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菁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北武漢 430000)
課程思政這一育人理念并非簡單增設課程或者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而是充分挖掘和合理改造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持續引領課堂教學與全面育人的工作[1]。將思想政治課程知識與專業學科的知識內容有機結合,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發揮學科育德、學科育人的功能。
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涉及人文社科的時事熱點,其背后承載著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屬于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文學類課程,大學英語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人文性。英語學科建設與發展扎根于我國國情,有利于挖掘英語教學內容中的中國元素,促使英語教學呈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 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3]。
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能充分發揮育人的功能,探索其路徑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于各高校的課程思政還處于探索階段,缺乏系統理論指導和成熟的實踐經驗,理解課程思政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導致很多高校的專業課和思政教育出現兩張皮的現象[4]。大部分高校雖然一直在嘗試改革創新,但是依然存在課程思政流于形式、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單一、融入課程思政缺乏整體設計、教師思政素養欠缺等方面的問題[5],這些都與課程思政的初衷相背離,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課程思政”重在建設,而教師是關鍵,只有充分發動和組織教師積極參與,才能促進“課程思政”全面建設和發展[6]。招聘大學英語教師更加傾向于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英語專業人才,他們在發音、海外文化知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對于國內的認識卻不夠全面,對于當下我國的政策方針知之甚少。這樣的教師在大思政的格局下,不能很好地承擔起傳遞中國聲音的重擔。再加上高校英語課程多、教研任務重,部分英語教師不能抽出大量的時間接受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中專業的思想政治教師以及有豐富思政教學經驗的教師大多數都是思政、教育學等畢業于中文類專業的教師,其英語方面又不盡如人意。因此,具備“英語+思政”專業知識的教師幾乎是鳳毛麟角,可以圓滿完成并創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任務的師資隊伍顯得有些不足。
一方面,近些年教材改革,適當加入了一些中國元素,輸出人文知識,但是教材更新遠遠沒有中國社會發展迅速,難以展現人文社科和時事熱點,因此大部分教材內容背后承載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有些落后,導致教師講解某些教材內容時時間上存在脫節。這種教材并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不能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英語課本都是使用北京、上海、廣州出版社的教材,有些內容與當地社會有些脫節,導致學生在理解方面存在問題,更不用說英語教學本土化和民族化了。很多地區在文化領域方面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國人,但是當地卻沒有將這些發揚傳統文化的內容編入教材中,學生學完英語之后不能很好地講述當地的文化特色。
課程思政推行時間不長,各大院校的量化評分標準都存在一些待改進的地方。從評價的方式來看,很多院校評價課程思政的機制僅僅只重視標志性成果,而忽視了過程性評價,導致很多難度系數較大的課程思政項目推進緩慢,甚至中途放棄;從評價的內容來看,推進課程思政是一個團體化工作,需要很多教師全身心投入,但是評價機制中涉及教師個人榮譽的比重較輕,直接削減了很多教師對于這項工作的熱情。同時,國內對大學教師的評價本身存在很多問題,如評價標準比較單一、評價內容過于簡單、評價動力單向化、評價目標過于功利等[7]。課程思政一直以來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但是它的評價機制卻很少能做到獎罰分明,成績的作用沒有體現到其他評優、評先的重要環節,對于教師來說吸引力不夠。
要將大學英語專業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充分挖掘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就需要從選優配強教師隊伍、合理開發教學資源和完善評價激勵機制等方面探索實現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采用“用心選”+“細心培”的師資隊伍培養方式,提前預備和謀劃培養教師隊伍,要極大限度地發揮英語教學的育人功能。更改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招聘設置,挑選和培養人才時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專業人才,在招聘專業教師的過程中提高引入標準,對具有英語背景同時又從事過思政工作的復合型人才進行適當傾斜,鼓勵有課程思政創新思維的人才加入,必要時可以破格錄取。充分利用“三微一端”“集中學+自學”“專題學+業余學”的多種形式加強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教師善于從政治的角度看問題,始終保持家國情懷,將集體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在教學過程中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看待問題,不斷創新課堂教學,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力爭帶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挖掘“英語+思政”專業教師,從英語教師中選拔思想政治功底過硬的人才,從思政教師中發現英語水平高的人才,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育思政育人的理念,不斷壯大課程思政的師資隊伍。加強隊伍的專題培訓,將課程思政納入新進教師的崗前、在崗、師德師風、教學專題能力的培訓范圍,讓教師不斷加強學習,培養課程思政的意識,將學科內容和思政內容相結合,發揮個體專長,促進知識轉化為實踐,引導教師用堂堂正正、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
