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云/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冶山街道黨工委
冶山街道位于南京市六合區東北部,是全市欠發達街鎮之一,轄8個行政村(涉農社區),現有農業人口4.2萬人,耕地面積11.88萬畝。近年來,冶山街道堅持做強江淮分水嶺富硒秈米、金陵野菜兩大主導產業,培育有機雨花茶特色產業,基本形成了“一核兩心三區六基地”(其中一核為11000畝農業園區核心區,兩心為綜合服務中心和加工倉儲物流中心,三區為江淮分水嶺北生態秈米生產區、江淮分水嶺南智慧秈米生產區和稻米產業融合發展區,六基地為江淮分水嶺南優質高產秈稻種植基地、江淮分水嶺北高標準生態秈稻種植基地、金五谷稻田綜合種養基地、牧原農牧生態循環生產基地、六冶精品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和金陵野菜高效種植示范基地)的農業產業格局。為更好地服務主導、特色產業,立足實現全產業鏈發展,突出補鏈強鏈延鏈,2021年以來,街道以國有農業企業南京潤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平臺,整合社會各類資源要素,探索建立街鎮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
冶山街道于2021年7月組織全街道19家農業企業、25個農民合作社、200余個家庭農場及種植大戶開展座談,圍繞所需服務內容建言獻策,共收集各項建議80余條。會議明確由街道國有農業企業——南京潤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牽頭,在全街道農業經營主體中吸納成員單位,經過兩輪篩選,最終明確20個成員單位參與。
綜合考量各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明確綜合體服務方向為主導產業江淮分水嶺富硒秈米、金陵野菜生產,特色產業精品雨花茶制作以及少量林果類產業。在綜合功能中心選擇方面,建設1個綜合服務中心和9大功能中心,功能中心主要分為公益型、引導型、市場型3類。公益型:整合冶山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資源,先后投資近50萬元,建成100㎡綜合服務中心、120㎡農產品展銷中心、300㎡農技培訓中心以及50㎡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引導型:農機服務中心:開展秈稻種植“七統一”,投資80多萬元購置無人植保機、多功能拖拉機、秸稈粉碎機、有機肥施肥機、平板小貨車等12臺套機械,整合內部成員機械120臺套集中停放和維修。農資服務中心:實行農資統購、統一配送和統一存放。市場型:稻米加工儲存中心:整合水利幫扶資金1800萬元,建設集稻米烘干、倉儲、加工、包裝等功能為一體的稻米加工存儲中心。蔬菜分揀存儲冷藏中心:投資120萬元建成300㎡蔬菜分揀存儲中心并配備冷庫,延長蔬菜加工鏈條。果蔬冷鏈設備租賃中心:投資60余萬元購置可移動式冷庫3個,冷鏈車2臺等,建成果蔬冷鏈設備租賃中心。茶葉加工儲存服務中心:以國家級示范社六冶茶葉合作社為平臺,邀請省內制茶大師指導雨花茶生產,建成茶葉加工存儲中心。

在廣泛征求經營主體關于綜合體建設意見,明確內部成員和中心設置后,進一步約定綜合體的經營模式為“1個綜合服務中心+20個成員單位+9個功能中心”。成員單位一致同意,在綜合體內部整合自身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各成員單位享受市場服務價格8折優惠,內部成員實行動態調整,共同助力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2022年初綜合體正式運營,綜合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流程分提出需求、分解需求、確認需求、簽訂合同、分配服務、提供服務、驗收反饋、支付款項、資料歸檔等九步,全程辦理5分鐘即可完成,效率高、效果好。截至2022年11月底,已實施水稻統防統治3.1萬畝,租賃可移動式冷庫、冷鏈車28次,完成茶葉鮮葉代加工2000余斤,組織農技培訓7次,完成農產品檢測4800余次。
冶山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一期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遵照專項服務標準化、綜合服務全程化的原則,實現了經營主體“三減四增”目標,即減少農資成本、人工成本、投入品用量等10%以上,顯著增加產量、品質、售價、銷售渠道等。
一是緩解農機使用效率低下問題。為綜合體內部50多臺大型農機安裝北斗智能終端,推廣應用“嘀地農機”APP,實現農機作業線上下單、農機有序調度,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和機手經濟效益。二是緩解葉菜保鮮存儲問題。通過建設蔬菜分揀存儲中心并配備冷庫、配備可移動式冷庫等舉措,緩解了設施用地不足情況下蔬菜保鮮和運輸問題,可移動式冷庫既能滿足不同經營主體錯峰使用,更能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三是提高公益性服務覆蓋面。建成綜合服務中心、農產品展銷中心、農技培訓中心以及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服務覆蓋面接近100%。
一是建立服務體系章程。引導20個經營主體建立由政府為主導的組織架構,制定體系運行服務的宗旨和職能,年初梳理需求內容和服務能力,制定全年服務計劃。二是科學劃分服務職能。將建立的9個功能中心按社會職能進行劃分,對農產品檢測、生態修復等公益性服務內容實行全額政府支持;對品牌建設、展示營銷等服務內容實行主體自愿政府適當補助的方式;對各類直接生產服務類的項目按照市場價格有償使用收費的原則。三是創新服務機制。引導農資企業、農業科技公司、互聯網平臺等各類涉農組織向農業服務業延伸,探索通過“農資+服務”“科技+服務”“互聯網+服務”等方式拓展業務,促進技物結合、技服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