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惜曼 遼寧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貿易是買賣或交易行為的總稱,通常用來指以貨幣為媒介的一切交換活動或行為。貿易的活動范圍較為廣泛,無論是商業所從事的商品交換活動,還是商品生產者或他人所組織的商品買賣活動都被包含在內。與此同時,貿易的形式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被更新,從最初在古代市場上盛行的奴隸貿易和物質商品貿易,到現代市場上在以往貿易形式的基礎上被創新的技術、資金、信息、勞務、保險甚至旅游等貿易活動(統稱服務貿易)。
除此之外,貿易不單單局限于一個國家內的交易,還包括國與國之間的國際貿易。國際貿易指的是全球各個國家或者地區進行商品交易或者勞務等方面的交換活動。2013 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在為各國貿易創新提供了新思路的同時,也對各國貿易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隨著全球經濟的融合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量也隨著國家與國家之間日益密切的來往而逐漸增加。顯然,通過國際貿易實現雙方互惠共利已然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發展趨勢。
無論是有形的商品貿易,還是無形的服務貿易,其本質都是各取所需,以彌補自身的缺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貿易都值得進行。判斷一場貿易是否值得進行,需要考慮機會成本、比較優勢和貿易價格這三個因素。
在經濟學層面上,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人們在獲取某物的同時一定失去了一些其他的東西。而這類為了獲得某種物品而必須放棄的東西被叫作機會成本。
在商品生產中的比較優勢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生產該商品的“最低機會成本”。
貿易價格是在進行貿易時對所涉及商品機會成本的綜合考量值。只有貿易價格處于交易雙方自身的機會成本之間,才能使雙方均從該場貿易中獲利。
以下述例子為例:A 國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單獨生產5千克棉花和10 千克大麥;B 國在相同時間內能夠單獨生產3 千克棉花和12 千克大麥。
該例子成立的前提在于:①只有A、B 兩個國家生產棉花和大麥這兩種商品;②生產要素僅限于勞動;③為確保貿易的不間斷,僅限于商品流動,而生產要素不能流動;④市場價格由市場自發形成,貿易按國際價值規律開展;⑤為了使對例子的分析更加簡化,忽略運輸成本;⑥假設兩國貿易平衡,使用易貨貿易。
通過簡單計算可知,A 國生產棉花所耗費的機會成本為2 千克大麥(這意味著A 國要想生產1 千克棉花就必須放棄生產2 千克大麥);A 國生產大麥所耗費的機會成本為1/2 千克棉花。同樣,B 國生產棉花所耗費的機會成本為4 千克大麥;B 國生產大麥所耗費的機會成本為1/4千克棉花。由此可知,對于棉花這一商品來說,A 國所耗費的機會成本更少;同理,對于大麥這一商品來說,B 國所消耗的機會成本更少。因此,可以說A 國在生產棉花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B 國在生產大麥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由于勞動力的專門化,個體通常僅從事一個小范疇的工作。為了獲取更多的生活用品,兩個地區會從雙方商品生產的技術問題和原材料獲取的難易程度等能夠體現比較優勢的不同方面和貿易價格的合適度來決定是否進行貿易往來。因此,在貿易價格恰當的情況下,當A、B 兩國進行貿易時,A 國用其生產的棉花和B 國生產的大麥進行交換,以讓A、B 雙方在承擔最小的機會成本的情況下能夠獲取更多的商品,即能夠讓交易雙方都過得更好。換句話說,貿易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產出的總市場價值。它不但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國力與財富,故GDP 也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一般情況下,核算GDP 的方法有三種,分別是收入法、支出法和生產法。其中,支出法能夠更加清楚地體現出一個國家的進出口情況與該國經濟之間的聯系。支出法將國內生產總值分成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分別是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和凈出口(NX)。公式表示為:GDP=C+I+G+NX。其中,凈出口(NX)由出口(EX)和進口(IM)兩部分組成,三者的關系可用公式表示為凈出口(NX)=出口(EX)-進口(IM)。在此,一個國家的出口值和進口值之間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若出口大于進口,則該國會產生貿易順差,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增長;若出口小于進口,則產生貿易逆差,從而抑制國民經濟增長;若出口等于進口,則達到貿易平衡,對國民經濟幾乎沒有影響。由此可知,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商務部商務數據中心1979—2022 年的 GDP 統計表明,近43 年的經濟發展總體趨勢呈現增長狀態,但 2000年前增長速度較為緩慢。自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開始大幅上升。由此可見,WTO 對中國申請加入的批準為中國打開了更加廣闊的貿易市場,對中國今后的對外貿易產生了深遠影響。
2019 年年底,新冠疫情開始在全球各地蔓延。2020年 1 月,考慮到疫情全球擴散的風險,世衛組織將此次疫情定性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疫情的突然暴發,部分國家調整了對華貿易政策,這無疑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造成一定影響。以占中國進出口比重最大的國家美國為例,面對關于貿易貨物的管制措施,中國船舶停靠的必要條件是15 天內船員和乘客的情況報告,同時取消了美國駐各個城市的簽證服務,貿易成本的增加大大減少了中國出口美國的數量。
由于中國的服務貿易規模較小,發展較為落后,故中國對外貿易主要以貨物貿易的形式為主。從2019 年12 月到2020 年2 月,也就是疫情在中國擴散的高峰期,中國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出現下降的情況,其中出口更是驟減,2020 年2 月的出口同比為40.6%,為該時間段的最低值。疫情的暴發直接影響了部分出口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生產活動被迫中斷,同時由于各國針對中國疫情的防控政策,貨物運輸成本增加,中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逐漸下降。隨著中國在此期間消費、投資和對外出口的減少,導致國內GDP 和國民收入的下降,2019—2020 年的GDP 年度增長率降到2.24%,從而間接引起國民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也隨之降低。由此可見,病毒的暴發無疑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之后,隨著國家疫情防控政策的制定和有力實施,中國的疫情發展逐漸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型企業開始計劃復工,出口企業的工廠也陸續開始了對商品的生產和加工,中國的出口量大幅上漲,出口同比也由起初的負值不斷向正值靠攏。
