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正軍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06)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初中生正在形成人格獨立意識,應當在正確認識自身“獨立的人”社會角色的同時積極進行自主發展,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發掘自身無限的發展潛力。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不僅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重要途徑,更對學生終身成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教師要根據初中物理課程特點優化教學策略,滲透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工作。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意思是“給人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前者只能解決他眼下之急,后者卻可以解決他一生的需要”。這句話后被用來形容教育活動中“知識”與“方法”的關系——讓教學真正有利于學生學習,灌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促進其由“學知識”到“會學習”的轉變。這既是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主要背景,也是重要意義。教師要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親歷發現、分析和應用知識的過程,親自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感受知識的生成邏輯,習得一些重要的學習方法[1]。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發展科學意識和探究思維,增強物理學習主觀能動性,對提升思維水平、探究能力、學習品質大大有利,有助于長遠發展。
此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是新課程改革對初中物理教學的要求。為了響應課標要求,教師就必須對學生自學能力展開培養,向其交還物理學習主體地位,激活其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意識,傳授其自主學習方法,塑造其優良自學品質。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找到學生自主學習與物理教學的切入點,比如“樂學”“創新”“好學”“勤思”等。
樂學方面,要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興趣。學生對物理事物和現象的興趣,是其自主學習物理的內在驅動力,只有始終保持積極的物理學習興趣,他們才能不斷克服困難,主動對物理知識展開探索,進而在持續的探索過程中循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歸納具有趣味性的物理知識,深入挖掘教學材料,引導學生發現初中物理的趣味和魅力,幫助學生獲得有趣的物理學習體驗。同時,教師還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注意在趣味中添加個性,讓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趣味學習需要。
豐富的想象力在初中物理學習中至關重要,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物理原理,也可以促進他們對物理實驗的開放探究,使其在發散的思考和實踐活動中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創新學習品質。因此,教師可以立足“創新”切入點,鼓勵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主動融入想象,比如想象物理原理的推理過程,想象可以用來驗證教材理論的實驗,想象實驗可能出現的現象等。學生先在想象中增強學習熱情,后在“驗證猜想”驅動下展開自主探究,自學能力有增無減。
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說明了“堅持”的重要性。無論是探究初中物理知識還是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都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要克服輕言放棄心理。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好學”品質,使其由內而外地熱愛學習,在物理探究中堅持不懈,在自主學習中持之以恒。對此,教師可以建立一些激勵機制,比如定期檢查學生物理探究成果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情況,設置“最佳進步獎”等獎項,對表現優異的學生提出表揚和獎勵。學生在激勵中獲得成就感和自我滿足感,不知不覺地增強了自學動力。
提到學習,就不得不提到思考。古往今來,人們對思考的議論層出不窮,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到“行成于思毀于隨”,從“不求甚解”到“窮原竟委”,無一不在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學生想要真正理解物理知識,習得學習方法,必須在學習過程中加深獨立思考,在發現問題、產生困惑的同時主動地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和解答。所以,教師還要以“勤思”為切入點,鼓勵學生直面問題,以問題為載體對知識內涵、方法原理展開深入探究,深度鍛煉自主學習思維,形成在面對問題時不退縮、不放棄的良好自學習慣。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雖然多數教師能夠找到最佳切入點,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各種現實因素影響,教學活動還存在一些不足,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阻礙了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比如,有些教師雖然梳理、歸納了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但是沒有將其按照學生需求靈活應用起來,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運用,導致學生不能感受到更多學習樂趣,不能更好地提高自主學習積極性[2]。再比如,一些教師雖然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積極展開自主思考,但是沒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引導,導致學生缺少創新與思考機會,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自然會受到影響。那么,如何改善現狀、彌補不足?下文將提出一些具體策略。
狹義上,教學是課堂活動,而廣義上,教學是貫穿課前、課堂、課后的活動。筆者以廣義上的教學為主,要求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課堂活動,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更要重視課前與課后活動,打造“課前引導—課堂落實—課后鞏固”的自主學習體系,為學生“持之以恒”創造有利條件。
