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俊忻
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623
檳城為馬來西亞西北部海島,18世紀末成為馬來西亞最早開埠之地,當地聚集了大量來自不同方言區的南下華人,也帶來了原鄉的武術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檳城現時武術資源豐富,經常舉行武林大匯演等活動,是中西武術文化傳播的橋梁。
馬來西亞歷史上會黨林立,由主要活動地為馬來西亞北邊海邊的天地會活動,可以窺見早期華人的武術活動。天地會文件談及該會起源于少林,“武藝出在少林中,洪門事務我精通;洪拳能破西韃子,萬載名標第一功。”[1]在天地會的繪畫之中,有不少兵器擺設的圖案,發展出重要分支的“洪門五祖”,多有使用大刀和長矛等兵器的形象。會黨之間的武力斗爭在馬來西亞歷史上一直不斷,其中持續時間最長,傷亡人數最多的當屬1860年代持續十余年的拉律戰爭。由于1840年左右,在當時稱為“拉律”(即今天馬來西亞北部霹靂州太平)發現錫礦。為爭奪礦藏,當時北馬最大的會黨義興公司與海山公司的武力沖突持續十余年,成為影響檳城歷史,促進殖民政府加強社團管制的重要事件,也正因當時華人打斗嚴重,刺激了對技擊術的需求,會黨之中習武者眾,這也使華人早期的武術傳習活動與會黨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義興公司在今天檳城仍然存在,既保存有洪門舊有的儀式與對人的規范,亦有現代社團參與到政治、社會活動的特點。清明節拜社團中逝去的好兄弟,有排陣,門向東坐西。五月十三日拜關帝,拜的是他的正義與忠氣。[2]儀式都是過了門的兄弟才教,每次辦儀式有另外的人從旁指導,叫“內傳的先生”。一天堂內巡有幾百人參與。活動過程中每一個關口都有人把守。現時義興公司在檳城尚保留有很多產業,比如,供奉義興前輩牌位的名英祠,在當下義興的大日子中扮演重要角色。義興中人談到東南亞的洪門保留了五祖,與中國大陸及中國香港地區或美洲等地不一樣。[3]
義興公司繼承了洪門的傳統,宣揚“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念,并不強調籍貫。不過在方言群壁壘分明的馬來西亞,義興內部實以潮州人居多,廣府人亦有之。據義興前輩、甲必丹許栳鶴第五世孫許進寶介紹,以往他們家很大,開演潮州戲可以連續一周,把門打開,讓外面的人看。義興公司內有許多習武之人,他本人通拳術,擅舞獅,至今仍從事教學活動。[3]義興現時已經開放給各個籍貫的華人,甚至允許其他種族人士進入他們的公共區域,學習拳術也變得越來越開放。據現在義興公司人員所述,義興里面本來是學洪拳,到十多年前因為周家拳的人很多在義興里面,所以轉教周家拳。現在周家拳在義興開班,學的比例很高,很多十六七歲的少年參加,男女均有。他們并不一定要進入洪門,可以在義興屬下的英壽堂龍獅體育會參加學習班。會中人表示,這是一個讓年輕人接觸華人歷史與文化的機會,糾正社會對義興公司的一些偏見。[3]會黨組織是馬來西亞早期華人武術傳播的土壤。后來更多武術社團存在與會黨相類似的特征,可理解為他們在內部組織與對外關系上吸收了會黨的做法。
