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體
(魯東大學體育學院,山東煙臺 264025)
美國的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在1891 年發明了籃球運動項目。在運動開展的初期,籃球的運用技術是非常簡單的,投籃技術也只是通過雙手將球自下而上拋入球筐。籃球運動經歷一百年的發展演變之后,各項技術開始逐漸形成,技術動作也是由簡單的動作變成了復雜的動作,籃球運動也從最初的“運動游戲”變成了如今擁有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5 億人所追捧的體育項目。籃球運動中的跳投技術并非是在籃球運動誕生的初期就存在的,是經歷幾十年的發展而發明出來的。籃球這項運動在國內外都是一項深受大眾喜愛、炙手可熱的運動項目,參與的人數眾多,我國參與籃球運動的群體更為廣泛,從幼兒至老年都有參與的群體。
如今,跳投技術已經發展成熟,是籃球比賽中重要的得分手段,每當提起跳投,我們的頭腦中總會想起“中投之神”——邁克爾·喬丹。跳投技術并不是每個人想做就可以做出來的,這項技術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作為支撐。
籃球是一項同場對抗性的集體項目,基礎籃球技術動作的好壞會影響該運動日后的發展。籃球動作的基礎訓練和教學,在實踐中的一般模式是教師或者教練員采用示范教學和分解動作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動作,但不利于學生了解動作的肢體構成,甚至在學生學習動作的初期會因為動作不正確而造成損傷。原地跳投動作是籃球基礎技術動作之一,現今被籃球運動員廣泛運用到比賽中,如今對于原地跳投動作的研究,教學方法方面的研究偏多,對于原地跳投的解剖學的研究很少,從解剖學的角度對體育動作進行分析與研究,可以幫助教練員和運動員更好地了解身體的機構和功能,從而提高訓練的效率,減少運動員的運動損傷。
籃球原地跳投動作是指籃球運動員在原地跳躍的同時出手投籃。如今籃球運動高速發展,籃球運動員的身高越來越高,身材越來越強壯,身體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原地的單手肩上投籃不能滿足運動員在比賽上得分的需要,原地跳投動作應運而生,也深受籃球運動員的喜愛。
原地跳投動作可以分為持球準備、起跳、發力、將球出手等多個環節,學生只有在平時的訓練和學習中掌握跳投動作的方法,才能確保投籃命中率[1]。持球動作如果不正確,會影響到跳投整體動作的協調性,使得籃球出手之后的角度發生偏差,從而影響命中率。因此,學習跳投動作首先應學習持球動作。正確的持球動作為持球手的手腕后仰,位置與小臂垂直,手掌拖住籃球,五指放松自然張開,手掌空出,手指的指根觸球;另一只手輔助持球手,五指張開,大拇指成八字形,保證籃球的穩定。其次,發力是很重要的,要想高質量完成跳投動作,需要上下肢協調均衡發力,保證上下肢的銜接。學生在做原地跳投動作準備時應先屈膝,把自己的重心降低,保證下肢更好地起跳,同時腰腹部收緊,準備好下肢力量的傳送;持球的兩只手臂,應向上方舉球,以此來增加球出手時的力量和高度,從而獲得滯空時間[2]。最后,要保證球出手時的穩定性。球出手的過程是跳投動作的重要部分,在此過程中要發揮全身的集中力量,依靠手指、手腕的撥球、翻球,將球平穩地投出。
本文選取了六名籃球二級運動員作為實驗對象,在室內籃球場讓他們以原地跳投動作和標準原地投籃動作的方式在罰球線分別連續投十個球,每次投籃時,運動員佩戴運動手環測量投籃動作的能量消耗,通過手機分別對他們的原地跳投動作和標準投籃動作進行錄像,并將錄像傳到運動視頻的分析軟件Kinovea0.9.5,對錄像進行分析與處理,得出表1 結果。

表1 原地跳投動作與標準原地投籃動作對比
分析數據可知,原地跳投動作的出手速度比標準原地投籃動作的出手速度慢,這是因為原地跳投動作跳起之后有滯空的時間,有了滯空時間,運動員的選擇性就更多一些,比如運動員的彈跳能力較好,滯空時間也會增長,這有利于運動員躲避防守者的封蓋,從而保證運動員最佳的投籃時機,滯空時間延長后,運動員有了一定的時間去看籃筐,這樣投籃的穩定性會提高,投籃的命中率也自然會增加,還可以根據場上的情況,選擇給隊友傳球,以此來創造隊友得分的機會;原地跳投動作的命中率比標準原地投籃動作的命中率高,這與籃球運動員的訓練有關,由于原地跳投動作具有出手速度快、出手高度高等特點,而且原地跳投動作的觀賞性相比標準投籃動作更高,所以在平常的投籃訓練中,教練員會讓運動員以原地跳投的動作進行投籃,久而久之,運動員原地跳投的命中率就會有所提高。
