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 要】近年來,廣場舞逐漸成為我國老百姓的重要健身娛樂形式。受地域文化影響,各地廣場舞又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筆者通過文獻研究與實地調研發現,海南廣場舞呈現出參與者多,以女性和中老年為主體;參與人群及開展時間隨季節變化大;舞蹈種類豐富,但本地民族民間舞蹈罕見;職能部門有意識干預等特點。筆者認為,擁有國際旅游島和自貿島雙重身份的海南省,其職能部門應該從舞蹈編排、師資培養、平臺推廣、科研結合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廣場舞的主動干預,以提升“休閑娛樂文化”的建設質量,從加強“安居”建設的角度促進國際旅游島和自貿島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海南;廣場舞;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J7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2—133—03
廣場舞作為一種簡單易學、趣味性強的健身方式,廣受群眾歡迎,成為老百姓日常健身娛樂的重要形式。海南廣場舞發展因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環境等因素影響,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又呈現出不同于其他省市的發展特點。
一、海南廣場舞的整體情況
(一)參與者眾多,以女性和中老年群體為主
1.參與者眾多
據調查,海口市人民公園、萬綠園、白沙門公園、府城三角公園和各社區廣場及臨街大廈的空曠場地均為廣場舞舞場,數量多大千余個。其數量和規模都遠超過本市的舞蹈培訓機構。在對海口812名市民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以舞蹈的形式進行健身鍛煉的人數占56.4%,而以跑步、球類、武術或其它方式進行健身鍛煉的人數不足一半。三亞市僅海月廣場一個地點的廣場舞隊伍就多達二十一支,參與人數達到近百人。
2.參與者以女性和中老年群體為主,以中老年為主
以三亞市廣場舞為例,海月廣場、河西路三亞河河堤和迎賓路廣場三地的廣場舞參與者均以女性為主,其中,海月廣場的女性參與者達71.7%,三亞河河堤的參與者更是為100%女性。在年齡段結構方面,海月廣場的50歲以上參與者占63%,迎賓路廣場的50歲以上參與者占58%。
(二)參與人群季節性變化性大
參與人群季節性變化性大是海南廣場舞有別于我國其它省份廣場舞的第一個特征,這種變化一方面表現為人口數量的變化,另一方面表現為人群籍貫的變化。
海南島地處熱帶,由于氣候原因,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海南省的旅游旺季及“候鳥人群”過冬的季節,這期間停留海南的人口數量大幅度增長。加之在建設發展國際旅游島的大方針下,海南省開發了一系列旅游產品,其中一項為“體育旅游”,即以觀賞或參與各種體育項目作為游客在海南旅游的主要內容。例如參觀“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中國森林旅游博覽會”;觀看高爾夫球比賽、國際帆船賽;參與廣場舞、溫泉運動、登山、海釣、郵輪養生等。自然氣候和專項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給海南廣場舞帶來了影響,即春夏季,廣場舞的參與者以海南常住人口為主,人數較少,而秋冬季時,廣場舞的參與人數明顯增加,且非常住人口數遠超過海南本地居民。《三亞海月廣場大眾健身情況調研》對108名廣場舞參與者的籍貫進行調查后發現,秋冬季期間海南本地參與者僅占7.4%,內陸各省份的參與者多達92.6%。(各省份參與者比例詳見表1)。
(三)開展時間隨季節變化
海南廣場舞開展時間隨季節變化。春夏季氣溫高,難以進行戶外活動,且這段時間外來游客較少,廣場舞基本在本地常住居民上班前、下班后的時段里開展。
秋冬季時氣候溫潤,適宜戶外活動,加之大批游客和“候鳥人群”的到來,廣場舞的開展時間就大幅度增加了。據筆者觀察,尤其是在自然環境優美的海邊和公園里,這一季節的廣場舞開展時間從早上六點左右一直持續到晚上十點左右,只有三餐時略有暫停。
二、海南廣場舞的發展特點
(一)舞蹈種類豐富,但本地民族民間舞蹈罕見
海南廣場舞種類豐富,且存在季節性變化。春夏季,海南廣場舞主要有國標舞、民族舞、健身舞,還有舞蹈性較弱,但仍帶有韻律感的拍打操和“僵尸舞”。這些健身形式分別有著各自的特點,因此均有不少參與者。