現時在香港、新加坡與檳城廣為流傳的周家拳,在馬來西亞的傳承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初,以周龍為首,余者周協、周彪、周海、周田五兄弟,前往南洋謀生。這對后來周家拳的傳播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周龍,廣東新會人,早年以務農為生,曾跟隨叔父學習洪家拳。后來遇一老者,自稱肇慶高要人士,為蔡九儀后裔,傳授與周龍蔡家拳。在周龍二十歲時(約在1910年),家鄉五谷失收,周龍因同鄉介紹到南洋謀生。“當時周龍到馬來西亞吉隆坡當礦工,因仗義除害而搞出人命,不得不逃入山中,幸得山中一寺院住持弘一大師收容,并將所擅的北少林拳技,悉數傳于周龍……一別三年,吉隆坡已面目全非,恍如隔世,舉目無親,只好投入廣東會館居住,不久由會館同鄉資助買棹經港返鄉。此時鄉中的諸弟也已成長,在其二弟周協的教導下,將自己傳授的武技再傳予各人。”此后周龍約于1915年返回廣州,在軍旅之中教習技擊,也應商家資助開設武館。20世紀20年代初,周龍因感染霍亂過世,其弟數人(后來與周龍并稱為“周家五虎”)及門徒在香港、澳門、廣州授拳。南洋的經歷使周龍的武術真正成熟,他與許多20世紀早期的馬來華工相似,參與礦業開發,得到同鄉會館的幫助。他也似乎參與到吉隆坡一些暴力沖突之中,因避難而習得北派拳技。對他后來“將在南洋謀生時所學得之北派,與蔡家之拳術腳法,共冶一爐,于是遂創出洪頭蔡尾之拳術,自成一派”,有實際的幫助。有習者總結,周家拳60%是拳,40%是腿,實與周龍本人的學藝經歷有關。[3]周家拳在馬來西亞得以進一步發展得益于李昆師父。據資料載,李昆生于1915年,廣東佛山大灣鄉人,在廣州受教于周家拳師林卓垣,曾加入十九路軍為武術教習,也曾向不同門派的武術家習技。抗戰勝利后(亦有一說是30年代已南下)南渡檳城,擔任敬樂進智社和順德會館教練,在馬來西亞北部吉打州、霹靂州等地都有授徒。后來,新加坡成立禪山六合體育會,亦為李昆之徒傳播。現時周家拳及周家舞獅在檳城的習練者甚眾。據2012年檳城國際龍藝之夜活動記錄,檳城及對岸北海,已有八家獨立的武術龍獅社團為周家拳師父所主理。
岳家拳傳播與廣東人有密切的關系。資料記載,20世紀30年代拳師劉才從江西人劉炳章處學得拳術,后到馬來西亞錫礦公司工作,又教授與該公司老板兒子葉觀華。葉后來傳與名拳師張福。張福,廣東東莞人,他開創了檳城岳家拳的傳承。張漢雄為張福次子,從父親處習得岳家拳精粹。他談到,岳家拳為民族英雄岳飛所創。檳城岳飛國術健身社在1976年正式注冊,該組織的成立較之檳城岳家拳流傳,時間上晚近許多。
岳家拳資料整理者談到該拳屬于內家拳,拳理上要求以心意作用于肢體,使意識集中,氣沉丹田,以意領氣,以氣發力。岳家拳有名為“吊行功”的站樁基本功,從其總結的21式中可見,大多是腿、馬步,結合上肢,作大量伸展動作,以舒全身筋骨經脈,同時配合呼吸和意念,內家拳的特點非常明顯。其手形有平拳、鳳眼拳、折葉掌、指、勾。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和彈腿。代表性的拳術有金剛功、金剛步拳。從其拳照上看,馬步較低,一些特殊步法如蝴蝶半馬、騰空轉體也有使用。