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化學實驗是生物相關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程,也是生物化學理論課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了促進專業課程的顯性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的有機融合,在生物化學實驗授課中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通過提高實驗課教師自身思政修養,系統梳理并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以及改革實驗課考核模式等手段,探索課程思政在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中的實施途徑,旨在為高校同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實施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課程思政;實踐探索生物化學實驗是我國高等學校生命科學領域相關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課程思政元素豐富且鮮明,學生受益面廣,是實施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本文深入挖掘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愛國情懷、科學精神、職業道德、環保意識等思政元素融入實驗教學環節中,對學生進行多樣化、嵌入式思政教育,促進學生專業能力與思政水平的同步提高,“潤物無聲”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
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是我校生物科學、生物制藥、生物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必修基礎課。課程開設在學生的大一或大二階段,學生對專業實驗室、專業儀器設備以及實驗特點的認識基本處于起始狀態,是對學生心理上的引領、建立和強化正確的社會認同與價值體現的重要時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課程實驗內容涵蓋了試劑配制、分光光度技術、離心技術、電泳技術等基本實驗技術,能使學生具備生物化學基本實驗技能,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并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或將來從事生命科學研究奠定基礎。教師可深挖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如愛國、誠信、敬業、環保、法治等將其融入實驗課教學中,從而實現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價值塑造的完美融合。
2生物化學實驗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策略
2.1提高教師自身思政素養
高校專業教師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相對匱乏,尤其是理工科類,其課程思政育人觀念淡薄,育人經驗不足、育人能力不強,不能結合課程自身特點挖掘思政元素。“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教師系統掌握思政理論的情況下,才能保證課堂思政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政治素養,緊跟時代觀念,不斷加強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握最新學術研究前沿及時事政治,樹立課程思政的自覺意識,提升自身實施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2深挖生物化學實驗課中的思政元素
2.2.1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蛋白質的顏色反應和沉淀作用”是本課程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實驗,當同學們發現蛋白質因變性沉淀后,可以引入“蛋白質變性理論”提出者、我國生物化學和營養學之父、中國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吳憲教授,他放棄國外優越待遇毅然回國,通過不懈努力開創了我國生物化學的先河。通過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堅持愛國主義信念和強國報國之志,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實驗中,教師在講解實驗原理時,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在電視劇《可愛的中國》中,方志敏烈士在獄中用米湯密寫文稿,收到情報后同志們怎么解讀情報內容?讓學生分析其中蘊含的知識點,淀粉米湯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變藍。教師通過介紹革命先驅方志敏獄中面對敵人的酷刑和誘降,始終堅貞不屈的英雄事跡,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厚植愛國情懷[1]。
2.2.2職業道德培養
教師在講解“凱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含量”實驗時,指出此方法的缺點:非蛋白氮干擾,引出2008年中國奶制品污染事件,據報告全國因食用問題奶粉導致泌尿系統出現異常的患兒接近29萬余人。不法商家在蛋白質樣品中添加含氮量極高的非蛋白物質三聚氰胺而牟取暴利,導致很多嬰幼兒受到傷害。教師告誡學生們科學技術要造福于人類,讓學生們明確職業道德內涵、自覺踐行職業道德規范,做有職業道德的建設者。
在“蛋白質的顏色反應和沉淀作用”實驗中,教師可聯系2016年山東非法經營疫苗事件,不法分子未按規定進行規范冷鏈存儲、運輸從而使疫苗效價降低甚至失活無效。教師通過對當代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及有效引導,提醒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要遵紀守法,嚴守道德底線。同時教師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并嘗試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2.2.3科學精神培養
作為一門實驗課程,教師向學生闡述實驗記錄的重要性及科學性,引導學生尊重原始實驗數據,不能因結果不理想而偽造或修改實驗數據,學會科學地記錄實驗過程和書寫實驗報告,嚴禁學術不端行為。教師通過引入“韓春雨撤稿事件”和“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教育學生認識到學術道德規范是科研工作者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基本準則,培養學生樹立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在“二氯酚靛酚法測定維生素C含量”實驗中,教師介紹我國科學家們在艱苦、簡陋條件下,攻堅克難,勇于創新,最終打破了外國公司的技術壁壘,在“維生素C二步發酵新工藝”的研究中取得了里程碑式成果,強調“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教師通過科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發揚科學精神,力戒浮躁之風,樹立孜孜以求的專注的科學信仰,并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只有創新,才能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卡脖子”困境。
在“DNA提取與純度測定實驗”時,教師引入DNA反向雙螺旋結構發現者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功,是以富蘭克林的DNA的X射線衍射圖片以及Chargaff法則為基礎的進而向學生們推送是否存在正向平行的天然雙鏈DNA?自由溶液中堿基間有哪些配對方式?教師要求學生提前查找和閱讀文獻,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啟發學生創新意識需要互助合作、積累知識等科學素養元素,告誡學生們唯有創新才能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2.2.4關注環境保護,構筑實驗安全意識
學生進入實驗室準備實驗之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實驗安全教育,包括生化實驗室安全規程、實驗常用試劑性質及配制方法、常用實驗儀器安全操作規范等。教師可結合“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實驗室爆炸事件”以及“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實驗室安全事故事件”,讓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的同時牢固專業安全意識,掌握基本的實驗室風險控制及處理能力。
生物化學實驗涉及鹽酸、硫酸等危險試劑的使用,一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二是會產生大量的“三廢”。例如在“糖的顏色反應”中,教師需要求學生不能隨便丟棄硫酸廢液,以我國目前嚴峻的環境形勢為背景,向學生傳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增強學生環保意識,樹立綠色實驗、綠色發展的環保理念[2]。
總之,生物化學實驗教師要結合實驗內容,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去,充分發揮生物化學實驗課程的育人功能。
3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評價與考核
為了提升課程思政效果,豐富與完善生物化學實驗課程考核。我校生物化學實驗考核由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兩部分構成。除了傳統的實驗報告、實驗操作、考勤、其他課堂表現等過程考核外,課下教師也讓學生們查閱相關文獻、分享科學研究進展案例、撰寫課程思政專題報告并將其融入過程考核。期末考核內容應減少客觀題比例,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對學科熱點的分析以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也把生物化學實驗相關思政元素編成試題將其融入期末考核中,使課程思政的教學與考核相融共進。另外,學生作為課程思政的直接作用對象,能夠以第一視角審視課程思政的效果并做出反饋,因此學生評教環節應該加入思政課堂教學評價,這樣才能保證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
4結語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推動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專業課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思想素養,結合課程自身特點不斷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將學生培養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戴世英.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策略與實施路徑研究[J].經濟師,2021,384(2):156157.
[2]生書晶,謝婕,吉薇,等.網絡教學中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廣州化工,2021,49(24):17717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