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課題組
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農發行作為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職能履行應有之義。本文試從過去履職怎么樣、現在形勢怎么看、未來需要怎么干三方面,對新時期農發行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穩住經濟大盤進行探討。
高——涉農信貸創新高。全行已投放貸款1280億元、同比多投217億元、增幅20%,貸款余額4406億元、比年初凈增567億元、增幅15%,投放總量、余額、凈增均創歷史新高。
快——金融工具運用快。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國常會下達農發行新增3000億元分解任務。僅用30個工作日投放兩期共67個、154億元基礎設施基金。24小時內完成保交樓專項借款投放。
全——服務領域覆蓋全。在金融需求旺盛和短板領域雙向發力?;A設施、制造業、普惠小微、綠色金融貸款余額分別較年初增長13%、14%、17%、30%。
要抓牢穩農業這個前提。黨的二十大提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著眼于穩定全省農業生產,前、中、后端都需要進一步優化。一是產前有待鞏固。規?;?、科技化、機械化水平要進一步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任重道遠,未來三年要新建700萬畝,“十五五”規劃1500萬畝目標。種業“卡脖子”問題突出,生豬、蛋雞、肉鴨等外種率80%以上。重要農作物生產效率較低,油菜、花生、大豆、棉花耕種收機械化水平不足70%。二是產中亟需應變。配合2022年中央涉糧專項巡視整改,糧改向縱深推進,糧食信貸工作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地方儲備糧實行專企專管并逐步增儲,部分國有糧企失去政策紅利,走向市場,經營面臨考驗。三是產后還要提升。農業生產“最后一公里”還要打通,冷鏈、流通、加工環節待加強,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從吃得飽到吃得好。果蔬產地低溫處理率僅15%,流通腐損率達12%。農業類上市公司較少,知名的“蘇”字號農產品品牌不多,與農業大省、經濟強省的地位還不符。
要抓牢擴投資這個主力。黨的二十大強調“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中長期貸款是農發行履行職能的重要抓手,結合業務范圍,進一步助推基建投資促增長。一是重要領域要發力。水利、交通、長江大保護、區域協調發展、制造業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額大、涉及產業鏈條長、拉動增長效果好,需要特別傾斜。農發行基金投資項目主要投向農業農村“水路橋能”和產業升級等領域,后續資金需求超千億元,需要加大力度支持資金拼盤完整閉合,推動穩經濟大盤政策措施落實落地。二是重大項目要落地。重大項目已成為拉動投資的龍頭,當前,一方面,要做好基礎設施基金的加快使用及配套融資的迅速落實,推動投資穩定和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要利用2023年度各級重大項目清單加緊編制的時機,加強對接營銷,為2023年仍有可能使用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打好基礎,確保重大項目接續滾動落地。三是重點客戶要培育。國企是基建投資的重要實施主體,全省國企正在加快實施集團化運作、市場化經營,需要積極支持他們資產注入、整合升級、轉型發展。同時,民間投資作為重要力量,在整體投資比重達57%,需進一步調動活力,培育動能。
要抓牢振鄉村這個重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銀行,農發行要分析鄉村振興中的薄弱環節、緊要領域,堅持服務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服務城鄉融合發展。一是要加固基礎。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需要持續推進農業產業發展。江蘇農業產業的特色化正在培育,要著力打造優質稻米、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綠色果蔬等千億級特色產業,推進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園區化正在推進,5年內要建設3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產業集聚、要素集聚和政策集聚的產業集群;規?;谛纬桑瞥鲆慌版溨鳌逼髽I,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要突破1000家。二是要改變面貌。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保證,需要統籌推進宜居。2019年,省委提出蘇北農房改善行動后,農發行推出“富民安居貸”,投放超300億元,改善超10萬戶。按照建成生態美、環境美、人文美、管護水平高“三美一高”美麗鄉村目標,服務農房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步伐還要加快。三是要均衡進度。全省12個省級重點幫促縣和6+2片區的貸款增速要繼續高于貸款總增速。要落實省政府確定的29個革命老區相對薄弱鄉鎮促進共同富裕要求。
要抓牢保需求這個關鍵。黨的二十大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是基本民生要保。保農副產品供應方面,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農副產品供應需求要及時響應,區域性穩產保供倉儲基地建設要加強,守護住民生“菜籃子、肉盤子、米袋子”;保交樓方面,前期專項借款支付比例較高,發揮了積極作用,后續額度可能會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方面,圍繞“十四五”期間新增58萬套任務,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問題。其次是受困企業要紓。受疫情和宏觀環境影響,市場主體收入減少、資金周轉不暢,“保主體”的任務仍然艱巨,“降本讓利增信延期”一攬子政策仍有實施必要,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和項目適度“容缺辦貸”還要堅持。
