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瑞云,謝婉蘭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900)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到,在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村,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規范健康發展。
農村電商直播的內容較為單一,且話術缺乏營銷專業性。目前農村直播多以介紹產品為主,但主播對產品人群、核心賣點等分析不足,導致產品話術吸引度不足、銷售轉化率不高。直播內容欠缺對農戶個體IP、屬地旅游、人文元素的深挖,豐富度不夠[1]。
農村電商直播的運維專業度不夠,存在客戶定位不清晰、流量不精準、客戶黏性不足、直播間數據分析不在行、付費投流亂象等問題,導致直播間轉化率低,客戶黏性不足,易流失。實際上,各村產品具體情況不同,其消費群體畫像、消費客單價等產品定位及推廣策略均不同,在數據分析、付費投流方面缺乏專業運維人員,農村電商直播要真正運營起來存在一定難度。
目前,直播的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缺乏品牌。產品質量是品牌基礎,農產品重質,應從優質中凝練品牌核心。形成品牌的農產品,在電商直播中才能持續抓住消費群體。反之,三無保障的農家作坊產品難以使消費者安心下單[2]。
農村電商直播形成產業化運營,必須有完善的管理體系、培訓體系、設備體系等。目前村播更多是農戶個人行為,即使有村委組織的村播,仍然存在管理不精細、組織不得當、團隊不專業、設備粗簡等問題。
直播是電商直播的幕前呈現,僅是產業鏈的其中一環,上游需要選品、商務對接、倉儲、營銷、品牌設計;下游需要物流服務、售后服務等全產業鏈各環節配合。農村電商直播體系對產業鏈的各環節建設不足,尤其需要加強商務合作、品牌建設、售后服務等。
缺乏管理崗、運營崗、商務崗、主播崗農村電商直播人才等。沒有人才,所有想法只是空談。有合適人才可依據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執行落地。培養村屬自有直播人才,從根本上把農村電商直播的發展從“輸血”模式轉化成“造血”模式[3]。
農村電商直播最根本的問題是缺乏人才。高職院校承擔育人的社會責任,企業擁有一線的實踐技術,“校企村”三方可形成有機整體,促使農村電商直播良性循環發展。
上文提及農村電商直播的存在問題,致使一線企業在農產品市場的利潤較少,大部分企業不愿過多投入資金、精力在未成熟的鄉村市場。而高校秉承教育職責與情懷,對學校屬地的區域鄉村經濟有著幫扶對接的義務。因此,高職院校可成為一線企業與農村之間的過渡中介,高校從一線企業汲取實戰經驗、培養師生,同時借勢借力發展農村電商直播,如圖1 所示。

圖1 “校企村”合作的農村電商直播模式
一線規模企業擁有實戰經驗豐富的專家人員和專業的培訓體系,通過校企深度合作項目,企業人員、企業產品、企業培訓進入高職院校,由企業老師與高校老師共育課堂、共帶項目,培養出一批實踐型的直播技能人才。同時,提高高校教師的實戰能力,促使其真正成為“能說會做”的雙師。而在校企項目中企業孵化、運營了企業自身項目,培育的學生畢業即可到崗實習,既節省了運營成本又得到了適用人才,企業與高校共贏。高職院校基于雙師型教學團隊、實戰型學生助教團隊以及設備資源,通過校村項目,到農村直播培訓、IP 孵化、項目孵化,培養農村自有的直播團隊、直播項目,優化完善農村電商直播的產業體系。同時,農村直播項目反哺了課堂教學,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技能知識,提高學生的執行能力、項目運營能力,為創業孵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
“校企村”合作的農村電商直播模式的三方主體是指企業、高職院校、農村,最核心、最關鍵的貫穿元素是人才。高校必須有愿干能干的雙師團隊,企業選擇有教育情懷的實戰人員,農村挖掘懂學習的新農人。由三方得力人員牽頭項目,才能盤活資源流動,振興鄉村經濟。高職院校作為中介,其教學團隊尤為重要,因其協調企業與農村人員,所以高職院校的人才必須有團隊意識、合作意識,既有“能說”會協調的教師,也有“會做”能執行的教師。同時教學團隊要有眼光,能挖掘合適的企業、合適的農村人才作為項目參與人員,形成“三方一線”的貫穿元素,推動項目發展。
農產品上行是目前農村電商的主要方向。依據社會需求,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電商經營領域可拓寬至鄉村旅游、文化體驗、種植養殖、手工藝加工等特色產業,使其成為農村發展、產業轉型、村民致富的特色渠道。“特”非千篇一律,政府及村民應充分挖掘當地農特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打造適合屬地情況的鄉村農特產業。但目前大部分地區的情況是無部門、無組織、無人牽頭完成這部分頂層設計。基于此,應由農業部門組織相關單位進行科學調研并深層挖掘、精確提煉,做好當地區鄉村農業產業的頂層設計。