手型變化較多,拳變掌、變鏢子手、纏絲手等。岳家拳有十多式聯環招式,有進無退,以短打為主,手指打不到手腕到,否則手肘、肩頭,無不運用,甚至以額頭敲對方鼻梁亦有之。除了拳術外,岳家拳的兵器使用也很有特點。如“江西貓仔棍”,“江西黃道元師所傳,棍訣名子午纏撤又名貓仔棍。將棍訣囑咐見子取子、黏花吐花、黏花吞花、見木取肉,不可取木、忍者無福、吐四吞六、扣肉取肉。” 從張漢雄先生演試的棍法上看,使用的棍近于六點半棍的長度,速度較快而且綿密,動作幅度較小,但有較多下蹲和小范圍騰躍,講究腳步的靈活性,確有貓形的特點。棍法的套路有雙龍棍、大旗棍、五尖棍、十八羅漢、中欄棍、貓仔棍、十門椿棍法等。[3]岳飛國術健身社也教授傳統南獅技藝。張漢雄先生曾多次擔任龍獅運動的國際裁判,在馬來西亞乃至國際比賽中都享有盛譽。此外,氣功教學也是該會的一大特點,鐵頭功、舉石環、胸口碎石,都是岳家拳運氣練習的結果。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都是以岳家金剛功和十八式行功作為功力的基礎。[3]岳家拳起源于江西,經過廣東特別是東莞地區華僑帶到馬來西亞,于30年代開始在馬來西亞錫礦工廠中開始傳播。與其他南派武術重外家拳的情況有所不同,岳家拳重運氣與意念是明顯內家功夫的特點,拳術與兵器均有所長。
檳城洪拳,可考有盧振威、黎振華所傳授的一脈所建立洪拳社團。盧振威(?-1962),廣東順德人,約在30年代南下檳城,初以走江湖賣藥醫跌打為生,后來在鄉親介紹下到順德會館武術組教習武術,主要面對鄉里子侄。1947年,盧師父與弟子申請注冊“維揚”武術會,1949年改名為“復光體育會”,發揚洪家拳術及獅藝。此數年間吸納了廣東各籍貫子弟上百人。此一脈洪拳為盧振威首徒黎振華傳承并發揚,振華(洪家)體育會載:“先師(黎振華)祖籍中國廣東省順德縣逢簡鄉,公元1916年生于檳城。少時(約1934年)拜在盧振威師父門下學藝。當時盧師父在汕頭街英才學校內座設館授徒。由于黎振華聰敏勤奮,好學不倦,深為盧師器重,許為門下得意首徒。先師并不以此自滿,再追隨梁業、陳啟明、劉裕祖等名師,深造舞獅技藝及跌打醫術,直至二次大戰才止。戰后,先師聯同洪家名師徐坤,組織維揚武術研究會于汕頭街。聯合黃應梓、田致安等復興戰前已成立之順德會館醒獅團。”可見黎振華戰前亦吸收了多位名師的技藝,在拳術、醫術、舞獅等方面均有研究。
此種洪拳有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伏虎拳、蛇貓鶴形拳、八卦掌、蝴蝶掌、拳術精華等。兵器方面則有八卦棍、青龍偃月刀、大扒、鋤頭、鎖喉槍、子母連環刀、單腰刀、軟鞭、橫頭樸、鐵尺等。其特點是拳勢剛勁、步伐穩固、氣勢沉雄、發勁強猛、發力有聲。
詠春拳,傳為福建傳入廣東并廣泛流傳的拳種,在廣東亦有多個分支。歷史上傳為清代廣東本地戲班習武所用,在下鄉表演所用的紅船上設木人樁以供練習。在馬來西亞詠春拳的流傳可見檳城的“班中少林”,傳承人張渭波(1946-),廣東東莞黃村人。他在20世紀60年代跟隨沈震先生學習。沈震(,番禺江尾人。他在中國可能惹上人命案,南下怡保教拳,因他一邊眼有白內障,看起來有白暈,時人以“盲震”稱之。當時沈師父不讓人講詠春,而稱為“班中少林”。傳說火燒少林時,至善在紅船上教了男花旦易金(正旦金)。