原地跳投動作相比標準原地跳投動作也是有一定劣勢的。(1)投籃的難度較大。原地跳投動作并不適合所有運動員,比如體重較大的運動員,很難完成滯空時間較長的跳投動作,想在訓練場和比賽中完成動作,需要較好的身體素質,尤其需要較強的腿部力量、肩部力量和核心力量,還需要控制籃球的能力。(2)容易受傷。籃球項目屬于同場對抗性項目,為了比賽的勝利,雙方一定會使盡全力,運動員在比賽中選擇原地跳投動作進行投籃,在落地時有可能會踩到隊友或者對手的腳,從而造成崴腳的情況。(3)能量消耗較多。一個完整的原地跳投動作包括持球準備部分、起跳蹬地部分和騰空出手部分,這需要較強的爆發力,從而快速、高效地完成動作,在比賽中,運動員長時間、高頻率地使用原地跳投動作進行投籃會使三個功能系統都進行供能。
在完成籃球原地跳投動作的過程中,身體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髖關節和膝關節等關節共同參與配合完成技術動作。完成整個投籃動作的力量,主要來源于下肢,從踝關節開始,力量依次經過膝關節和髖關節傳導至軀干,最后通過上肢將最終的力量傳至手腕和手指將籃球撥出[3]。
手腕屈曲的程度影響著投籃的命中率,我們平時所說的壓腕動作是在前臂的前面和內側面的肌拉力線跨越橈關節的冠狀軸前面的前臂前肌群做近固定收縮[4]。若手外展的角度過大,就會引起前臂的后肌群過于緊張,這樣會降低對球的控制,從而出現投籃時用力過大、不協調等情況的出現。
前臂和上臂的夾角接近九十度是最合適的,這樣便于肘關節抬起時的發力。研究表明,人體的肘關節稍微外偏正中線比肘關節正直時用力速度快。若投籃時肘關節外展過大,籃球出手后的飛行方向不是前上方,此時的發力方向是向右,會使球向右飛行,也會造成手腕錯誤動作的出現。
肩關節的關節結構對于投籃動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肩胛骨是貼附于胸廓的后側方位置,骨的存在本身就有一定的角度,這就造成了肩關節的矢狀面與關節盂之間形成一個夾角,所以,上臂在放松狀態下,自然下垂時,上臂是呈旋內的狀態,約四十五度左右。肩關節的韌帶有喙肱韌帶和盂肱韌帶,可以起到加固關節和限制上臂旋外的作用。投籃時,上臂外旋喙肱韌帶和盂肱韌帶的起止點遠離,使得肩關節處于緊張的狀態,但關節囊和韌帶比較松弛,在這樣的情況下,肩關節可以正常伸展,舉球時的上臂可以達到一百六十度以上,從而滿足正常的投籃需要[5]。
髖關節在投籃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將下肢力量傳至軀干和上肢,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可以保持投籃時身體的直立。在投籃的蹬地發力階段,髖關節保證了身體左右方向的穩定,從而使投籃者能夠更好地完成動作。
膝關節的屈膝角度大小對投籃時的角度和速度有著重要的影響。投籃時,膝關節的角度會發生變化,是先增加后減小的[6],在準備動作初期,膝關節的角度最小,運動者在下蹲時準備用腳發力蹬地時,膝關節的角度開始逐漸增大,在投籃出手時,膝關節的角度達到最大,落地緩沖結束后,膝關節的角度與投籃前的角度是一樣的。
由于受到手掌解剖學特征的影響,在投籃時,手腕是稍內旋屈曲的,這與手掌在投籃時的作用有關。在投籃時,手掌需要自然張開,保證手掌與籃球之間有足夠的接觸面積,從而更好地控制球。手指對于投籃的作用不可小覷,籃球通過食指和中指的撥球而出手,手腕稍內旋屈曲用力,可以彌補拇指對于出手的平衡,使得籃球以平穩的軌跡飛行和籃球正常出手后向后旋轉。
投籃的關鍵是將球順利投進籃筐,所以騰空出手階段是投籃動作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對于上肢的關節要求也很高。騰空出手階段的原動肌是斜方肌、三角肌、胸大肌、肱三頭肌等,工作的性質是相向運動,主要的關節是腕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7]。腕關節主要負責出手將球撥出,又加上力量是從下肢傳導而來,所以腕關節的角速度是三個關節中最小的;肘關節在整個投籃階段是由屈變伸的,也是因為肘關節的伸展會影響到肩關節,又因為肩關節是整個手臂的發力支點,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所以肘關節的角速度在騰空出手階段是最大的,其次是肩關節。
起跳是在下蹲結束之后開始的,以腳踝、髖和膝蓋的伸展為動力,遠端為固定,上下肢協調發力而完成的動作。在起跳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的肌肉是股直肌、股二頭肌、腹直肌和束脊肌[8]。起跳動作離不開膝蓋和髖的伸展,髖伸展的主要肌肉是股二頭肌,投籃者起跳速度慢與股二頭肌力量弱有一定的關系;在起跳之前,身體的軀干有一個屈的動作,這個動作是為了更好的傳導來自下肢的力量,此時腹直肌發揮功能,但起跳結束后落地時,人體的軀干為了緩沖會有一個向后伸的動作,此時束脊肌發揮作用。騰空是以跳起時的蹬地和擺臂為動力,向上伸展的一個動作。這個動作的完成,腰部的腹直肌和束脊肌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連接著上下肢的力量配合,調節著人體在騰空時的發力,控制人體在空中的平衡。騰空出手時依靠肱三頭肌的力量將籃球推出,但肱三頭肌的力量需要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與上臂相連接的軀干,軀干保持穩定,上肢的力量才能保持傳送,若投籃者腹直肌收縮力量不夠,就會造成人體在騰空階段出現不穩定的情況,從而影響投籃的命中率。