秋冬季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與者帶來本省的廣場舞樣式,海南廣場舞的形式就更加豐富多樣了。以三亞海月廣場為例,秋冬季時主要有舞蹈健身操、老年保健操、維吾爾族舞蹈、東北大秧歌、腰鼓、老年廣場舞、交誼舞、自由舞健身操、佳木斯健身操和拍打操等十余項活動。筆者調研發現,自2018年來,維吾爾族舞蹈在海南省多個縣市的占有率逐年上漲;尤其是2022年12月-2023年2月期間,維吾爾族舞蹈在三亞市成為了參與人數最多的廣場舞樣式。參與群眾甚至自發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教學、“斗舞”表演、麥西來甫等藝術生態環境。由此可見,對于特色濃郁、審美性強且具有一定運動強度的舞蹈樣式,老百姓是十分喜聞樂見的。
但遺憾的是,經過筆者調查發現,海南廣場舞中至今沒有海南本土民族舞蹈的身影。
(二)職能部門有意識干預
雖然在街頭巷尾尚未見海南本土舞蹈成為廣場舞的表演內容,但海南省各級文體局、群眾文化藝術館已經有意識的開始對海南本地廣場舞創作與推廣進行干預了。
第一,對于部分由民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隊伍給予了資金上的扶持。例如三亞海月廣場上部分成立時間較早的廣場舞隊伍就曾得到過三亞市文體局資金贊助。
第二,各級群眾藝術館創作了系列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廣場舞作品。自2014年開始,海南省群眾藝術館以每年五個作品的速度創作了“海南原創廣場舞”系列作品,目前已創作了:《黎族織錦舞》《苗族平安舞》《儋州調聲舞》《文昌盅盤舞》《臨高知網舞》《手拿碧桃禱告上蒼》《我們的苗村多么美》《臨高嚨么哩》《儋州戀歌》《黎家新花開》《海南美美噠》《石榴園》《請你常到海南來》《坐上高鐵去環島》《海南圈圈舞》《郎君多瀟灑》《動力8拍》《魅力海南》《海島熱舞》《久久不見久久見》等。這些廣場舞題材呈現出如下特點:(1)宣傳海南的國際旅游島形象;(2)推廣海南各民族的音樂舞蹈文化;(3)推廣海南本地的瓊劇文化。“海南原創廣場舞” 試圖在促進大眾健身娛樂的同時樹立海南形象,推廣傳承海南文化,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為了有效推廣“海南原創廣場舞”,海南省群眾藝術館專門錄制了相應的教學視頻,并定期對群眾文藝工作者開展“海南原創廣場舞”教學培訓。各縣市在統一學習省群眾藝術館創作的作品同時,也不忘開發具有各市縣文化特色的廣場舞。例如海口市創作了《彩環舞》等;三亞市創作了《請到天涯海角來》《拾螺歌》等;五指山市創作了《翁通蹬》《波浪瓏》等;臨高縣創作了《哩哩美·漁村歡歌》等。
第三,自2016年來,各級文體局定期舉辦“海南原創廣場舞”比賽,參賽群體涵蓋了社會各個層面,包括各級群眾藝術館組織的隊伍,社區群眾自發組織的隊伍和由企事業單位組織的隊伍。
海南地區的廣場舞創作、培訓及比賽的確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目前參加原創廣場舞培訓以及比賽的群體仍然以各級群眾藝術館或社區組織的舞蹈隊、舞蹈培訓班為主,而更多的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隊伍,甚至是大量私人開辦的舞蹈培訓班尚未接觸到發展已久的“海南原創廣場舞”。由此可見,“海南原創廣場舞”的發展道路任重而道遠。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總體而言,大眾舞蹈在海南地區深受老百姓歡迎,呈現出參與群眾多,舞蹈樣式豐富,但是具有海南本土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間舞并不多見的特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本土民族民間舞蹈的專業研究滯后。目前,關于海南本土民族民間舞蹈的學術研究,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應用層面還較為匱乏。在舞蹈專業內,海南省迄今沒有關于本地漢、回、黎、苗族舞蹈的系統教材面世,因此將本地民族民間舞也無法做到有效滲透至大眾舞蹈領域。
第二,職能部門的參與力度不足。海南創作的“海南原創廣場舞”自推出以來,無論是培訓還是比賽,受益人群仍然較少,至今還沒有遍存在于海南各縣市的廣場舞中。又如海南極具代表性的“竹竿舞”,其發展至今仍停留在學者對其歷史淵源與文化價值的探討,對其健身功能進行理論分析和實驗證明的層面,而在大眾舞蹈甚至是海南地區的大、中、小學學校教育中都很難看到關于“竹竿舞”的實踐性推廣。
