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明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的高度把握,有助于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在新媒體之中的變化予以全面的認識,更好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視域下理念不足、舉措欠缺、權威消解等方面存在的發展困境,有針對性從理念培養、機制應用、平臺表達等方式探討路徑的選擇,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2—169—03
近些年來,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新媒體的情況變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與發展產生了很多困境。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勢下需要作出一些調整,并在作出調整的基礎上,可以實現對新媒體環境的適應和促進自身的發展。因此,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其路徑的研究是極其有必要的。
一、相關理論概述
(一)新媒體
新媒體包括數字化的所有媒體,即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以及數字報刊,這就是說所有以前的媒體現在獲得了新形式的傳播。此種形式是為了迎合人的休閑娛樂而發生的碎片化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是適應了人們的快節奏的生活與分散化的信息需要。另外,這種形式還是為了滿足受眾表達娛樂化、信息自主化、選擇主動化、內容個性化等需要[1]。
其一,新媒體的概念。新媒體的概念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這個概念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寬泛上說,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數字網絡技術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載體中的互聯網、局域網等,利用現代信息工具中的電腦、手機等各種終端,將所要傳遞的信息給予寬泛的各種途徑,對用戶受眾予以輸送和傳播。
其二,新媒體的特點。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極快、傳播之信息量極大、傳播方式之立體化等各種表面特征。因此歸結起來,新媒體的自身的特點可以被歸結為四種。第一,即時性與高效性。這意味著對于過去的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傳播周期獲得了極大的縮短、新聞媒體的審核內容更加豐富[2]。即時性與高效性還表現在,新媒體可以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進一步將信息傳播和輸送的效率借以極大的速度獲得提升。第二,互動性與平等性。新媒體的出現,信息的發布者和接受信息的大眾可以實現兩者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意味著大眾可以實時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傳播者可以隨時接受受眾的監督和回饋,對新聞內容的質量予以提升。第三,海量性與共享性。海量的信息在新媒體之中的各種發布,意味著新媒體的大量的實時的信息在整個網絡之中的流動與運轉,這種對受眾的海量的信息的投放,意味著信息爆炸的同時會對受眾的信息索取欲望獲得極大的滿足感。第四,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大眾化。多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信息的自由流動,同時也實現了信息發布主體的自由流動。在整個平臺中,多媒體的個性化與大眾化就是講信息發布者的個性化與大眾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之下發展的非常重要的一門大學課程,它承擔著教育社會成員、規范社會心理、引領社會發展的一門重要的思想課程。在現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社會主體所接受的思想紛繁復雜以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也比較多樣,這就驅使社會主義中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以解決各個微觀主體的矛盾進而和諧社會關系以構建出和諧的社會之間的人際關系。但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很多困境,迫切的需要得到實踐路徑予以解決[3]。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把教育輸送者將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對教育接收者產生影響,并在這個影響的過程中使得接收者被有目的、有計劃的發生所預期的改觀,并最終形成社會所要求的社會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保證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精神家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指定的在國家的、社會的、公民的層面的價值取向與價值追求,它是整個社會的精神的主要核心,其精神的貫徹和執行的情況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推動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會極大地提升民族內部的凝聚實力。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也會構建起一個社會的、個人的安全的且充滿正能量的精神家園[4]。
二、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特征概況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往往通過其傳遞的價值方式,對大學生的價值趨向和精神形態進行一定的影響和引導,并最終對其的思想與行為進行規范和塑造。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特征概況呈現出思政載體多元化和大眾化、思政話語便捷化和高效化、思政傳播交互性與隱匿性。
(一)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載體多元化、大眾化
傳統的媒體中的信息輸送采取口耳相授、報紙等紙質媒體、電視電影等電子產品等的形式,但是在新媒體的視域下,信息傳送的種類趨于多元化和大眾化。在這種現狀之下,新媒體的信息傳送具備信息覆蓋面積大、信息分享頻率高、信息傳遞影響廣,這就意味著新媒體視域中的信息傳遞已經實現了個體化局限化走向大眾化普及化的質變過程。現如今,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要力量,其所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責任具有極大的意義[5]。在新媒體的環境中,人們的社會交往的時間和空間獲得了極大的拓展和延伸,信息傳送的速度和數量將會使得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趨于極大的發展。長期以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托傳統的課堂這個主陣地傳播和實現教育的目的,以社會的實踐為第二種輔助的形式來實現其教育的目標的。但是,隨著新媒體的急速發展,大眾表達思想的主陣地逐漸從課堂和社會實踐這樣的小范圍轉移到了新媒體這種平臺的大范圍之中,這就促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獲得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多元化和大眾化的新媒體的形式。在當今的新媒體的形勢下,大學生發表意見和表達觀點的陣地是在新媒體的平臺上,這就必須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度和選擇性調動到與教育者的互動中來,這種互動的陣地也應該轉移到新媒體中來。
(二)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話語發布便捷化、高效化
過去的傳統媒體中的人們幾乎沒有自主發布話語的平臺和資源。但是在新媒體的視域下,由于這個平臺的豐富的碎片信息廣布在人們的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且在每個領域中都發生著很大的影響。在以新媒體不斷擴張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達逐漸趨于便捷、高效、頻繁。在過去的傳統的課堂教學之中,教育者是整個思政教育的計劃、控制者,而我們的受眾大學生卻只是知識與行為的被動接受者。但是,在新媒體的環境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能夠實現平等的交流,學生可以自由的提出質疑和發表自己的真實的見解,因而實現了信息發布與信息接收的主動性和雙向互補性。
