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笑笑
新課程改革為幼兒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在新課改背景下,幼兒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全面更新和優化,更加注重幼兒的全面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幼兒教育需要與時俱進,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深入探究新課改背景下的幼兒教育教學,對于提高幼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課改背景下幼兒教育教學的內涵
基于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注重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強調以幼兒為中心,關注幼兒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幼兒教育教學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拓展。
一是更加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重視幼兒身心、智力、情感、社交、審美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發展,強調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環境和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二是重視培養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意識,倡導積極探究和實踐的學習方式,旨在引導幼兒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通過觀察,了解每名幼兒的成長特點和興趣愛好,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為幼兒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和引導,促進其全面發展。
三是強調家庭與幼兒園的親密聯系和合作共育,倡導共同關注幼兒的成長,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和教育計劃,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支持。
二、新課改背景下的幼兒教育教學實踐策略
(一)寓教于樂,開發幼兒大腦潛能
幼兒時期是個體大腦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也是人生中學習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此時,幼兒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能夠通過不斷接觸和體驗豐富的學習材料和活動來開發大腦的潛能。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采取寓教于樂的教育策略,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學習,通過開展有趣的游戲和活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他們認知、情感、社交和身體等方面的發展,為其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樣的游戲和活動,通過親身參與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其中,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教師也可以利用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結合故事情節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情感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積極利用技術手段,如利用教具和多媒體資源,創設富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學習環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某幼兒園的一次數學活動中,一名教師采用了寓教于樂的策略,通過游戲和互動的方式開發幼兒的大腦潛能。在活動中,該教師先準備了一些有趣的數學游戲道具,如彩色珠子、計數拼圖,然后引導幼兒一起進行數數游戲。在游戲中,該教師將珠子分成不同的組合,如兩個紅色珠子、三個藍色珠子,并將它們放在桌子上。然后,她鼓勵幼兒用手指數數,并說出相應的數字。隨后,該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唱數數歌,使用簡單歡快的歌曲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跟著歌曲的節奏,一邊唱一邊用手指數數。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學習了數字和數數,還增強了節奏感。最后,該教師利用教具展示了一個數字拼圖游戲,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給每個小組發放了一個數字拼圖,讓他們根據自己手中的數字拼圖找到相應數量的珠子,并將其放入正確的位置。
在這個活動中,幼兒通過游戲和互動的方式學習了數字和數數,形成了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態度和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了認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二)注重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因材施教的核心思想是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成長。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幼兒,教師應通過觀察,了解每名幼兒的學習風格、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等信息,為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提供依據。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因材施教。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小游戲等方式,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積極與幼兒交流和互動,了解每名幼兒的潛在能力和發展需求,為其設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例如,在繪畫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創作風格和興趣,引導他們嘗試不同的繪畫材料和技法,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等方式,了解家庭環境對幼兒個性發展的影響,與家長共同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和目標。教師還可以向家長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建議,幫助家長更好地支持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因材施教可以促使幼兒在教育中獲得更全面、更有個性的成長,讓幼兒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因材施教能夠提高幼兒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創造力。例如,在一次繪畫活動中,一名教師運用了因材施教的策略,他給幼兒提供了不同的繪畫材料和工具,包括彩色鉛筆、水彩顏料、粘貼紙等。在活動開始后,該教師觀察到小明對彩色鉛筆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且他在之前的繪畫作品中展現出一定的藝術天賦。于是,該教師決定對小明進行個性化指導,他先詢問小明最喜歡的繪畫主題和風格,在得知小明喜歡畫動物后,便以此為切入點,幫助小明發展繪畫能力和創造力。接著,該教師給小明演示了一些簡單的技巧,如如何運用不同顏色和線條描繪動物的形態和紋理。