本策略以課前活動為主要探究對象。教師可以在初中物理課前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引導。比如,根據新課內容與學生綜合學情,教師可以關聯以往教學內容設計導學案,將其與其他輔助學習資源一同打包,以壓縮包等形式發送給學生,提出自主預習建議,并利用信息技術的實時監控和反饋功能跟蹤監督學生自主預習活動。學生在導學案與其他輔助學習資源的協同提示下預習新課,是自主學習的重要過程,也是發展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另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在物理教材和互聯網中自主搜索其他與新課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源。這種自主搜集資料的過程,同樣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由“樂學”角度切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主要可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趣味教學法[3]。但在此期間,教師一定要注意對趣味教學資源的區分和規劃,避免一股腦地在課堂投放過多的趣味資源,造成“本末倒置”的情況。比如,在課堂導入、新課講授、難點討論、知識總結環節,分次應用趣味資源,并根據趣味資源特點靈活調整趣味教學手段。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實物教具創設趣味情境,讓學生積極觀察情境,自主思考所見現象,討論與之相關的物理知識,以此發展自學能力。以“光的折射”一課為例,教師應用筷子、玻璃杯、水構建趣味情境,先在玻璃杯中倒水至三分之二處,再將筷子傾斜放入玻璃杯。學生視線被杯子中“錯位的筷子”吸引,自主討論相關現象,鍛煉自學能力。在新課講授環節,教師可以設計“憶往昔”趣味活動,引導學生回顧生活,說出生活中與新課相關物理事件或現象相似的場景,讓學生在生活經驗的遷移運用下加深自主學習。在難點討論環節,教師可以應用微課豐富課程內容,盡可能在微課視頻中還原更多物理現象與實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對微課的針對性探究中提高自學能力。最后,在知識總結環節,利用思維導圖“思維可視化”增加總結趣味性,鼓勵學生在“糖果樹”等趣味思維導圖中總結課堂新知,不斷增強學生以所學知識補全圖示的興趣,提高自主梳理和總結課堂知識的有效性,使其自學能力不斷攀升。
學生能夠在趣味教學法引導下持續提高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各環節自主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交還課堂主動權,讓學生進一步加深自主學習。比如,在趣味講授新課的基礎上,教師要點撥學生自主閱讀物理教材,通過圈點、批注等方式提取關鍵信息,將其與趣味導學現象、課前預習結論對應起來,以支持自身對新課基礎知識點的深入自主學習。在應用趣味微課引導學生討論重點和難點時,教師要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揮學習主動性,合作分析趣味微課重點內容,總結視頻的關鍵信息。學生一邊在有趣的課堂氛圍中對物理知識展開獨立的自主探究,一邊利用合作優勢,不斷彌補自主學習的不足,對培養其自學能力有極高的促進意義。
以“勤思”為切入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初中物理學習特點全面引入生活化、趣味化、典型化、差異化等問題,不斷通過問題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深思熟慮”中提高自學能力。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提問權利,鼓勵學生在觀察趣味物理現象、獨立探究或合作分析物理事物時,將出現的困惑提出來。學生用物理語言說明問題,也是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有利于自學能力的發展。比如,在“認識摩擦力”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分別從生活現象、教材理論切入,進行以下提問:騎自行車時,如果停止蹬車,車子會慢慢停下來,這是為什么?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是什么?摩擦力的作用點和方向如何?摩擦力有哪些作用?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問題,也自主閱讀教材,結合理論提示解答問題,實現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有效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生也向教師進行“滑動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有哪些區別?”等提問,在教師點撥和幫助下,對易混淆內容展開進一步的自主學習,實現自學能力的不斷發展。
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是分外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測量平均速度”“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點”“探究液體的壓強”“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等。學生要實現高效的物理學習,必須對實驗展開積極探究。而這也是其以“創新”為切入點,鍛煉自學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師要重視初中物理理論與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探究實驗,并引導學生自主總結、說明實驗現象與結論,發揮實驗“促進自主學習”的作用[4]。以“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實驗為例,在以“鏡子里的像”“水面倒影”引出實驗話題后,教師可以直接對學生提出“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建構實驗裝置,按照正確的步驟完成實驗,注意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的建議,鼓勵學生獨立或合作展開實驗,對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展開自主學習。學生實驗結束后,提出“上交實驗報告”建議,使其自主填寫實驗報告,言簡意賅地總結在實驗中的發現。學生經歷設計實驗、實施實驗、總結實驗的開放性自主學習過程,能夠最大限度地解決實驗操作中的各種問題,提高初中物理實踐能力,自學能力隨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接前文“策略(一)”,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有賴于“課前引導—課堂落實—課后鞏固”完整的自主學習體系,因此教師要將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重視起來,設計合理的課后自主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對物理知識展開自主探究,鍛煉相關學習能力。比如,教師可以關聯物理實驗與生活實踐,設計課后生活化物理實驗活動,讓學生回顧課堂物理實驗探究活動,根據所學理論內容在生活背景下設計新的物理實驗,并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展開自主探究,驗證個別物理理論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規律。再比如,教師可以安排課后物理作業,在教材課后練習題以及中考物理真題等資源中選擇與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需要相適應的典型題目,將其設計為分層作業,在課后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上交作業,對其“做作業”結果進行檢查和批改。學生對作業中的問題展開自主思考,調動已有經驗解決更復雜的物理問題,并在教師批改下糾正自身錯誤,自學能力亦可得到鍛煉和提升。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的自學能力甚為重要。樂學、好學的品質影響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同時是否進行了創新、是否直面物理問題并勤于思考,也是決定學生自學能力發展情況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活用趣味教學法的同時,用好問題和實驗,用好課前、課堂、課后活動,將學習主動權全面交還給學生,以充分發揮初中物理教學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