沈震是跟易金的徒弟曹順學習的,曹順子曹德盛在廣州教拳,又學了些蔡李佛拳。現時檳成姑蘇廣存堂有曹德文、曹安,與此亦是一脈。沈師父教拳的方式比較開放,沒有行拜師儀式,當時受幾個徒弟供生活,自己亦擅醫治跌打,給人開中藥為生。張渭波以打零工方式跟隨沈震學習,后來又在東安會館學習莫家拳。近年來詠春拳越來越流行,張渭波觀察其手法,與自己所學甚為相似,才說此拳為“詠春”。他提到,詠春內部非常復雜,即便同樣是曹家詠春,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師父,乃至番禺下來教詠春的人,切磋起來感覺都很不同。張師父設置木人樁做練習。該木人樁與廣東地區常見的單樁配樁手頗為不同,而是以三根細鐵樁成“品”字形,每根外包海綿組成。這個樁稱為“三星樁”,是沈震先生傳下來的,可以有各種變化,練習身形步法,穿行于樁之間。而且樁周邊都用彈簧,能打得比較生猛,有利于練習鏢子、手橋等。班中少林的拳術最主要是小念頭、沉橋(亦稱箭掌),還有鏢子(十三下)。有很多招式不能輕易傳授,因為是打穴道,很容易讓人殘廢,無法救回。兵器有關刀,子母刀(張師父稱“人字踭刀”),約有二、三十下。另外,有六點半棍,十三槍。張渭波提供六點半棍歌訣云:“頭斬關公(蛟龍)眼,二指五中槍。三關流水傷陰會,把守黃河水不流。毒蛇攔路刺胸膛,回心轉向歸心刺。子午丁槍定太平。”不過張師父亦表示,要靈活運用這些要訣,需要很長時間的實踐。[3]班中少林的拳術最主要是小念頭、沉橋(亦稱箭掌),還有鏢子(十三下)。有很多招式不能輕易傳授,因為是打穴道,很容易讓人殘廢,無法救回。兵器有關刀,子母刀(張師父稱“人字踭刀”),約有二、三十下。另外有六點半棍,十三槍。張渭波提供六點半棍歌訣云:“頭斬關公(蛟龍)眼,二指五中槍。三關流水傷陰會,把守黃河水不流。毒蛇攔路刺胸膛,回心轉向歸心刺。子午丁槍定太平。”
圖1 張渭波師父演示棍法
據朱家中家(亦稱朱家教)傳承人、拿督李杜深師父口述,該派拳術源自于廣東省河婆縣,在客家人中相當流行,初由邱井師父,以朱、李、洪、鳳陽等四家拳種精華匯聚,后來傳至吳文欽師父。吳文欽,廣東揭西縣客家人,于60年代來到檳城教拳。再傳至李杜深。現時所見李杜深師父所在為檳城東南部山區巴力布勞鎮對上榴蓮園,周邊曾為客家人聚居之處。[3]朱家中家本稱“朱家教”,但因20世紀60年代馬來西亞的環境所限,稱“教”易被人疑為私會黨,遂改名,加了“中家”意思即是要應付各種各樣的情況。朱家中家很注重基本功的訓練,比如練習鐵板橋,用頸抵在支撐物上,所謂“練頸不練肩”。以如練拳時要咬牙切齒和提肛,增強人的精神氣以及對對手的威脅力。“銅頭鐵腳金吾身,千拳萬腳不侵身”是朱家中家強調氣功與基本功,增強耐力與抗打性的做法。臨戰時靈活應對,也是朱家中家的特點,對于硬橋硬馬和柔軟靈活的拳法都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朱家中家的特征是“橋馬扎實、橋手多變、橋行勁隨”。“而橋馬則以三角馬為主要步法,并有穿、裁、拙等主要手法”。早期客家人在磨豆腐中得到靈感,創出“磨盤手”的拳術,以輕柔的手法化解對方進攻。總體而言,朱家中家有比較明顯的南少林拳特點。
圖2 李杜深師父(左下)早年習武照
