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源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石。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又一次以“三農”為主題,同時,強調要重視并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方位推動鄉村振興,這充分表明了“三農”問題在促進農業現代化、推進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
河南省是全國農業大省之一,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切實影響著河南省經濟的發展,但是農業屬于弱質性產業,若只“靠天吃飯”,遠不足以支撐河南省農業的發展。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到要加大財政金融支農力度,為“三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文章研究的重點在于財政金融支農對農業經濟發展是否有實質性影響以及效率如何。
對于財政金融支農政策的影響研究主要從3 個方面展開,一是對財政支農單側影響的研究。秦建軍和武拉平(2011)[1]發現,在短期內財政資金可以有效促進農村脫貧,但在長期內其正向影響作用逐漸趨向平穩狀態。白彥鋒和王秀園(2019)[2]認為,支農資金配置效率的降低就是因為財政支農資金配置規模不完善以及缺少監管等。二是對金融支農單側影響的研究。蔡永林(2016)[3]認為,必須根據各地區的優勢制定金融扶貧政策。三是對財政與金融支農整體影響的研究。黃壽峰(2016)[4]研究結果表明,財政支農還可以顯著促進農民收入水平提高,但是金融支農僅在高分點上才可以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3.1.1 模型構建
為了研究河南省財政與金融支農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情況,文章選取被解釋變量為河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代表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情況;選取解釋變量為河南省農林水事務支出和農信社涉農貸款余額,分別代表農業財政支出和金融支出。構建時間序列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式中:X1為河南省農林水事務支出,X2為農信社涉農貸款余額,εi為誤差項,i為滯后階數。
3.1.2 數據說明
文章數據選取河南省2005—2020 年共16 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河南金融年鑒》。
3.2.1 平穩性檢驗
經過平穩性檢驗,發現存在一個變量單位根檢驗統計值>10%臨界值,說明時間序列不平穩,無法滿足同階單整假設,因此進行一階差分序列單位根檢驗。結果仍存在一個變量單位根檢驗統計值>10%臨界值,因此又進行二階差分檢驗序列單位根檢驗,P值均<1%,檢驗結果平穩,拒絕原假設,可進行同階協整檢驗。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平穩性檢驗結果
3.2.2 協整檢驗
根據表2 協整檢驗結果可知,對于殘差序列的ADF 檢驗值為-3.228 828,比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3.144 920 小,相應的P值為0.043 6,<5%,說明殘差序列在5%顯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的時間序列,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表2 協整檢驗結果
文章主要研究的是河南省農林水事務支出和農信社涉農貸款余額對河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也就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此將Y標準化,就是將其系數變為1,得出的協整關系式如下。協整方程系數見表3。

表3 協整方程系數表
據協整關系式可知,R2=0.976 845,F=274.219 7,河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與河南省農林水事務支出和農信社涉農貸款余額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即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與財政和金融支出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同時財政與金融支農水平都與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3.2.3 誤差修正
基于協整方程,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可進一步研究在短期內財政與金融支農水平將如何影響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誤差修正結果見表4。

表4 誤差修正方程系數表
通過誤差修正后的關系式為如下。
根據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在短期內,財政支農水平與金融支農水平都將正向影響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通過有效性分析可知,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與財政和金融支出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說明河南省財政金融支農是有效的,針對分析結果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議。
4.1.1 健全財政資金分配及使用機制
河南省2020 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0 243.47 億元,在財政支農資金持續>60%的同時,河南省2020 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只有9 956.3 億元,僅占河南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8.10%,因此,政府在加大資金流入農業領域力度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財政資金分配機制,從而明晰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向,避免財政資金重復性投入。在財政資金向農業農村投放的過程中,要加強對資金的管控,防止資金由于投入方向出現偏差流向非農領域。同時,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對財政支農資金的監管,從而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可以發揮其最大效能。
4.1.2 建立財政支農穩定機制
財政投入可以顯著促進河南省農業經濟增長,一旦財政支農資金不到位,會抑制農業經濟的發展。河南省農林水事務支出由2005 年的957.70 億元持續增長至2020 年的8 603 億元,增長幅度巨大,該項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雖然一直>60%,然而其發展趨勢相對不穩定。
農業生產具有持續性、周期性特點,對于農業的資金投入需要穩定性,因此,必須建立財政支農穩定機制,從而保證財政支農資金能夠長期、穩定、持續地促進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
4.1.3 建立多元化農業資金投入機制
河南省財政支農資金占比雖然整體>60%,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該占比呈下降趨勢,即使略有增長,增長幅度也較小。同時,河南省農林牧漁業產值占比也呈現下降趨勢。實證結果表明,財政支農政策對于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強,河南省支農情況充分說明其財政支農政策存在時滯性,該現象可能是因為河南省財政支農手段和形式較為單一,導致支農效率不高等。要想促進農業經濟增長,不能只依靠增加財政資金的投入,還需要優化和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方式,建立多元化農業資金投入機制,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推動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僅依靠財政支農的效果十分有限,還應積極擴大金融機構支農覆蓋面,加大信貸支農力度。但是農業投資具有風險大、回報率低的弊端,“逐利性”使農村金融機構對于農業的扶持始終有限。因此,還需要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機制,提高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
4.2.1 創新農村金融產品
現在河南省金融支農以短期貸款為主要方式,這種單一的金融支持方式使農業獲得金融資金的途徑較為單一,不利于充分發揮金融支農資金的作用。因此應引導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產品的多元化創新,從而可以使金融機構結合自身和外部情況制訂合理的支農方式,也可以切實有效地使金融服務網絡擴大到農村地區,為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提供便利,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簡化金融支農流程,并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4.2.2 轉變農業貸款抵押方式
農民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但是金融機構對貸款抵押物的認定較為嚴格,農民適合抵押的物品相對較少,導致流向農業領域的金融資金大量減少。金融機構應轉變農業貸款抵押方式,因地制宜地調整抵押物的認定方式。
4.2.3 對農民和金融機構進行雙向撫慰
金融機構在對待農村和城市時往往采取同等方式,導致農村地區在享受金融服務、金融產品和信貸支持等方面長期處于弱勢地位。政府應出臺專門針對于農業貸款方面的政策,例如涉農貸款稅費減免和涉農補貼,使農民能夠切實得到長期的信貸支持,同時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機構在涉農貸款上面臨的風險,減少金融資金向農村外流出。
財政與金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資金配置方式。目前在支農資金的配置方式上還未明確兩種資金配置方式各自的職能,可能會出現資金重復性使用。因此,對于同一個支農項目,財政部門和金融機構都應明確且詳細劃分各自的職責,發揮各自的優勢。例如財政支農資金具有穩定性高、期限長特點,可以將其運用到農業農村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金融支農資金具有靈活性特點,可以將其重點放在支持農戶農業經營方面。兩種資金的協調配合可以促進資金合理配置,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