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賢
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只有做一名智慧的語文教師,使學生愛上語文課,才能提升語文課堂的吸引力。再次閱讀林清玄的散文,引發了筆者的思考。他的文筆流暢清新,作品有著感人的力量,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要善于講述,做一個“講故事的人”。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將人生的體驗、感受,自己的所思所想傳遞給學生?林清玄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他的一篇篇散文,就是一個個來自生活中的小故事。其實,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文也大多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十六年前的回憶》《跳水》《“諾曼底號”遇難記》《剃頭大師》……一個個情節曲折的故事,使得孩子們一拿到語文書,就立刻讀了起來。反觀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師講解時條分縷析,卻往往破壞了故事的整體情節。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師在教學時設計得太細致了,指導得太多了。其實語文教師也應該成為會講故事的人,要像林清玄那樣,講好書本故事、生活故事,從而引導學生通過一個個故事接觸文本、觸摸語言文字。
其次,重視閱讀與寫作。這是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雙翼。在一次讀者見面會上,林清玄曾說他希望用文字去跨越、去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界限。當年65歲的他,依然保持著每天寫作的習慣。林清玄從小家境貧寒,雖然立志當作家,但他深知: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比別人更努力。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雙翼,也是語文教師的必備素養。語文教師的職業特點要求我們必須廣泛閱讀、勤于寫作。教育界的諸多大家,如于漪、錢理群、李鎮西等,他們的閱讀量極大,在課堂上對各位作家的作品都能信手拈來,熟悉各類教育理論。很難想象,當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將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時,還能怪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嗎?
再次,要做到內心柔軟。林清玄曾說:“我多么希望,我寫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文章都洋溢著柔軟心的香味。”“具有柔軟心的人,即使面對的是草木,也能將心比心,也能與草木至誠地相見。”內心柔軟的語文教師,會在某一個清晨,聞到遙遠的國度里薰衣草的香味,也會在一個午后,從書中讀到溫暖的文字后會心一笑。深夜,他寫下的文字里,飽含深意。內心柔軟的語文教師,會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光里,散發出溫暖的氣息,內心充盈,時間有情。因為內心柔軟,對于人生有種種體驗,才會有經驗、有感受,才會有所思。既從現實中來,又可以從讀書中得,讀書與寫作,生活與工作,有機融合。在每一節課堂上,在與每一個孩子眼神交流時,這一切也有了溫度。
最后,具備教學智慧。這是引領學生成長的專業能力。有人問知識和智慧的區別,林清玄這樣回答:知識是你自己個人擁有的學問,而智慧不同。你看“智”字,“知”下有個“日”字,如同用光來照徹他人;再看“慧”字,“心”上生出兩棵“大樹”。唯心所生并能照亮、引導他人的才是“智慧”。
教學智慧正是教師面對復雜教學情境時表現出來的迅速而準確的判斷能力和應對能力。教師要用自己淵博的學識、寶貴的經驗和人生智慧去喚醒學生的潛能,引領學生智慧成長。
今天,我們再讀林清玄的文字,仍然會覺得獲益良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可以向林清玄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語言的韻律感、節奏感,對“生活美學”的不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