在起跳下蹲階段,投籃者下肢的原動肌是臀大肌、股四頭肌、股三頭肌等,工作的性質是離心收縮,若投籃者的下肢關節屈伸過大,會對下肢肌群造成過大的壓力,下肢關節的伸展時間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投籃的整體動作;屈伸過小則不能拉長肌群,無法完成力量的傳導,也會對投籃動作產生影響。
投籃動作的力量是由蹬地起跳階段提供,力量向上傳導順暢不僅可以使投籃者躲避防守隊員的封蓋,而且可以更好地完成投籃動作。蹬地起跳階段主要靠下肢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的角速度在蹬地起跳階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9],關節的角速度越大說明蹬伸越充分,在做投籃動作時的爆發力也會越大。踝關節是下肢三個關節中最重要的一個關節,蹬地起跳階段的力量是從踝關節開始傳導,它是力量傳導的“源泉”,若沒有踝關節的蹬伸,力量則無法正常傳導,所以踝關節的角速度比膝關節和髖關節的角速度更重要,對投籃動作的影響也更大,但也不能忽視膝關節和髖關節的角速度,三個關節是缺一不可的。
籃球運動的技術動作與訓練結合時,應考慮動作的解剖學特征、發力特征、肌肉運用情況等等。原地跳投動作運用的上肢肌肉有肱三頭肌、背闊肌、胸大肌、斜方肌、三角肌等,核心部位的肌肉以腹肌為主,下肢的肌肉有臀大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等。
在上肢的訓練中可以采用臥推進行訓練,這個動作可以強化籃球運動員的胸大肌和上肢肌群的力量,主要可以鍛煉到手臂肌群、肩部肌群和胸部肌群;肱三頭肌對于籃球最后的出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肱三頭肌可以采用啞鈴進行力量訓練,訓練的動作有俯身的單邊啞鈴臂屈伸、頸后啞鈴臂屈伸、仰臥啞鈴臂屈伸等;在起跳舉球階段時,運動員的背闊肌、斜方肌和三角肌發力,可以采用劃船的動作訓練背闊肌的力量,采用啞鈴側平舉訓練斜方肌的力量,而對于三角肌的力量訓練可以采用舉啞鈴或者坐姿推舉負重杠桿進行。
核心部位是原地跳投動作的上下肢力量傳導的關鍵部位,徒手基礎的核心力量訓練動作有俄羅斯轉體(鍛煉腹斜肌)、平板支撐(鍛煉核心的整體)、仰臥屈膝提髖(鍛煉下腹部肌肉)、仰臥觸摸腳踝(鍛煉腹內外斜肌)、坐姿剪刀式踢腿(腹直肌)、仰臥觸膝關節(鍛煉腹直肌上部);持球(球為籃球)的核心力量練習動作有坐姿卷腹繞球、雙手撐球支撐、支撐左右滾球、坐姿抱球轉體、舉球卷腹碰膝[10]。
原地跳投動作的力量根基是在下肢,下肢肌肉是整個動作力量的“始發者”,所以下肢肌肉力量非常關鍵,這不僅決定了運動員的投籃高度、起跳速度,而且對于整個動作的流暢度有著重要作用。下肢徒手訓練動作有深蹲跳(提升髖、膝關節的快速伸展)、跪跳(提升髖部的爆發力和連續起跳的能力)、弓箭步跳躍(提高下肢的爆發力和穩定性)、單腿橫向跨越跳(提升單腿的爆發力);下肢器械練習動作有深蹲、負重弓箭步蹲、負重提踵、連續側蹲、啞鈴半蹲跳、壺鈴擺動。
穩定的投籃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日積月累的努力換來的,成功的背后離不開汗水的澆灌。正確、合理、規范的投籃是提升投籃命中率的基礎,對于我國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和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動作的規范化非常重要,這是動作自動化的基礎。要想使籃球原地跳投動作變得規范化、自動化,就需要教師和教練員們在常規的訓練和教學中,對原地跳投動作進行理論分析,尤其是增加運動解剖學的知識,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技術動作,從而明白原地跳投動作中身體各個部位的運動原理和發力情況,減少錯誤動作的出現;另一方面運動解剖學的專業術語晦澀難懂,學生無法理解其意思,所以將運動解剖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