校村雙方通過實地調研考察適合當地網絡銷售的產品,基于“一村一品”的優良農產品,打造當地產品庫。同時,當地產品庫經學校舉薦,同步進入合作企業的直播產品庫。在建設產品庫的基礎上,村方要提升農產品質量,打造區域特色品牌。構建品牌的前提及核心是高質量的產品,若產品質量無保障,無法有效推廣宣傳產品,會導致產品口碑較差。因此,產品庫中的產品必須保證質量。為落實質量,學校團隊與村方共同優化、監督生產運輸流程,形成企業化管理。此外,不僅要保證農產品的健康生態品質安全,還要提煉產品特色,形成品牌整體VI 推廣方案,通過打造品牌,獲得客戶的青睞與信任。農村在打造品牌時,可借助企業一線經驗,輔助其優化品牌方案。
一是學生跟隨企業學習實踐。學校電商專業組織雙師團隊,通過修改人培方案,聯動課程群,把《直播運營實務》《短視頻運營實務》《新媒體內容營銷》《消費者心理學》《網店運營管理》《動態課程—小紅書》的內容嵌入企業項目。在第一課堂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組建直播團隊(包括主播、助理、中控、運營)完成企業任務。在第二課堂及專周實訓中,由企業導師帶領學生開展直播項目。通過學習與實踐,提升學生電商直播能力和教師團隊實踐教學能力。
二是農村電商直播團隊建設。學校教師團隊、學生助教團隊對接農村,組織直播培訓下鄉,與村委合力,篩選農村直播團隊成員。農民提供產品,學校提供培訓及項目,企業配合指導。校村合力,企業輔助,共建農村電商直播團隊。
三是農村電商直播團隊發展。經過前期培訓及實踐,新農人對當地農特產品熟悉,在新農人熟悉直播運營流程后,可以嘗試獨立運作農副產品直播項目。當地政府牽頭組織直播銷售大賽,通過參加此活動學生團隊及農村直播團隊提升直播實踐能力,幫助當地農民直播銷售農特產品。
四是梯隊式可持續管理。可以通過兩個學期的實踐,培養助教團隊,大二團隊參與項目時同步培養大一團隊。大二團隊經過一年實踐訓練后,直接進入合作企業實習,同時大一團隊接力“校企村”合作項目,培養農村電商直播團隊。“校企村”合作既是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一種有效的區域經濟扶持模式。學校、企業、農村之間建立合作關系,整合各自資源優勢。通過合作,學校能培養更符合企業所需的專業型人才,也培養了實踐型的雙師團隊;企業既運營了自身直播項目,又培養了企業所需且緊缺的直播人才;農村培養自有的直播電商團隊,通過直播銷售,促進鄉村產業經濟發展。
一是“品牌+直播+特色主播”模式。該模式是農產品直播常用模式,由特色主播區長、縣長等直播帶貨,但這種模式主播持續性和專業性不足。
二是“品牌+直播+明星”模式。該模式能快速打響農產品品牌,形成品牌銷售效應,但該模式明星主播營銷費用昂貴,不適合農村直播項目。
三是“品牌+直播+素人”模式。該模式是目前較為合適農村電商直播的營銷模式。農民素人能滿足網民對“三農”的好奇心,且農民素人非常具有當地文化特色,能做好農特產品、文旅景區的代言人,也適合賬號大量復制。農民素人直播,可以有效增加農戶社會知識面、拓展農民人際交往資源,提升農民的農村電商營銷技能。同時,農民直播能深入田間地頭,讓粉絲直觀看到農產品的種植地、感受生態品質安全。通過直播感受當地的人文風情,促進和提高當地農特產品的品牌影響力與市場知名度。
開展農村電商直播項目的核心是人才。要運營農村直播項目,必須培養農村直播人才。培訓前篩選重點對象分批培養,能提高培養效率、效果。第一批培養的農村人才包括具有發展潛力的農村電商經營者、農產品實體企業經營者;具有地方特色和個人特色的新農民素人;懂學習的年輕新農人,如村委大學生干部。第二批培養的農村人才包括35 歲以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待業青年、返鄉農民工、留守婦女等人群。
一是建立多層次的培養體系。政府開展農民電商技能專項培訓活動。本團隊研究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發一套農村電商相關理實一體化培訓課程,多方位、多層面實施農村本土主播培養計劃。
二是構建多元合適的培訓內容。直播理論與實踐模塊,比如農村電商運營管理、農村電商平臺網店運營(抖音、快手、拼多多等)、主播孵化、直播準備、直播運維技巧、數據分析等。農產品電商相關知識,比如農村電商品牌建設、農產品電商化運營管理、農產品品牌營銷推廣、農產品電商物流分析以及農村電商政策等。重點培訓相關從業人員的領導力、采購供應鏈管理、商務溝通技能等,幫助全面提升農村電商直播團隊能力。讓相關人員“校企村”認識和了解《電子商務法》《網絡直播營銷活動行為規范》等法律法規,促進農產品電商直播走向規范化、品牌化。
健全與完善直播配套設施,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可建立村播計劃公共直播間,提升軟件硬件建設,構建農村電商直播保障體系。建立當地農村直播MCN 機構,培養村播學員,定期開設村播計劃培訓班,持續開展村播計劃直播活動,舉辦直播配套的新零售電商峰會、農產品直播交流會、農產品直播競賽等活動。在未來可探索元宇宙虛擬主播直播農產品,解決農民不會說以及直播時長的問題。
直播因其巨大的銷售效應及適用性,成為了農民的“新農具”。但因農村電商直播存在的發展問題,致使直播在發展鄉村經濟上未能物盡其用。通過整合“校企村”資源,探索出農村電商直播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