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霞 洪偉 方向進 張仙梅 李妙


摘 要: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是發揮市場在標準化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和加快構建國家新型標準體系的重要舉措。本文以構建電動工具領域浙江制造團體標準體系建設為例,探討團體標準體系發揮的科學指導作用,提出企業“浙江制造”標準研制建議,助推電動工具制造業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浙江制造,電動工具,標準體系,高質量發展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0.021
Construction of Association Standards System Boosts the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Zhejiang Made” Association Standards System of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 Tools as an Example
XUE Haixia HONG Wei FANG Xiangjin ZHANG Xianmei LI Miao
(Jinhua Academy of Metrology and Quality Science)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association standard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in standardize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national standards system. This paper takes the “Zhejiang Made” association standards system of electric tool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cientifi c guiding function of association standards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Zhejiang Made” standards for enterpris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too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Zhejiang Made, electric tool, standards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0 引 言
《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優化政府頒布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標準二元結構。在國家層面政府供給的標準主要為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在地方層面政府供給的標準則為地方標準。地方標準是為了滿足地方的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需要統一的特殊技術要求而制定的,是定位于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公益類標準。團體標準是為了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的標準,定位于一般性的產品標準和服務標準。實際操作中,這兩種標準在制定范圍和內容上要有所區別、合理分工,更要協調配套、協同發展,共同支撐構建新型標準體系。2018年1月,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確立了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明確“國家鼓勵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這相當于賦予企業、商會、協會更多加強行業自律、夯實行業基礎、促進產業升級的動力。那些高質量的原創性團體標準不僅可以幫助提升產品質量,還帶動整個行業進步。標準是企業提升質量的主要工具,團體標準更是以其緊密圍繞市場需求、技術含量較高、創新性更強等特點,成為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之一。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是發揮市場在標準化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和加快構建國家新型標準體系的重要舉措。“浙江制造”團體標準是以“區域品牌、先進標準、市場認證、國際認同”為核心,以“標準+認證”為手段,集質量、技術、服務、信譽于一體,經市場與社會公認,代表浙江制造業先進性的區域品牌形象標識,是浙江制造業的“標桿”和“領導者”,是高品質高水平的“代名詞”。本文以電動工具領域“品字標”浙江制造團體標準體系建設為例,探討團體標準體系助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1 電動工具產業現狀
電動(園林)工具應用領域廣泛,全球市場需求巨大,每年基本保持2%~3%的穩步增長,預計到2025年,全球電動(園林)工具市場規模可達460億美元。中國制造電動(園林)工具在國內及歐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均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浙江是電動工具制造業大省,全省電動工具產業總產值超百億元,占全國銷量80%,“塊狀經濟”特色顯著并具有電動工具產業鏈綜合優勢,在全省工業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我國電動工具行業是國內最早采用國際標準的制造行業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的被動跟蹤、收集、轉化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發展到目前已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并建立起與國際接軌、以產品為龍頭、以安全和電磁兼容為主體的標準體系。電動工具行業的同步采標率接近100%,但安全要求和電磁兼容要求以外環保、能效、性能等要求,并未明確作出詳細規定。在應用過程中,產品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問題,例如輸出效率、運行穩定性、負載耐久、尺寸精度、深度微調精度、環境適應性等方面沒有作出要求,影響產品質量的提升,導致機器壽命短,使用體驗差,有些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浙江制造”標準定位為對標國際、國內一流,由我省制定的體現制造業發展創新水平、符合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具有高質量高效益內涵特征的先進團體標準。“浙江制造”團體標準充分發揮“政府引導、產業協同”作用,貫徹我國標準化戰略、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引領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以標準和認證為抓手,運用高標準,推動全產業鏈質量提升,為充分發揮浙江制造標準助推我省乃至全國電動工具產業高質量、品牌化發展的“標準化+效應”,加強電動工具領域浙江制造標準建設工作的系統性、科學性、規范性和協調性,構建電動工具領域“浙江制造”團體標準體系,提升標準整體效能,以標準倒逼產業鏈企業激發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引導標準回歸市場需求,通過高標準、高品質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標準產出企業要充分發揮標準在引領、帶動區內產業鏈協同發展,獲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有效指引相關產業領域解決上下游協同發展的全局性、統籌性等問題,以及新興制造業標準缺失與融合性不足等問題,為產業全局發展“查漏補缺”。
2 電動工具領域浙江制造團體標準體系構建基本原則
2.1 系統性原則
系統考慮全省電動工具產品現狀、產業鏈結構及產業區域塊狀集聚發展特色,分類梳理完善標準體系頂層設計,覆蓋我省電動工具領域相關產品。
2.2 “專、精、特、新”原則
圍繞有專利背景、性能優異的精品,個性化的特色產品,新產品,以及拳頭產品、單打冠軍和隱形冠軍展開,重點瞄準綠色、高效能以及功能性產品。
2.3 協調性原則
與已有的標準化工作基礎相協調,與現行的國家、行業標準體系配套銜接和優化升級,避免互相交叉重復。
2.4 引領性原則
結合全行業發展趨勢和國家、浙江省金華市的戰略部署,將產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先進設備、產品功能、先進技術、節能降耗、智能制造、信息化等因素充分吸納,體現標準先進性、話語權及經濟社會效益,樹立先進標準標桿,引領全省乃至全國電動工具行業發展。
2.5 國際性原則
充分融合國際大買家、大品牌的品質管理采購要求,充分結合國際國外標技委、國際檢測認證機構的標準化工作基礎,提高浙江制造標準國際化水平,以標準國際化帶動產品走出去。
3 標準體系構建
3.1 標準體系框架
根據浙江省電動工具產業特點,響應政府綠色智能、高端裝備戰略區域經濟特點,結合“品字標”團體標準已發布及需培育現狀,按照零部件和產品類兩個方向,由通用零部件、專業零部件、金屬切削類、研磨類、裝配類、園林類、礦山開采以及其他類8個子體系部分構建電動工具領域浙江制造團體標準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3.2 標準體系目錄統計
電動工具領域“浙江制造”團體標準體系按照標準層次、產品標準類型形成標準目錄,標準目錄涵蓋已發布的浙江制造標準170項。具體標準目錄統計如表1所示。
4 結 語
國家競爭的基礎是產業競爭,標準之爭是產業競爭的核心。電動工具行業在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中建立了電動工具安全標準體系,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國內外市場取得了卓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浙江作為世界電動工具生產基地,逐漸樹立了品牌意識,深知品牌就是競爭力,通過系統建設電動工具領域“浙江制造”團體標準體系,打響浙江省電動工具“品字標”品牌形象,以標準提升帶動品牌提升,以品牌提升帶動品質提升,以品質提升帶動產業提升,建立以市場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的標準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今后將持續圍繞高效低耗、綠色設計等方面與技術創新密切結合,與制造技術密切結合,開展浙江制造標準研制,增強行業科技創新和市場核心競爭力。
作者簡介
薛海霞,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企業質量管理標準體系、服務業與農業標準化研究。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