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化學”的教學目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理念高度契合。以玉溪師范學院“環境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為例,通過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典型案例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究了“案例知識點思政要點思政融入點”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作為“環保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關鍵詞:案例;課程思政;環境化學;教學設計
為進一步將“環境化學”理論課與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有機集合,結合課程需要掌握的“水環境化學”“大氣環境化學”“土壤環境化學”“典型污染物在環境各圈層中的轉歸與效應”“受污染環境的修復”等相關重點內容,通過教學方法創新、典型案例精選以及案例教學法在本校《環境影響評價》課程中的有效實踐[1],將案例教學法引入了“環境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以案例教學法與思政教育有機集合的必要性、課程思政案例選擇要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課程思政效果評估4個模塊,探究了“案例知識點思政要點思政融入點”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參與性與課堂興趣,增強了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案例教學法與思政教育有機集合的必要性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特定案例的討論,有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2]。《教育大辭典》認為,它是“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某些科類的專業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即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將理論知識由“虛”變“實”、將學習內容由“死”變“活”、將學生地位由“客”變“主”;《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中明確要求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理科類課程要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見,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求與案例教學法有著內在的交集,教學方法更要求“實”和“活”,通過有效的課程設計,引入案例教學法,在實踐中很有必要。
2環境化學課程思政案例選擇要點
“環境化學”是一門研究有害物質在環境介質中的來源、賦存狀態、遷移轉化與效應及其控制的化學原理與方法的學科。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應該有效避免課程思政與課程教學的“兩張皮”,更加注重思政育人的滴灌滲透性、順勢而為和潤物無聲,通過思政元素的滲入使學生達到“價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識獲取”一體化課程學習目標。筆者在課程案例的選擇上注重4個“更加貼近”。
2.1更加貼近課程知識點
教學設計基于課程主要的知識點選擇案例,這要求對案例的選擇更加精確。“環境化學”課程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較多,在課程的設計上需要教師結合主要知識點,選擇與之匹配的案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提煉、理解和掌握案例中與課程相關的知識點,在此過程中將知識點所需串聯的思政元素進行有效的融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和思政內容的理解。
2.2更加貼近身邊的典型案例
教學設計中選取的案例基于身邊的典型案例,讓學生明白所學即所用。例如在案例的選擇上引入杞麓湖、滇池治理的案例,通過身邊的典型案例,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環境污染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有效的環境治理也發生在我們身邊,課程所學的知識在我們的身邊就可以進行有效的實踐。從正、反面案例進行對比,揭示了“環境化學”課程學習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生的課程學習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熱情,也激發了學生的專業自信,思政融入也順利地實現了“潤物細無聲”。
2.3更加貼近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
教學設計中選取的案例集中于生態環境部公布的中央環保督察典型案例,通過官方的視角詮釋了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高度重視,引導學生的價值觀與國家的價值觀高度一致,激發學生的專業自信。案例中引入相關領域優秀專家,在突出匠心精神塑造的同時鼓勵學生學好用好知識,刻苦鉆研,做專業的行家里手,積極回報地方,回報國家。
2.4更加貼近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五個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教學設計中案例的選取緊緊圍繞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5個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按照要求和內容重點選擇案例。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通過案例將要求和內容重點進行細化和延伸,讓學生理解深、掌握透,最終外化于行。
3環境化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環境化學”課程肩負著為國家及地方培養專業環保人才的使命,作為新一代的環保人,也肩負著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時代重任,課程的設計上將以講述“藍天白云”“綠水蔚洋”和“良田沃土”3個故事作為主線,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激勵學生[3]。課程的設計上也力圖引入契合知識點、符合時代需求和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案例,圍繞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重點突出“實”“活”。
3.1思政“案例”融入章節開篇
