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海
(中共白銀市委黨校〔白銀市行政學院〕 甘肅白銀 730900)
堅持高質量建設的發展導向,進一步整合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進一步發揮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作用,在經濟發展全面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繼續深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朝著可持續、高質量的方向不斷挺進。從大的層面來講,這關系著我國的社會經濟建設的方針策略;從小的方面來說,這聯系著人民群眾的吃穿住行用。因此,應高度重視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優化工作,準確研判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基于此背景,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探討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優化,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實踐價值和意義。
新時代,新發展,新活力。現今,在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為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增長謀出路、謀發展。毋庸置疑,進一步加快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導向,發揮區域經濟協同作用,優化區域經濟發展要素配置,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資源的價值最大化。總之,就是要以高質量為導向,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和資源的協同水平,實現“1+1>2”的協同帶動效應。
一方面,高質量經濟發展建設要求進一步實現區域經濟間的互通互聯,進一步實現區域經濟間的優勢互補。對此,區域經濟發展必須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知。不論是先發展起來的東南沿海地區,還是后發展起來的中東部地區,甚至是剛起步的西北地區,都要有一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概念,樹立區域經濟發展“一盤棋”思維,進一步擴大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采取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吸引優勢資源、優秀人才、資金投入,提升區域經濟的對外聯動水平。
另一方面,在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數字化、智能化等科學技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而且隨著數字經濟的產業化發展,在區域經濟組成架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數字化技術的出現及數字經濟產業的興起,為傳統經濟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現今,越來越多的產業開始數字化轉型,借助數字化技術為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及經濟產業打破原有的人力、資源及效率的生產模式,重新定義了人力、資源及效率的組合,優化了經濟產業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應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間的協同發展水平,實現區域經濟體之間的聯動效應,讓優勢資源有效流動起來,讓優秀人才有效參與進來,讓優質資金有效投入其中。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首先,南方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比較活躍,表現為經濟體量大、人才優勢明顯、投資資金充裕等;而北方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比較滯后,表現為經濟體量小、人才優勢不明顯、投資資金不穩定等。綜合來看,南北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仍有一定差距。盡管近些年國家政府層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舉措,促進南方區域經濟帶動北方區域經濟發展,但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在進一步拉大。南北區域經濟差距不僅表現在區域經濟所產生的GDP總量上,而且也體現在人才要素、科技要素、資源要素、資金要素等方面。前者是結果性的表象,后者則是阻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質。因此,看待南北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不應只看到表象問題,更應該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加快推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提高能源對區域經濟產業的供給水平,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與地區能源供給之間的協調能力。目前,我國多數重要的經濟產業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少數分布在中東部地區,而西北地區則比較少。與此相反,諸如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工業能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從地理運輸的視角來看,東南沿海地區及中東部地區的產業發展需要承擔較高的能源供給成本。
區域經濟產業與能源分布不協調,既有客觀因素,如我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跨度大;也有區域經濟發展對產業的人為性的政策性推動,如改革開放政策提出優先發展東南沿海地區,將北方地區的工業進行拆分,遷移到沿海地區。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并不是說改革開放政策的問題性,而是針對產業與能源分布不協調的事實。對于前者的客觀因素,必須認清發展的不可逆性;對于后者的政策因素,必須加強審視和調整。對此,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考慮到區域經濟產業的生產成本問題。
近年來,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從區域整體性發展逐漸轉向區域碎片化發展。以河南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為例,現已形成鄭州、洛陽、許昌、商丘、南陽等多個區域經濟增長極,以地級市為中心,向周邊地區進行經濟帶動及產業輻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區域經濟布局的碎片化發展可以概括為區域經濟的“一超多強”發展新趨勢。首先,這種區域經濟布局的演變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各地區為了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推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政策,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累,形成了一定的經濟產業發展優勢,加之后期國家政策上的認可和支持,進一步為區域經濟的發展賦權賦能。此外,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的碎片化發展具有兩面性。有利的一面充分有效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產業發展,提高了當地就業的收入水平,拉動了當地GDP持續增長;不利的一面是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兼顧整體性和局部性,需要對人力、資源和資金進行科學統籌。碎片化的布局,不利于集中優勢資源要素“辦大事”;相反,有時甚至會造成資源要素的不必要浪費。