提升認知的高度。一是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充實相關領導小組,將保障部門、監督部門納入組織架構,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時制定2023年度服務實體經濟工作方案,省、市、縣三級行成立工作專班,明確目標任務、落實責任部門。二是強化資源配置。向上爭取信貸資源,主動自加壓力,初定2023年貸款凈增400億元,一季度末前完成60%;對下增加激勵資源,獎勵性工資與公用費用與服務實體經濟成效掛鉤比例較上年增加。三是強化考核推動。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工作在全行經營績效考核中占比,特別是加大普惠小微指標分值,新增涉農制造業考核指標,明確考核導向。
加大攻堅的力度。首先,要擴農業“基本盤”。一是促多產。緊扣“地、技、機”核心要素,提高生產能力。全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地空間全域綜合整治,著重對蘇中、蘇北農業大縣整區域推進,信貸支持面積占比不低于30%。大力支持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種業基地建設以及農業部12家在蘇農作物種子陣型企業,助力全省主要農作物品種自主創新率達85%以上。積極支持農機裝備、智慧農業以及新型經營主體農機服務社會化模式。二是保多收。應對糧改新變化,保增儲、擴倉容、增份額。確保地方儲備糧增儲輪換資金需求,投放增儲貸款不少于50億元。對全省“十四五”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重點項目,在2022年支持13個重點項目、審批貸款22億元基礎上,力爭2023年支持15個、審批50億元以上。優化糧食共同擔保基金運作管理,力爭新年度糧食市場化貸款投放增幅15%以上,支持企業多收糧、收好糧。三是能多用。對照2025年全省流通運行效率和質量全國領先目標,重點支持2家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1家“十四五”國家物流樞紐、6家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建設,冷鏈物流貸款增長20%以上。統籌支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并向園區集聚,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貸款增長10%,力爭支持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覆蓋。其次,壯基建“壓倉石”。一是加快推進。強化與地方政府溝通協調,落實基金項目“四證”要素保障,加快基礎設施基金支付,2022年年內支付率達50%,2023年一季度全部支付;對符合農發行業務范圍的項目,加快落實配套貸款,推動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二是加大儲備。明確項目儲備目標的同時,加強對儲備項目的分析培育,做好新一輪基金啟動的準備工作,爭取更多經濟效益好、社會影響大的項目納入備選項目清單。三是加強對接。省、市、縣三級行要進一步加大與地方政府以及職能部門的溝通匯報力度,宣傳農發行最新的政策要求,推動建立戰略合作,確保2023年一季度實現業務范圍內的各級重大項目走訪全覆蓋。
拉長短板的厚度。一是要讓產業興旺更深厚。圍繞8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23個省級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建設,以品牌化、園區化、規?;悸穳汛蟋F代農業產業體系。重點支持50個特色農業產業強鎮、25個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區、5個跨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梯隊化支持國家、省、市、縣級龍頭企業,重點建設20家省級示范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創響一批“蘇”字號鄉村產業知名品牌。二是要讓生態優美更得天獨厚。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服務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支持生態宜居,創新支持公益性較強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機結合的EOD項目試點;支持住房宜居,加大農房改善貸款投放力度,推動增量擴面;支持就業宜居,按照“農民有收益,項目能平衡”原則,支持一批的精品鄉村文旅項目。三是要讓共同富裕更豐厚。落實富民強村幫促行動,持續加大“6+2”片區和12個縣區、29個革命老區等重點地區信貸投入,信貸投放實現“兩個不低于”:貸款增速不低于當地同業平均水平,不低于全省系統平均水平。
拓展履職的緯度。特殊時期以特色舉措扛起特別擔當,實現支持領域的拓寬和服務職能的延伸。一是從無到有。圍繞強農惠農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重點項目落地;以支持城市保交樓為抓手,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緊盯全省保租房清單,及時啟動,實現重點突破、以點帶面。二是從北到南。全力支持農房改善五年行動方案,加大支持力度,用好支持蘇北農房成功經驗,綜合考慮地區農民意愿、產業特點和現狀分布,制定“一村一策”金融服務方案,實現服務農房改造將向蘇中、蘇南延伸。三是從淺到深。豐富支持種類,國際業務探索應用跨境資金集中歸集業務,積極申請衍生產品試點資格;拓展支持領域,圍繞綠色信貸支持農村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發展;深化服務內涵,摸排在手制造業項目貸款,爭取納入制造業中長期清單。
體現服務的溫度。一是加速。確保普惠小微貸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增速、高于上年增速。利用“線上+線下”兩個渠道,用好農發小微智貸全自動化辦貸優勢,推廣與省聯社聯合開發的“三農小微組合貸”產品,推動涉農小微信貸增量擴面提質。二是減負。主動減費讓利,減輕企業負擔,推出“兩不”承諾:除利息外,后續不加收其他費用,不增加其他資金成本。用好差別定價策略,實行首年利率優惠。用好PSL、再貸款等低成本資金。三是乘勢。深化銀保擔合作,疊加三方對實體經濟的政策紅利,形成服務的倍數效應。四是除弊。革除放手就要放松的錯誤認識,堅持“合規為先、風險為要”,嚴守業務邊界、嚴謹辦貸模式、嚴把風險關口,做到既不失溫、也不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