在課程的第1~4章,教師都選擇了以案例進行開篇,在教法上打破了傳統的教學開篇就引入知識點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在視頻案例、鮮活案例中自覺進入了課程并潛移默化地進行了知識的獲取。在“緒論”章節引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生態文明建設生動實踐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建設美麗中國”案例,在“大氣環境化學”章節引入“四川省成都市大氣污染治理典型案例”,在“水環境化學”章節引入“滇池治理繪就云南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案例。教師通過精選的綜合性及有代表性的案例,提煉本課程、本章節的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及思政要點,讓學生掌握本章節學習輪廓,使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與獲得感得到提升。開篇案例的選取力圖融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從我國的生態文明成就引導學生了解國情黨情民情,從3個環境的優秀治理案例激發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開篇案例的講述中,按照“案例知識點思政要點思政融入點”模式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認深學透。以第一章“緒論”開篇案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生態文明建設生動實踐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建設美麗中國》CCTV視頻為例,通過案例層層遞進引入了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等“環境化學”課程研究的核心教學內容,達到了通過緒論課了解課程整體內容的目標。通過一個CCTV視頻案例引出了5個案例:河北塞罕壩山坡造林;浙江湖州投放沉水植物抑制藍藻生長;浙江湖州投放沉水植物抑制藍藻生長;2021年1~4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持續提升、2021年1~4月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段優良水質段比例明顯提升;太湖流域生態治理。教師通過這些案例,引入了3個篇章(土壤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3個知識點(什么是環境問題、環境化學?環境化學課程的使命是什么?環境污染物的概念),融入了1個思政要點(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入“環境化學”課堂)及6個思政融入點: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四梁八柱;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修復和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成為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奮斗目標。
3.2思政“案例”貫穿知識點
針對部分重點知識點,教師引入典型案例,按照“案例知識點思政要點思政融入點”模式進行教學設計,將憲法法治教育、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4項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進行融入。通過視頻案例、正面反面案例、專業領域優秀專家案例等,從不同角度和視角融入思政內容。
3.3思政“案例”翻轉課堂
在課程的設計上,教師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個性化、差異化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除上述針對章節開篇及主要知識點設計了思政案例之外,還精選了生態環境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在課程的課前預習及課后鞏固學習階段提供給學生進行研讀和學習;以“翻轉課堂”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課上通過課堂討論、隨機提問、課后習題的方式,讓學生提煉提供案例的理論知識以及衍生的課程思政要點,教師再加以總結提煉及完善,增強師生互動;課后通過學生反饋,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給予有效的輔導,從而使學生從自身學習的角度出發,鍛煉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內化,對課程思政的內容更加理解,以及更深入的實踐和思考。
4課程思政效果評估
4.1效果展現
通過上述的課程設計,初步達到了以下3個效果:
(1) 在教學中知、思、行目的更加統一。教師通過案例的有效穿插,并激發學生進行思考,最終在理論學習中增加了學生學習興趣,減少了課程枯燥性。
(2) 在教法上達到有機統一。教師選擇案例針對重難點,在其中講解思政內容元素,使學生對知識點更易理解、思政內容的灌輸更加生動。
(3) 加深了教師對課程的融入,激發了教師對課程的研究。該教學模式下要求教師有更高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更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案例庫建設能力,這都需要教師對課程的研究更深更透,對課程所涉思政內容掌握得更準更新,加深教師對課程的融入,進一步提升授課的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能力。
4.2學生實踐效果
課程設計并實施后,對環境生態工程專業學生期末結束后進行了6個維度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3.53%的同學認為本課程中“案例”德育課程知識點的關系非常貼近;85.29%的同學認為“課前”“課后”“課中”的案例引入對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非常有用;64.71%的同學認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對加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非常有用;73.53%的同學認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對生態文明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的理解非常有用;82.36%的同學認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非常有利;76.47%的同學認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對專業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理解非常有效。從問卷反映的結果來看,學生對課程中選擇的案例較為認同,案例的融入也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相關課程理論知識及思政內容的理解。
5結語
玉溪師范學院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環境化學”課程中的開篇、重要知識點以及課前課后的案例引入,以“四個更加貼近”選擇案例,結合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有效銜接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5個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和教師對課程的融入,使得思政內容的融入不再單調,教師和學生在課程中的角色也更加融合,教學的活動也趨于“實”和“活”。
參考文獻:
[1]朱藝,趙敏慧,王泉,等.基于“項目—案例”教學法的環境影響評價教學改革[J].現代職業教育,2022(17):6466.
[2]章麗萍,何緒文,張春暉,等.案例法在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中的改革初探[J].大學教育,2013(5):6768.
[3]彭鶯,張浥琨,吳鹿鳴,等.“環境化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探究[J].廣東化工,2021,48(2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