與朱家中家不同,朱家拳是檳城另一拳種,目前有鐘清龍師父在傳授。鐘清龍(1940— ),福建同安人。朱家拳追溯為少林寺門人了法師姑,于廣東白鶴洞創,傳與泉氏姐妹,結合各種禽獸搏擊之法,殺傷力強,尤以“鳳眼拳”著稱。1930年,朱家拳傳人李雄彪師父下南洋,在檳城阿依淡壟尾區居住,教習朱家拳術。李雄彪師父(189?-1961),河婆客家人,在中國做過軍醫,南下時先到婆羅洲,再到檳城,在觀音廟醫治跌打損傷,早期所收徒弟為廣東人與客家人,福建人本不收,但因為鐘清龍家在附近,且年紀尚幼,才把拳術教與他。鐘師父于1964年開始教拳,有20-30個學徒,不同族群均有。[3]鐘師父總結,朱家拳現存拳術廿四套,高級拳術有虎、鶴、龍、蛇、豹、獅、象、彪、馬、猿十形拳,增深內勁,保養體內真氣。鳳眼拳分“上四門”與“下四門”之分,俗稱“上家”“下家”。上家拳法幾乎每一手出招的同時,另一只手會反手以掌側擊打自己腹部,發出嘭嘭聲響,腳步在開合時常會出現拍打聲。上家鳳眼拳有直拳,下家則盡量保持手臂微曲。朱家拳的馬步雖類南拳,但出拳時會坐正馬并以下半身側身向敵,上半身擰腰出拳,減少對方打擊的機會。從現有錄影中觀察,朱家拳有很多短打寸勁的招式,長于近身搏擊。全身比較松活,講究發勁。北美武術家Drager曾在20世紀70年代系統調查過朱家拳,當時他以鐘清龍師父拳法為演試示范,大量拍攝拳照并整理招式。他在書內分別介紹手法、腿法、馬步,把所有招式名翻譯成英語,比如“,將水中撈月”譯作“Plucking the Moon from the Sea”,為海外讀者帶來極大的便利。他在多本海外功夫雜志上介紹名為Phoenix-Eye Fist Art(鳳眼拳)的武術,加速了朱家拳的推廣。據鐘清龍介紹,他曾在Drager的邀請下赴北美教授兩個月拳術,但由于飲食習慣不適,很快回到檳城。盡管如此,在此機緣之下,朱家拳在海外的推廣情況較其他拳種更廣,而且一些內在的文化意涵已經突破了語言障礙,并為西方世界了解。
圖3 鳳眼拳拳譜書影
高參禪師南來,為南洋各地帶來豐富的少林武術。高參禪師(1886 -1960),福建惠安人,早年南來游歷,機緣之下受佛理感化,受戒于莆田寺微嘉大和尚,又在浙江南海普陀山普濟寺受教于慧精大師,習少林技擊與針灸之術。年長南游暹、緬、印、馬來西亞各地,倡建佛寺、宣揚佛法。檳城少林國術健身社載:“法師嘗于清光緒丙午年及民國十八年之間,重作南游,足跡遍及暹、緬、印尼,馬來西亞各地,到處倡建佛寺,宣揚佛法,南天寶剎,經師手倡募者凡九座,獲法功宏,佛山增色。民廿九年師年五十六,在棉蘭主持鎮元宮廿一年,廣植教徒,輒致廢寢忘餐,雖選經挫折,而護法之志益堅,發揚佛法技擊益廣。一九四七年,由星雙林禪寺松輝方丈,聘法師來星讓予主持方丈之位,法師除佛理高深外,且精拳擊醫術,故即于一九五四年組少華山、少雄山、少鎮山等國術健身社,復于一九五五年來檳籌建雙慶寺于霹靂律,閱一載而成,一九五六年始再組本社,在法師辛苦耕耘之下,再于一九五八年組南洋少林國術總會于星雙林禪寺內。”檳城南洋少林國術健身社由總教練方再欽先生主理。他善于著述,注重理論總結。他提到少林技擊學習需循序漸進,首先練習馬步,務求使腿腳有力,易于趨避閃躲。手法上擒、拿、拋擲需相互配合施展。拳可分為正面、拳背、拳底和虎口拳。掌可分為正掌、反掌、陰掌、陽掌。此外,還有短肘、虎爪、鉤手等手法。腳和腰的力量練習亦十分重要。該館比較強調小腿脛骨的抗打練習,常以踢沙包等法使脛骨剛硬。方再欽亦擅長中醫跌打之術,對于骨傷、痛癥均有獨到之處。[3]在特刊中多載少林獨門藥方,可見醫武同源的傳統。從該社保存照片可見,高參禪師留下羅漢拳拳照。學員表演有單人搏擊、雙人對練,合掌連環手、伏虎拳。兵器方面有刀、槍對拆,比較注重實用,亦有不少硬功技能,如鐵布衫氣功、徒手劈磚、掌斷麻石、腳踢木板。