由商務部商務數據中心從2019 年12 月到2022 年11月的貨物進出口量和進出口同比情況統計數據可知,中國從疫情開始得到控制后,進出口量總體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進出口同比也大致處于穩定增長的趨勢。
2022 年11 月,黨中央提出與疫情防控相關的二十條優化措施,并向海內外釋放中國因時因勢、主動優化防控政策的鮮明信號。同年12 月7 日,中國宣布疫情防控陸續全面放開。與此同時,中國的出入境政策也恢復到了疫情前的狀態。預計2023 中國進出口貿易會進一步實現穩定增長,相對2022 年可能會實現報復性反彈。
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全面放開,中國進出口貿易情況開始好轉,但是2020—2022 年,當其他國家開始回歸正常生活時,中國還在繼續優化防控政策,控制出入境人員及貿易活動。因此,無論是全球政治、經濟、貿易市場狀態,還是國外對中國在此期間疫情防控相對封閉的管理政策的看法,都處于波動和不穩定的狀態,這些難以預料到的隨機因素可能為今后中國對外貿易帶來一些問題和挑戰。
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中國已躍居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關系復雜微妙。美國作為中國的出口大國,為減少貿易順差,減弱中國對美出口的價格優勢,采取一些措施對中國出口商品增加關稅。同時,為了保證自身高新技術優勢,美國還減少或限制一些高科技產品出口。這些措施對雙方貿易都帶來不利影響。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受人流、物流以及國內外防控措施的影響,中國的外貿合作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以浙江義烏為例,其作為有著“世界超市”之稱的國際商貿城,是中國對外貿易甚至全球市場的風向標。疫情前,義烏常駐外商約1.5 萬人,每年到義烏采購的外商超過50 萬人次。受阻于全球疫情,義烏常駐外商人數最低谷時減少一半。隨著疫情政策的放寬,各地商家開始將重心重新轉向經濟。為彌補近三年的商業損失,中國各地出口商和制造商陸續沖出國門,爭分奪秒地與外國客戶取得聯系。然而,由于國內疫情的長期隔離,出口訂單也經常因為各國針對中國疫情的防疫政策而出現交付延遲的情況,這一狀況加速了外國客戶尋找替代供應商的行動。再加上隨著國內產業升級,一些低端生產鏈已經被轉移,國外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開始逐漸下降。隨著海外市場份額的縮小,中國出口商與他人之間的競爭也愈加激烈。與此同時,全球化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中國經濟與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已融為一體。任何逆全球化行為都將會使世界商品的結構與市場體系遭受破壞,產業升級困難,技術交流難度加大,技術輸出難度加劇,全球商貿和產業生態環境都將受到重大影響。
服務貿易的商品構造有運輸、旅行、其他商業服務,以及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多類商品。與貨物貿易相反,中國的服務貿易常年存在貿易逆差,2022 年商務部商務數據中心統計結果表明,服務貿易總逆差為2757 億元,其中,服務貿易類別中逆差排在前三位的是旅行、知識產權使用費、保險和養老金服務,其貿易逆差分別為7271 億元、2096 億元、1104 億元;順差排在前三位的是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建筑,其貿易順差分別為3237 億元、3183 億元、1388 億元。在服務貿易類別中,旅行類逆差位居榜首。隨著中國疫情防控的放開,部分國家陸續公布了僅對中國游客入境其國家的新要求,此類行為無疑限制了中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同時干擾了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的合作與商務洽談。此外,國家或地區之間客觀存在的貿易壁壘不利于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發展也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一,國際貿易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兩國之間的政治摩擦容易引發貿易爭端,從而影響國家的進出口。因此,采取恰當措施來中和貿易爭端帶來的影響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國家之間應該相互積極開展談判,開誠布公地表達雙方訴求,將貿易爭端的發生概率盡可能降到最低;其次,面對美方強硬的態度,中國應該努力尋找其他國家作為新的貿易合作伙伴,以此減輕美國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國帶來的經濟損失;最后,國家政府部門應該提高預測貿易爭端過后帶來的潛在風險的能力,強化對全球市場的監控。
第二,中國疫情防控政策的放開為各國商人進出中國提供了便利。盡管長達三年的疫情防控讓中國錯失了部分長期或潛在的國外客戶群體,但這并沒有阻礙中國商品的發展。中國可以通過舉辦或參加各種國際展會來擴展國際企業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的途徑,從而促進國際貿易合作。
第三,與貨物貿易相比,中國的服務貿易在全球的競爭力總體較弱。與其他國家的服務貿易相比,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時間較短,缺乏較為成熟的經驗。為此,大力培養服務貿易相關人才是提高中國服務貿易國家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有效方法。同時,從各個方面提高留學生回國待遇,引進優秀人才,積累國外優秀經驗,形成一套中國自己的服務貿易發展策略。此外,中國可以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方面的優勢,積極將該類技術服務出口到其他國家。中國可以直接借“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優勢對沿線國家開展類似服務貿易,實現互利共贏。除此之外,構建合理的貿易壁壘有助于在保護中國內部服務業發展的同時,通過設定合理關稅來限制進口,從而避免國外進口服務對國內服務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