通過運用因材施教的策略,該教師充分激發了小明在繪畫方面的興趣和潛能,提高了小明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使他在繪畫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
(三)集體授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新課改背景下,幼兒教育教學的實踐策略在不斷發展和優化,其中一種實踐策略是采用集體授課方式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理論角度來看,集體授課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旨在通過開展共同的、統一的教學活動增強幼兒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并培養幼兒良好的個人習慣和品德。集體授課提供了一個集體活動的環境,能夠讓幼兒在與同伴互動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他人、遵守規則、分享資源等。這些行為不僅有助于幼兒的社交發展,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道德素質和自我約束能力。從實踐層面來看,實施集體授課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如教師需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需要在集體授課過程中不斷引導幼兒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
例如,某幼兒園的一名教師在日常活動中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來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團隊協作能力。每天早晨,該教師都會引導幼兒以集體活動的形式進行日常清潔。在開始日常清潔前,該教師會先向幼兒介紹清潔的重要性,幫助他們理解保持環境整潔的原因。然后,該教師會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給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如擦拭桌子、掃地、整理玩具。在分配任務之前,該教師會和幼兒一起制定清潔規則,如保持安靜、互相幫助、共享清潔工具。在清潔活動開始后,該教師會觀察并引導幼兒的行為。她會贊揚那些遵守規則、積極參與的幼兒,并給予鼓勵和正面反饋。同時,對于違反規則或不積極參與的幼兒,該教師會及時進行提醒和引導,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的影響,并給予適當的建議,糾正他們的行為。在清潔任務完成后,該教師會組織小組間的分享和展示。每個小組都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成果,并分享他們在清潔過程中的發現和體會。在這樣的集體授課模式下,幼兒逐漸明白了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同時發展了團隊合作能力,學會了遵守規則、互相幫助和分享資源,這些都是良好的個人習慣和團隊合作能力的體現。
這個例子說明了集體授課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性。該教師通過開展清潔活動引導幼兒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并通過小組合作和分享增強了幼兒之間的團隊協作意識。可見,集體授課方式對幼兒的社交發展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積極影響。
此外,在實施集體授課的過程中,教師還需注意以下三點:一是確保教育目標的明確性,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教育資源和環境,以支持他們的發展;二是關注每名幼兒的個體發展特點,并根據不同幼兒的需求,靈活運用小組活動和合作學習進行差異化教學,幫助幼兒在集體中發揮個人優勢并發展團隊協作能力;三是及時反饋和評估幼兒的表現,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成長和發展。
(四)營造溫馨教學氛圍,注重幼兒情感體驗
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溫馨、舒適的教室,使用柔和的照明燈和播放舒緩的音樂,營造一個令幼兒感到安全和溫暖的氛圍。教師可以采用充滿童趣的擺設裝飾教室環境,還可以展示幼兒的作品,以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培養幼兒的情感感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情感體驗活動,如角色扮演、故事分享和合作游戲,讓幼兒在互動中感受到友善、尊重和關愛。同時,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耐心傾聽并給予回應。
例如,在某次活動中,教師注意到小紅有些緊張,于是她決定開展一次情感體驗活動,幫助小紅放松和適應。該教師先讓全班幼兒圍坐成一個大圓圈,給每名幼兒發了一個小熊玩具,并告訴幼兒這只小熊叫“快樂熊”,是他們的好朋友。接著,該教師提議每名幼兒輪流將“快樂熊”傳遞給旁邊的同伴,并在傳遞時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愿望。在活動中,看到其他幼兒都積極參與,并用歡快的語言表達著自己,小紅逐漸放松下來。于是,當“快樂熊”傳到小紅手里時,她也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對結交新朋友的期待。這個活動不僅讓小紅感到溫馨和歡樂,還幫助她與其他幼兒建立了情感連接。
總之,通過打造溫馨的教室環境、關注幼兒情感體驗,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積極、愉快和有益的學習環境,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和健康地成長。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兒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和意義愈加凸顯,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發展幼兒的適應能力,幫助他們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反思,更新教學理念、方法和評價體系,為幼兒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滿足他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個體發展需要,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育才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