明確要求每一名教師都要承擔起育人責任,參與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每一節課都適當加入貼切的道德規范、哲學原理、做人道理等思政元素,要給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拿不準、吃不透的內容,鼓勵專業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結對組團”,共同探討更高效的思政內容引入手段,通過共同探討和學習開闊視野,教師要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講英語但不要局限于英語,要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打開學生的思維,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激勵教師積極申報課程思政教學課題研究,加大宣傳團隊中涌現的突出的思政案例和典型的力度,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帶動整個隊伍高效發展思政能力。
英語課程改革創新迫在眉睫,英語不僅是一門工具學科,更是一門人文學科,要突出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和社會性,不斷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
要突出英語教學的政治性,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對很多歪曲的聲音持觀望的態度,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主動站出來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直面各種錯誤的觀點和思潮。英語教學不再是簡單翻譯,而是用更充分的事實依據和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要注重英語課程的實踐性,不僅要用科學的理論培養人,更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講好“中國聲音”。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但絕不只有教師的主導,教師要加強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規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要堅持啟發性教學,英語課程通常只設置短短的1~2 個學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教學要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啟發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
教研室在針對學生的學情挑選教材的同時還應該考慮人文因素,例如是否反映中國國情、是否蘊含需要傳遞給學生的思想情懷、是否適合作為思政素材。教師教學時要注意擴充教學內容,不應該只局限于課本的聽、說、讀、寫,還要適當擴充書本背后蘊含的人文知識。例如《實用英語綜合教程(下)》Unit 1 閱讀文段中出現當代大學生存在整容上癮的現象,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美學引導,增強其自然美的自信。多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創新教學模式,將線上VR 參觀、視頻對話等多媒體用于引入思政元素,增強課程的趣味性。
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使用教材、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還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因此,教師要結合當地實際積極開發校本英語課程。充分挖掘當地的教學資源中蘊含的文化基因、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西方語言的同時加強了解中國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他們傳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使命感。
完善評價激勵機制,量化考核教師育人的成績。課程育人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成果展示耗時較長,如何將這樣一個非量化的成果變成教師的考核內容值得深刻思考。將課程思政成績考核作為教師發展的一個重點考核,不搞以“最終成果”論教學效果高低的評價機制,從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實施效果、實施覆蓋面、學生滿意度等幾個方面入手評價授課教師的教學過程,年終進行授課教師思政教學科研的總結性考核,過程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全方位地考核教師課程思政的成績。重視課程思政成績的作用,將課程思政考核成績作為年終考核、評優評先等重要依據,加大對建設優秀的課程思政教師的支持力度,考核思政工作存在問題的教師時要一票否決,獎罰分明,更好地激發教師干事、創業的熱情,讓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課程思政。學校要及時挖掘和總結成效好、反響熱烈的優秀課程思政案例,并開設專題專欄,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各種形式,充分利用“三微一端”新媒體和戶外宣傳陣地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宣傳,集中宣傳報道開展活動的情況和取得的成效。各教研室、教師之間相互借鑒學習和探討,鼓勵“抱團取暖”、合作創新,力求打造樣板思政課程,為學校提升育人效果貢獻力量。加大宣傳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先進典型與優秀標兵、技能能手、“雙帶頭人”等的力度,優化評選表彰制度,將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常規化表彰和及時性表彰、綜合性表彰和專項表彰相結合,要根據有關規定表彰取得重大創新成果的教師團隊,激發教師參與的熱情,營造創先爭優、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濃厚氛圍。
當今社會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領域的歷史性巨變充滿風險與挑戰,但同時也意味著這是一個充滿變革和新機遇的歷史進程。成功舉辦冬奧會、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力量都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改革的強大力量。在這樣的新時代,中國要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必將大有可為,也將大有作為。分析當前英語教育的形勢,針對目前存在的師資隊伍不足、缺乏教材資源和學生思維偏差等問題,大學英語教學需要選優配強教師隊伍、合理開發教學資源和完善評價激勵機制,要讓學生在了解中國國情、具有國際視野、熟練外語水平、厚植愛國情懷、豐富和創新中國文化的過程中自信地用英語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聲音傳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