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多地高考增加了對傳統文化、鄉土文化的考查,基于此,學校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實驗,研發了夏邑縣歷史文化、孔祖文化、長壽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紅色文化等課程,創設“鄉風潤心”活動主題,將實踐活動與學校傳統文化課程深度融合實施,構建出體現地方色彩、凸顯實踐特性的課程體系。
一、鄉土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價值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將重點加強課程綜合性,強調關聯性,改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性,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認識本土文化是學生學習藝術、認識藝術的基礎,是他們走向世界的起點。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本土文化,從他們的周圍環境開始,挖掘生活的美,鄉土文化的美。”
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更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鄉土資源只有經過開發才能轉化為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從課程改革角度看,鄉土文化課程資源具有綜合性,是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的重要載體。新修訂的各科課程標準均要求教師結合學科特點,積極開發和利用本土蘊藏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優質課程資源,強化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結合。因此,課題組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經驗和當地資源情況,適時、適量、適度地開發鄉土資源;引導學生參與探索,進行跨學科實踐,從真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新知,形成能力,讓成長基于實踐得以提升。
二、鄉土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傳承價值
夏邑縣是孔子祖籍所在地,文化源遠流長,有珍貴的歷史遺產與豐富的人文資源,它古樸而富饒,安詳而奮進。央視四套《走遍中國》播放了十集系列節目《長壽之鄉——夏邑》,央視七套《美麗中國鄉村行》曾來到夏邑,宣傳夏邑縣特色文化。夏邑縣鄉土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歷史文化
夏邑縣,簡稱“栗”,古稱“栗邑”,素有“中國孔祖之地”之稱,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是聞名遐邇的“長壽之鄉”,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便有人類生息繁衍,古黃河從這里流過,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清涼山出土的文物,成湯禱雨臺的陶片,記載著它古老的文明。夏代屬于古虞地,秦朝設置栗縣,漢朝改為下邑,金朝改下邑為夏邑,延續至今。
(二)孔祖文化
夏邑縣是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的祖籍,積淀了2000多年的孔子祖籍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春秋時期,孔子遠祖的封地在宋國,公元前680年,宋國宮廷發生內亂,孔子曾祖父防叔為避亂而奔魯。孔子自十九歲起多次來祖籍演習周禮,講學布教,祭祀先祖,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后人為紀念這些文化盛事,早在唐初就在夏邑縣古城之北七里王公樓村修建了孔子還鄉祠。1994年,夏邑縣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對孔子還鄉祠進行了修復,還邀請孔學專家、孔氏后人等研討孔祖文化。2008年6月,孔子還鄉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弘揚孔祖文化,夏邑有不少單位、道路等在命名時都冠以“孔祖”二字,如孔祖中學、孔祖大酒店、孔祖大道等。
(三)長壽文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河南省百歲老人過萬,商丘百歲以上老人達1391人,其中夏邑縣百歲老人突破200人。2008年10月,夏邑縣被中國老年學學會評為“中國長壽之鄉”,成為全國第六個獲得長壽之鄉榮譽稱號的城市。當時全國包括夏邑在內僅有9個“長壽之鄉”,夏邑縣是河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城,填補了我國平原地帶沒有長壽之鄉的空白。源遠流長的長壽文化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滋養著夏邑縣的人民。夏邑縣屬半濕潤季風性氣候,是十分適宜人類居住的氣候條件,居住區環境達國家一類標準,還榮獲“河南省適宜人居環境獎”。除此之外,夏邑人長壽還與夏邑人胸懷寬仁的厚德之風、自然恬淡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長壽文化深深烙印在每個夏邑人心中。為打造長壽文化地標及金字招牌,夏邑縣以長壽閣為中心,由長壽閣、康樂亭、幸福橋、長壽苑、長壽廊、長壽廣場等組成了長壽文化景區,每天都是游人如織,成為夏邑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四)民俗文化
夏邑縣是著名的禮儀之鄉,民風淳樸,民情禮俗獨具特色,如正月初七送火神、二月二吃大饃、清明節吃雞蛋等習俗,表達著人們美好的愿望。被濡養的夏邑人勇敢堅韌、熱情善良、勤儉持家、胸懷豁達。
(五)美食文化
夏邑縣美食文化歷史悠久,菜品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有的已經成功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菜廣為流傳,像糖醋鯉魚、宮保雞丁、孜然羊肉、干煸大腸等。夏邑人在吃上十分講究,因此也有很多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如任家水煎包、夏邑[非]湯、會亭豆粥、會亭馓子、清真大水餃、業廟綠豆丸子、城湖鯽魚蒲菜等。
(六)紅色文化
夏邑縣是一座革命歷史文化豐厚的城市,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在這塊土地上有成千上萬的先烈為夏邑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有馬頭白廟七十二烈士、北鎮鄺莊十一烈士等。夏邑縣是新四軍著名的彭雪楓將軍的殉難地。為紀念彭雪楓將軍對黨和革命的貢獻,表達對他不幸殉難的緬懷,夏邑縣城東八里莊建有“彭雪楓將軍紀念館”,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史教育基地,30多年來接待了100多萬人次。
根據調查,在互聯網上有850多條有關“夏邑文化”的網頁,夏邑也曾舉辦了“長壽文化節”“儒商文化節”等,還出版了《孔祖風》《孔祖煙火》等一些圖書、雜志對夏邑文化進行專題介紹,但是作為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大部分中學生,對自己家鄉的了解少之又少,僅僅知道有孔子還鄉祠、天龍湖公園、彭雪楓將軍紀念館,但對孔祖文化、天龍湖的神話傳說、彭雪楓其人其事等知之甚少,對商湯文化等也不夠了解,更是缺乏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鄉土文化受到極大的沖擊,面臨流散。