圖4 釋高參禪師羅漢拳
在檳城其他地方,尚有少明山、少云山、少峰山、少林自衛術學院等健身院,另有福建會館、鐘靈中學少林班。高參禪師南來帶來少林拳術,影響廣泛,1947年主持新加坡雙林寺,廣授門徒。50年代新加坡亦相繼建立多家以“少”字為名的體育會。
太祖拳是檳城福建籍武師傳播的重要拳種。據太祖健身社總教練王春生師父回憶。其祖王墨勻為福建同安郊口真岱村人,擅太祖拳,傳至其父王金居(1903-?)20歲時在福建泉州拜太祖名師洪滕獅門下,習太祖拳、鐵沙長及吊功。七年后直下檳城,以授拳及行醫為主,于跌打傷科有專長。王春生九歲始隨父習藝,1963年在浮羅池滑三角田馬青支會成立太祖健身班。太祖拳包括多種套路與武器運用。如:三戰拳、天地拳、日月拳、三門拳、四門拳、七星手、翻身手、九龍棍、四門棍、七星棍、刀、槍、鋤、耙、春秋大刀、傘子、凳等。基本功練習有吊功、鐵沙掌等。
鷹爪翻子門功夫,早期因精武體育會在檳城的活動而南傳。1925年間,精武體育會由上海延聘劉致祥先生任教練。其祖父劉成有擅技擊,為精武著名拳師陳子正的師父,其師弟劉法孟活躍于香港精武。有此家學淵源,劉致祥及其侄劉書云南下,在檳城廣為傳播,其中以鄺啟裔為重要傳承人。鄺啟裔(約1902-1977),在馬來西亞本地出生,廣東新會人。據傳他對拳術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隨劉致祥習拳,于精武會內教精武十套等拳法,在新會會館則教鷹爪翻子門。[3]鷹爪翻子門現已傳遍東南亞乃至北美各地,時人整理出五十路連拳、行拳、五花豹、連環劍等。這些拳法具有北派拳術下盤靈活、腿法眾多的特點,同時手法作鷹爪狀,具有抓打擒拿、分筋錯骨、輾轉騰挪的效果。
圖5 鄺啟裔拳照
七星螳螂拳本為中國北省拳術,近代因羅光玉等名師隨精武體育會活動傳至上海、廣東等地,為北派南傳之重要拳種。在檳城發揚七星螳螂拳者為黃錦洪師父。黃錦洪,廣東臺山潮境虎山村人,1925年移居香港,隨羅光玉師父學習螳螂拳。1936年南下檳城做生意,亦開始在檳城男子精武會教習拳術。在精武會拳術班以外,黃錦洪還在1938年創辦七星螳螂健身院,1978年聯合眾徒創設七星螳螂國術會。黃錦洪亦在該組織中教北獅技法。螳螂拳有崩步、攔截、八肘等重要拳術套路。而“七星”之名,一說為其步法形似北斗七星而得名;另一說則指為人體七個部分,分別為頭、肩、肘、拳(掌)、臀、膝、腳,需相互配合。螳螂拳步法靈巧,手法多樣,剛柔相濟,是應用性很強特別于短打有優勢的拳術。中國北省的武術傳入檳城,大多與20年代成立的精武體育會有關,因精武會肇建于上海,吸納了多種北派拳師在會內教學,他們隨著精武分會開設,南下至廣州、佛山、香港等地教學。其再傳弟子往往是廣府人,繼續南下到馬來西亞。他們教學與交流既依托本地精武會網絡,也因應他們自身的籍貫而在廣東地緣組織中活躍,由此形成了廣府人南下傳播北派武術的現象。[4]