第三,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沖擊著海南本土舞蹈。海南島作為國際旅游島、自貿島,在向世人展示本土文化的同時也接受著強大的異己文化的碰撞沖擊。在舞蹈方面,面對點擊率極高的網絡流行廣場舞、僵尸舞、拍打操等現代文化和熱情奔放的拉丁舞以及民族特色濃厚的維吾爾族舞蹈、東北大秧歌等外來文化時,自身本就弱小,風格性不夠突出,且鮮為人知的海南本土舞蹈毫無招架之力,直接處于劣勢地位。
第四,現有的海南本土舞蹈呈現形式不能滿足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文化自信與自覺意識的日益進步,老百姓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的辨識力大幅度提升,因此,帶有濃厚地域風格特征和民族文化內涵的維吾爾族舞蹈在海南省廣場舞中占有極高的支持率。反觀海南本土的民族民間舞蹈,目前主要以經過加工改編后的“海南原創廣場舞”形式呈現,這些舞蹈大多只是粗淺的將部分海南民族民間舞蹈的造型動作較為生硬地直接用于健身舞蹈中,而這些民族民間舞的動律、動作連接方式等則被拆解甚至摒棄了。通過這種方法改編而成的廣場舞作品很難看到獨特的海島民族風格與文化,與廣受歡迎的原汁原味的維吾爾族舞蹈有天壤之別,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民族民間舞蹈的審美需求,自然不能激起群眾的表演欲望。因此,筆者認為若要使本地漢、回、黎、苗族舞蹈在大眾舞蹈中長期占有一席之地,深入研究舞蹈本身,改變舞蹈的編排方式,注重舞蹈動作風格的整體性呈現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建議
綜上所述,要做到充分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大眾舞蹈,利用本地特色民族舞蹈資源促進大眾健康,筆者認為職能部門大力參與,從舞蹈編排、師資培養、平臺推廣、科研結合四方面切入是必不可少的。
1.舞蹈編排
深入研究本地傳統民族民間舞,利用舞蹈元素編排強度、難度適宜,有較強風格性的大眾舞蹈是基礎。
隨著大眾舞蹈的持續發展,兼具審美性與強身健體的功能性必將成為大眾舞蹈的基本要求。這一點從海南地區廣場舞中的維吾爾族舞蹈發展可見一斑。而海南地區的民族民間舞雖然整體風格性不及維吾爾族舞蹈濃郁,但經過篩選加工也是可以做到獨具特色,廣受歡迎的。例如黎族的“錢鈴雙刀舞”、苗族的“招龍舞”等,尤其是黎族的“竹竿舞”,本身十分有益于身心健康,如何突破它的形式限制推廣于大眾舞蹈中值得相關工作者研究。
2.師資培養
“海南原創廣場舞”的受眾范圍較小在一定程度上和師資不足有關系。僅僅由海南省群眾藝術館直接培訓市、縣、鄉鎮級群眾藝術館工作人員和部分社區組織的廣場舞隊伍骨干是不夠的。還應發動以上人群對民間自發組織形成的廣場舞隊伍發起者和舞蹈培訓班教師進行培訓,形成金字塔形的普及模式。據筆者觀察發現,民間自發組織形成的廣場舞隊伍數量龐大,組織者對舞蹈普及十分熱忱,通過這一中間群體推廣本地特色民族民間舞以促進大眾健康是一條可行途徑。
3.平臺推廣
讓大眾接受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民間舞,首先需要讓大眾認識這些舞蹈樣式。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借助海南國際馬拉松比賽、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世界小姐全球總決賽和黎苗族“三月三”等平臺充分展示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民間舞。2017年的海南國際馬拉松比賽和世界小姐全球總決賽均選擇了“竹竿舞”作為開幕式演出和世界小姐巡游的節目,各國佳麗還參與了跳竹竿的過程,由此可見,海南本土的民族民間舞蹈具備了作為大眾舞蹈進行推廣的基本條件。
在實際推廣方面,海南省各地群眾藝術館每一年均開設了面向市民的免費舞蹈培訓班,這正是推廣普及本地民族民間舞的有效途徑。此外,現在市場上有眾多私人開設的舞蹈培訓班,相關職能部門可以采取給予有償補助的形式,鼓勵私人培訓班教授本地民族民間舞。
4.科研結合
海南本土的特色民族民間舞并不是全部適用于健康促進。例如黎族的“種山欄”舞,這一舞蹈強調的是黎族婦女身著包裙種山欄的“三道彎”體態,而運動強度相對偏低,對于健康促進來講沒有顯著功效。因此,建議職能部門應該與科研部門合作,對經過加工改編的民族民間舞蹈進行定量監測,確保舞蹈的健康促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