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明,余 可,謝保安,婁綸祥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400715)
2020 年9 月22 日,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中國將在“2030 年實現碳達峰、2060 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低碳生活將成為大勢所趨。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農村居民能源使用必須得到有效控制,而能源綠色轉型是其根本路徑。農村地區能源轉型發展,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推動鄉村振興加快發展,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2022 年2 月22 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再次對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做出了明確規劃。繼續推進光伏扶貧工程,在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發展光伏產業;加快推進農村電網鋪設工程和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強化農業生產污染治理,推進禽畜糞便回收利用,實現秸稈蔬果廢物沼氣化等。在政府政策支持和要求下,農村能源綠色轉型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是實現“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基礎要求,也是實現“把能源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必然要求。
關于農村居民能源使用的影響因素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有學者通過描述近幾年中國健康養老數據對影響居民能源使用的因素進行了初步分析。有學者研究表明,提高家庭收入的政府政策能有效減少天然氣對于煤炭的價格劣勢。
丁麗萍等(2015)[1]研究發現,農村居民的節能意識對清潔能源使用意愿有顯著影響。仇煥廣等(2015)[2]發現,影響農村居民能源消費和使用的先決性條件是收入水平和勞動力價格,其他的影響因素還包括家庭收入水平、勞動力價格、土地使用面積和家庭人口數量等。馬力(2016)[3]研究發現,政府通過開展沼氣設備教育活動能夠對農戶使用沼氣設備產生正向影響,農戶個體特征(年齡、學歷水平和工作職務等)并不是影響其沼氣設備使用的主要因素。劉長進等(2017)[4]運用二元Probit 模型和解釋結構模型研究發現,農村居民清潔能源應用意愿與行為的統一性受其婚姻狀況、家中老人數量、家庭收入水平、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社會的規范程度等眾多因素影響。
基于有限理性理論,參考國內外學者對農村居民能源消費與使用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將影響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因素歸結為農村居民個體特征、家庭特征和環境特征。
在農村,相對于家庭女性,男性成員外出打工更為普遍,這意味著農村男性居民能夠更多地了解外界新事物,再加上男女性本身的性格差異,可能導致能源使用意愿不一致;年齡也是影響能源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5]。一般來說。年輕人與老年人相比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也更具有環境保護觀念;相對于文化程度低的,具有更高文化水平的農村居民學習能力更強,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更強;職業也是影響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內容提出假設H1。
H1:農村居民的個體特征對其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顯著。
一般來說,收入來源為非純農業收入,即收入來源更豐富多元的家庭更愿意使用清潔能源;人均年收入高的家庭,更具有使用清潔能源的經濟基礎,使用清潔能源的意愿更強;家庭人口總數多的,能源需求大,清潔能源使用意愿可能更強;在農村居住時間長的,思想更為保守封閉,清潔能源使用意愿更弱;家庭住房面積大的,能源使用量更大,清潔能源使用意愿可能更強。基于上述內容,提出假設H2。
H2:農村居民的家庭特征對其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顯著。
農村居民居住的自然環境,比如村莊的空氣質量以及社會環境如能源宣傳程度和政策支持程度,都可能影響導致其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村莊的空氣質量越差,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可能越強烈;能源宣傳程度越高,居民對能源使用更為了解,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可能越強;政策支持程度越高,使用清潔能源更便利、便宜,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可能越強。基于上述內容,提出假設H3。
H3:農村居民居住的環境特征對其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顯著。
本研究的數據獲取從2022 年7 月5 日至8 月末結束,調研地點橫跨兩個省市,涵蓋4 個村莊,分別為重慶市北碚區東升村、明通村以及四川省南充市橋亭村和千坵村。分批進行了為期總計21 d 的調研,團隊主要采取一對一訪談和問卷調查的調研方式,訪談和問卷內容除涵蓋個體特征、家庭特征和環境特征相關內容外,還包括衡量農村居民是否具有參與能源轉型意愿的諸多問題[6]。問卷填寫主要采用受訪者口述、采訪者填寫的方法,最終共完成問卷153 份,剔除數據不完整問卷3 份,最終有效問卷150 份。
被解釋變量為農村居民使用清潔能源的意愿。解釋變量為農村居民個體特征、家庭特征和村莊環境特征。具體的變量名稱及賦值如表1 所示。

表1 各變量的名稱、含義與賦值
研究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因素,對于因變量的回答只有兩種結果,即愿意和不愿意。采用二分類Logit 模型進行研究,建立模型如下。
式中:Pi表示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為發生的比率,可以用來判斷某一自變量對于因變量的影響作用,其中β0、βi、X、ε分別表示截距項、自變量的系數、因變量以及誤差項。
基于調研數據,利用Stata 14.0 軟件進行模型回歸,最終的回歸結果見表2。

表2 農村居民能源使用意愿回歸分析結果
4.2.1 農村居民個體特征的影響