基于以上認識和了解,學校迫切需要重拾鄉土文化,取其精華,進行創新,融入教育教學,培養學生“在夏邑、知夏邑、愛夏邑、建夏邑”的責任心,增強文化自信,推進鄉土文化的融合、傳承與發展,讓鄉土文化煥發持久的生命力。
三、鄉土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發展價值
(一)基于豐富學校文化的需要
鄉土文化可以滋養學校文化。學校因孔子而得名,厚植孔祖文化底蘊,“自主博學,儒雅書香”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理念的高度概括,學風是“學而不厭”,教風是“誨人不倦”。校園景觀的設計處處體現孔祖文化,“學思樓”前矗立一座孔子行教像,雙手拱禮而立,謙和沉靜,莊嚴慈祥,溫暖親切。孔子所在的廣場被命名為“仁愛”廣場,花園內鐫刻有“仁”字文化石和“省身”文化石。在“仁藝樓”張貼《論語》名句,在“德信樓”打造“六藝文化墻”和孔子故事長廊,通過創建儒雅的校園環境,將儒雅之風融入日常生活。書香園是結合學校育人理念而精心設計的文化小廣場,中間是一本展開的《論語》雕塑,這與學校“彰顯孔子儒家文化,創建書香校園”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相照應,渲染出書卷文化氣息,啟發學生傳承儒家經典,塑造謙謙少年的君子品格。這種儒雅的校園文化受到了鄉土文化的浸潤,體現出鄉土文化的回歸和發展。
(二)基于豐富課程體系的需要
學校課程離不開鄉土文化的滋養,鄉土文化資源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了親緣性成長條件。抓住鄉土文化的亮點,對所包含的教育價值加以挖掘,篩選優質資源,建立基于鄉土文化的課程資源庫,構建“綠色資源包”,優化課程結構。
(三)基于拓展綜合實踐活動內涵的需要
本研究既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要求,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二者的深度融合,使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把鄉土文化的歷史意義、價值和育人功能挖掘出來,并和學生的思想認知發生關聯,從介紹夏邑縣的風景美、人文美、資源美,到引導學生挖掘夏邑實質的美,再到設計夏邑縣未來的美,這樣的教學把校內課程和校外課程整合起來,將學校、家庭和社會融合起來進行,真正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成性。教師在活動中使學生對鄉土資源進行研究、開發和利用,逐步理解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消除文化間的偏見,努力建設鄉土良性、和諧的文化生態,從而不斷使教學充滿活力。
(四)基于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教師是課程開發與實施的主導力量,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可以獲得第一手原生態的材料。教師要聚焦核心素養,深耕課堂,進行方案設計,規劃實施,參與活動過程的組織、指導與評價。教師應激發自身的內在動力,提高開發和建設課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樹立起“處處有資源”的觀念,明晰思維,創造性運用鄉土文化資源進行教學,探索實踐育人新樣態,形成專業自信。
(五)基于學生發展的需要
1.促使學生深入了解儒家思想
春秋后期,孔子攜弟子周游列國,多次回夏邑縣祭祖,并在此傳播儒家思想。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從夏邑縣人的身上看到儒家思想對于當地人的影響。學生到孔子還鄉祠、博物館、長壽塔研學,了解夏邑縣的孔祖文化,也一定會對儒家思想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2.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
彭雪楓將軍紀念館內陳列著對將軍戰斗經歷的介紹和相關畫幅,還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賀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追憶彭雪楓將軍為黨和人民的戎馬一生,那激蕩胸懷的革命戰斗故事深深地影響著學生,使其從中感受革命偉力,深刻領悟雪楓精神的內涵,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積淀升華為自己的精神財富,為紅色基因的傳承提供了新思路。
3.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夏邑地域文化是本鄉本土、土生土長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師應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夏邑長壽文化、夏邑隋唐運河遺址文化、美食文化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夏邑文化底蘊之深、鄉情之濃、鄉儀之美;再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把地域文化資源轉化成一種素養,轉化成一種品質,轉化成一種家國情懷,增強學生建設家鄉、服務家鄉的意識,認同家鄉,留住祖根,記住鄉愁,從而達到文化育人的目標,為厚植家國情懷提供了新招式。
4.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文化的核心是人,最終指向化人的效果。鄉土文化是學生身心成長的沃土,綜合實踐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學生了解夏邑縣的“前世今生”、名人軼事和風土人情,發現家鄉的巨大變化,自覺建立自己和家鄉的精神聯系,關注家鄉的發展,激發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鄉土文化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學校組織開展“尋訪家鄉文化”系列活動,創新點是對鄉土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可行性策略和內容體系進行研究,挖掘教材與鄉土資源的融合點和校本課程開發的統整模式,探究出鄉土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及實施路徑,指導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讓學習真正發生,素養落地,促進教師課程實施水平和學生綜合技能的提升,為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提高辦學品位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第二初級中學)
編輯:陳鮮艷
注: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鄉土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策略的研究”(立項編號:JCJYC231814 06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淑艷(1970—),女,漢族,河南夏邑人,本科,商丘市名師,中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