鄉技術指導,鄉鎮動物防疫人員每年至少二分之一時間進村技術服務[7]。二是縣級農業農村(畜牧獸醫)主管部門通過內部調劑或跨部門調劑等方式保障動物防疫力量,合理配備防疫人員。三是按照“三權歸縣、服務在鄉” 的要求設立鄉鎮畜牧獸醫站[8],按照定責定崗定人要求配足、配齊、配強村級動物防疫員(原則上3~5 個行政村至少配備一名村級動物防疫員)[7],同時進一步放開搞活獸醫經營性服務,鼓勵激發多種社會力量參與,確保基層防疫隊伍穩定,堅決打通動物防疫“最后一公里”。
一是加強基層動物防疫人才儲備,提高各級動物防疫機構專業技術崗位比例和中高級職稱比例。將職務職級晉升和職稱評定向業績突出、考核優秀的基層動物防疫人員傾斜[2,9]。二是實施動物防疫管理服務崗位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以省帶市、市帶縣、縣帶鄉的形式全面做好動物防疫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培訓,做好對基層防疫人員每3 年一次的知識更新輪訓[2,9]。三是推廣獸醫人員學習培訓軟件APP,貫徹好、落實好、宣傳好“動物防疫、傳染病防治、生物安全防控” 知識,強化獸醫人員管理和提升素質能力。
一是按照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原則,地方財政要足額保障基層動物防疫機構工作經費和業務經費,應不低于同級一類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平均保障水平,適當探索“公益一類保障、公益二類管理” 試點等措施[10-12]。根據各鄉村動物防疫的任務量,參照當地村干部的收入水平,建立村級動物防疫員工資合理增長機制。二是依法依規落實縣、鄉兩級畜牧獸醫醫療衛生津貼,增強基層防疫隊伍工作積極性。
綜上所述,長子縣作為畜牧養殖大縣,做好動物防控工作至關重要。針對當前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存在的突出問題,可以從健全動物防疫工作機制、強化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強動物防疫工作力量、提升動物防疫隊伍專業能力和保障動物防疫體系經費5 個方面著手,形成機構完善、人員齊整、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新型動物疫病防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