堅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快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進一步實現發達地區先富并幫帶經濟落后地區發展,這一制度設計理念雖好,但在實踐中存在著一定的阻力。例如,讓先發展起來的東南沿海地區承擔過高的轉移支付是否有利于東南沿海地區的后續發展,而且中央政府關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宏觀調控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極端現象。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各項政策制度措施都比較完善,而且獲取到中央及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而后發展的落后地區,各項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制度措施都不夠健全,獲取政府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也比較少。總體來說,對偏遠落后地區的投入還有待提高。對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投入要多元化,要加大偏遠地區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建設,提高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才能引入更多的企業投資,從而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加快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布局,首先要樹立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導向理念,并一以貫之,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制度和措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進一步優化完善區域經濟發展布局,走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此,應做好三個面向的工作。
一是面向高質量發展經濟導向,做好南北區域經濟的互聯互動。積極汲取南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有益經驗,結合北方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條件,進行科學借鑒,做到有機融合。積極與南方地區政府建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合作,為南方區域經濟產業到北方地區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撐。
二是面向高質量發展經濟導向,做實南方區域經濟發展對北方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技術幫扶。積極創新北方區域經濟發展機制,搭建一個利于人才引入、技術引進的對外開放的區域經濟發展平臺,加大招才引智工作投入力度,為北方的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技術保障。
三是面向高質量發展經濟導向,加快北方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優化,為經濟產業發展賦權賦能,促進經濟產業升級轉型。抓住“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政策紅利,加快傳統經濟產業的轉型速度。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優化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必須堅持高質量導向,進一步促進產業能源基礎協調發展。
一是面向高質量發展,走綠色發展道路,完善區域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區域經濟的公共服務水平,降低經濟產業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成本,為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二是面向高質量發展,走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促進產業園區的經濟產業生態化發展。以產業發展現實為依據,打造生態化的產業鏈條,形成產業互補優勢,降低產業鏈供給成本。
三是面向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發展與能源供給的協調水平。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對于能源依賴性高的產業,可以采取遷移或就近發展的方式,將能源供給的成本降下來。
四是面向高質量發展,加快產業能源升級轉型。對于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產業要進行結構調整和升級,走綠色生態發展道路,加大產業科研投入力度,以科研促進發展,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綜上,產業發展離不開能源供給,必須不斷優化產業發展與能源供給的關系,實現兩者的協同發展。
加快推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制度及舉措,充分發揮區域經濟的政策制度優勢,加強政策制度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導,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
一是要樹立大局觀思維,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將黨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具體化,確保區域經濟政策制度的合規性。
二是要采取積極的政策制度導向,進一步做到“簡政放權”,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開放水平,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三是從具體措施上加強相關工作的落實。從政策到制度,從制度到措施,從措施到落實,從落實到反饋,從反饋到優化,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確保政策制度有效落實。例如,進一步加大區域經濟的政策扶持力度,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當地政府應出臺相應的金融政策,科學合理引導商業銀行資金合規有序流向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的擴大經營提供資金保障。再如,關于引進區域外的產業,有關政府部門應積極協調好土地規劃、稅收管理、基礎設施等多方面的后勤保障,讓外來高端產業進得來,也能發展下去。
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能落下偏遠特殊地區,要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對偏遠地區的經濟扶持,科學謀劃特殊區域的經濟扶持體系,形成人才引進、產業帶動、政策支持等多方位的有機生態,從根本上促進偏遠地區的經濟振興。對此,應立足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現實,整合有利的發展資源,針對經濟短板問題,制定“一對一”的有針對性的幫扶政策。
一方面,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大對偏遠地區的經濟建設扶持力度。脫貧只是第一步,幫助偏遠地區居民發家致富是第二步。為此,要加大對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優先發展偏遠地區的教育事業、醫療事業、交通樞紐,提高偏遠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
另一方面,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鄉村振興帶動偏遠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積極發揮政府帶頭作用,形成“市—縣—鄉”三級聯動,對偏遠鄉村地區展開經濟振興幫扶。既要發揮當地企業的就近幫扶作用,也要對外開放引進東南沿海地區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社,提升農副產品的附加值。
綜上所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高質量建設事關國計民生,牽動著千千萬萬底層群眾的心,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可謂意義非凡。面對社會經濟的新常態、新形勢,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必須深入改革開放,必須做到一以貫之,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建設中的新問題、新挑戰,應制定科學有效的方針策略,有效協調好區域經濟發展的短期目標與長期利益間的矛盾,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落實落細有關工作,切實為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優化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