(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傳播交互性、隱匿性
新媒體的環境使得這種環境下的各個主體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變得頻繁起來,這種頻繁的程度將會是原本相互割裂的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變得主動化了。這種主動化使得雙方在交流交互的過程中,完成了各種信息行為和信息類型交互。于是乎,在新媒體的環境中,每個被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可以采取虛擬身份,用虛擬的身份信息發表自己的價值觀念、思想觀點等,這種發表一定程度上不接受物質條件、人際關系、生存環境的影響。而大學生在作為新媒體的主要使用用戶,其所進入的信息氛圍可以完美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交互特性和信息傳遞的隱匿風格。這就使得新媒體之中的思政教育的表達和傳播走向了交互性和隱匿性的環境之中。
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困境分析
由于新媒體視域中的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呈現出思政載體多元化和大眾化、思政話語便捷化和高效化、思政傳播交互性與隱匿性。這些特征使得在新媒體這個環境之中,新媒體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有很多,其重要分為:教育理念不足、教育舉措欠缺、教育權威消解等。下面進行詳細的論述。
(一)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不足
大學生的話語表達從課堂上移動到網絡上,這種變化并沒有引起高校教育理念的變革,高效的教育理念還是沒有轉變過來。網絡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大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出現在課堂上不敢說、在網絡上大說特說。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表達的過程首先應該在教育理念上發生轉變,這種轉變必須發生在新媒體的陣地之中。高校應該充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達途徑是在以新媒體的圈子里,并且以此為根據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二)新媒體視域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舉措欠缺
根據目前的情況看,大學生無疑是網絡用戶的主力軍。而在龐大的網絡主力軍面前,他們急切地需要通過信息的互動產生思想的交流,這個交流意味著新媒體必須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現在的網絡平臺中很少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沒有一個權威的平臺可以提供一個大學生表達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機會,他們只是作為受教育者的角色的被動方。這一被動的地位意味著高校很少提供給大學生自由表達話語權的機會。這種機會的缺失意味著新媒體之中表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舉措是缺失的。因此,應當逐漸擴大受教育者在新媒體中表達思政教育的話語權,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互動。
(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權威消解
新媒體的信息承載數量極度擴張,其所涉及的信息內容逐漸的寬泛。這個過程中的信息傳遞與獲取變得快速與高效,大學生只需要借助鍵盤和鼠標就可以實現新媒體話語的表達,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的學生將會弱化對老師的依賴度。這種依賴型的降低,也會在實際層面上降低老師的權威。這種種發生與變化的現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得到了很大的消解。
四、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解析路徑
面對上述的理念不足、舉措欠缺、權威消解的困境,需要從加強大學生思維的培養、建立大學生話語機制、建設大學生話語表達平臺等方面對困境予以解決。
(一)用發展的理念加強對大學生思維的培養
信息時代的背景之下,大學生的活動環境已經與新媒體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高校需要樹立起與新媒體相適應的教育理念。首先,用平等的話語權力理念指導教育工作,改變過去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家長式教育方式,實現用平等的話語體系指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樹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改變過去老師與學生的僵硬機械的課堂關系,通過多種渠道實現老師與學生的平等的良性互動;最后,樹立包容的理念,這種理念有助于新媒體環境下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良好關系的穩定發展。
(二)用長遠的眼光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用機制
為了解決新媒體環境中的教育困境,教育者必須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話語權,以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主體交往關系。高校應當加強外部機制建設,搭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交流自由的平臺。首先,主動搭建網絡交流工具平臺;其次,受教育者搭建話語平臺;最后,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建設校園思政平臺。
(三)用先進的方法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平臺
新媒體已經日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因此,利用新媒體推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不是短時間的行動,而是長時間的規劃。首先,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機制的實施;其次,高校的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對高效媒體平臺的管理;最后,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行為主體,需要自行搭建自己的發布平臺,把控思政教育的發布。
五、結語
“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6]”新媒體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是在所難免的。面對這種困境,應當利用發展的理念培養大學生的思維、用先進的方式建立大學生的思政話語平臺、用長遠的眼光規劃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機制。在新媒體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中不斷努力,貢獻出大量的解析路徑以解決此種困境。
參考文獻:
[1]韓楚奇.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育人工作路徑探究[J].傳媒論壇,2021(22).
[2]趙振,李夢妍.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1(12).
[3]翁賢鋒.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政治理論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傳媒論壇,2021(22).
[4]張柯.增強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策略[J].現代商貿工業,2021(34).
[5]房雪松.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與新媒體融合現狀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3).
[6]溫璐,秦華.習近平為高校思政課建設指明方向[N].人民網,2021—12—07.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聯重點課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研究》(課題編號:SSKLZXKT2015032)。
作者簡介:范文明(1979—),男,漢族,山西洪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