在0.05 的顯著性水平下,性別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是因為:雖然外出務工的大多數是男性村民,但男性與女性村民對于新事物的認識與接受能力不存在明顯差異,在能源使用的問題上想法無太大出入,追求一致。年齡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回歸系數為負,說明在一定程度下,年齡越大,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越弱;年齡越小,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越強。文化程度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在一定程度下,文化程度越高,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越強;文化程度越低,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越弱。職業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4.2.2 農村居民家庭特征的影響
在0.05 的顯著性水平下,家庭收入來源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收入來源多元(非純農業收入)的家庭更具有能源轉型意愿。家庭人均年收入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呈正相關關系。表明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越強。家庭人口總數、在農村的居住時間和家庭住房面積的大小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
4.2.3 農村居民環境特征的影響
在0.05 的顯著性水平下,村莊的空氣質量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能源宣傳程度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政策支持程度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影響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在特定條件下,政府能源宣傳程度和政策支持程度越高,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越強烈[7-10]。
整體來說該地區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較強。在調研數據中,有74.68%的農村居民表示愿意使用清潔能源,與其個體特征、家庭特征和環境特征有密切的關系。根據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家庭經濟收入水平直接關系著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人均年收入高的家庭,經濟基礎雄厚、思想觀念開放,其摒棄傳統能源、使用清潔能源的意愿更強;反之,人均年收入低的家庭,其使用清潔能源的意愿更弱。因此,家庭經濟收入水平是影響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意愿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農村居民的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收入來源、政府的能源宣傳程度和政策支持程度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對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有顯著影響[11-14]。
從調研結果可知,隨著各鄉村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逐漸多元化,本地產業向更大規模發展,這為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提供了契機。一方面,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當地政府、游客及村民對村莊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部分農村居民放棄使用傳統能源的習慣,轉而使用污染更小、排放更少的清潔能源。另一方面,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村莊產業規模增大,村民收入逐漸增多,使其更加具備廣泛使用清潔能源的經濟基礎,增強其參與能源轉型的意愿。但即使是在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意識不斷增強的基礎上,這些農村地區仍存在能源使用分散、利用效率低下、清潔能源占比小等問題[15-16]。
5.2.1 加大能源宣傳力度,完善能源補貼政策
經過調研發現,很多農村居民對清潔能源并不了解,部分年齡較大的居民受傳統觀念影響,覺得清潔能源消費貴,有些還認為在使用清潔能源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因此,當地政府應運用橫幅、標語和現代互聯網技術,大力宣傳清潔能源安全、方便、低污染等優點,強化農村居民對清潔能源使用的正面態度。同時,當地政府應強化對村民使用清潔能源的支持補貼政策,加大優惠和宣傳力度,使部分低收入家庭也有能力使用清潔能源,增強其參與能源轉型的積極性。
5.2.2 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經過調研發現,從事旅游經營的農村家庭通常表現出更強烈的清潔能源使用意愿,這是因為游客的不斷涌入使農村居民對外界有了更多接觸,觀念更加開放,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更強,更愿意轉變能源消費和使用習慣;旅游業的發展使得部分農村家庭生產經營規模擴大,薪柴、煤炭等傳統低效率能源已無法滿足其使用需求,因而轉向使用更高效、方便的清潔能源;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使其更具備使用清潔能源的經濟條件,更愿意參與能源轉型。因此,當地政府應因地制宜,大力推動第三產業發展,豐富村民收入來源,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5.2.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居民文化水平
通過調研發現,很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并不完善,這也是影響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地政府應積極推動道路、能源管道和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村莊道路修建,定期檢修道路,改善村莊交通狀況,為農村居民參與能源轉型提供基礎條件;加強天然氣等能源管道鋪設,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實現管道入戶,減輕農村居民能源使用負擔;推動鄉村中小學建設,增強地方教育能力,營造學習氛圍,提高村民文化水平與自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