檳城楊順德(1958-),廣東惠來客家人,教授傳承的有多種拳術。其中主要是流明教武術、衡山學蒼岳門、青陽拳、帥系洪拳。據稱楊順德祖父屬流明教,該教的本源是明教,由方世玉之母李四娘傳下,在廣東客家地區非常流行。在朱元璋打天下后,殺死了很多早期共打江山的武將。一位劉姓武將帶著家人四處流浪,建立流明村。傳承有流明公、流明婆等。爺爺的師父學的是流明婆的功夫,學了十九年。學了醫術、法術,四處流浪救人,贈藥(壯骨丸之類),不收錢。廿年后他的師父回到流明村。其祖父只學藝,沒有進教,南下南洋后只教姓楊的人。楊順德曾隨伯父練功,因此會一些。楊順德師父亦曾隨湖南衡陽名為“張斌”的師父。張師父據說在衡山學蒼岳門功夫,也包括有道家的煉丹術、引導術等等。他因家鄉出事,到檳城來做礦工,與楊家為鄰,于是教楊許多功法。現時楊組織天年社,教授以動功、靜功相結合的法術,推廣到各公園去,讓全民動起來。[3]帥系洪拳,為李中榮師父所教下。據楊師父介紹,李中榮早年在父親引導下投入廣州“翕和館”,師從洪拳名家帥老郁及帥老彥門下,二人是兩叔侄,在佛山有祠堂。后者在廣州組織百二友,意為聯絡120個各行各業的首領,比如:魚欄、菜欄、機房,組織起來支持革命。他們比林世榮還早一輩。黃飛鴻五十多歲時,就教了師公帥老郁。據楊師父介紹,帥系洪拳比較古老和傳統,保留了黃飛鴻這位著名拳師早期的心得和武學修養。與帶藝求師且較為后期才追隨黃飛鴻學習的林世榮,所傳下一脈有較大的不同。李中榮師父亦擅青陽拳。據說青陽拳為四川峨嵋派功夫,李中榮之父李漢源是廣州“漢生堂”中醫藥材批發商,一次帶上兒子與一群廣幫商人結伴往云南、四川一帶辦貨。回程路上機緣之下得到峨嵋青陽派傳人劉成及劉全傳授,學習的青陽拳。此拳之名來自于祖師道號青陽子。該拳出拳沒有回手,非常快,有鳳眼、橋手等手法,共有七套。最后兩套叫全爭、化極,表現從惟我獨尊到思想轉化。其中九步雙推掌有水牛翻身、猛虎下山之類的招式。有些手法出手打十寸和脈門,比較毒辣,輕易不可使用。李還教授舞獅,以竹篾籮筐當獅頭,教佛山獅。李中榮師父曾在廣州一次先師寶誕中與其他派別教頭發生沖突,傷及多人,離開廣州南下,在香港住了兩三年才去南洋,過程中又學了其他家數的洪拳。還有一種水上洪拳,馬步與詠春一樣。李師父后來在檳城威省定居,約在70歲才教授楊師父(時14歲),經過隆重的禮儀,遞門生帖、寫下出生日期,三跪九叩、奉茶、訓話、簽名,請了武術界很多人來見證,才正式收為徒弟。李中榮亦擅長中醫跌打接骨之術,經常行醫治病,1974年隨義女移居印尼泗水,在當地逝世。楊順德師父本人曾在檳城復崗體育會、魯班行、順德會館武術教練,亦在多個武術社團及協會擔任顧問、理事等職。
檳城太極拳流派繁多,據稱“初時在檳州教授太極拳的師父,淵源肇于精武體育會,多為以前中國各省國術館畢業者。彼等藝博兼雜,不外陳家、楊家、吳家、孫家等,派別繁多。”戰前源自精武體育會的太極拳拳師有多位,前人總結曾來過新馬地區的有吳式太極有盧煒昌、孫式太極胡云華、楊式太極林伯炎、陳玉和;戰后則有吳公儀、董英杰等名師,先后在新加坡等地教授太極拳,到過檳城并在本地教學者亦有數人。如,陳式太極梁孝植,于1936年來檳城精武會義務教授。聶智飛,50年代先后任教于新加坡精武體育會,檳城精武體育會及森美蘭精武體育會,擅太極拳及蔡李佛。[5]約60年代,鄭子太極拳亦傳入檳城,其傳播者為鄭曼青宗師同鄉葉秀挺,自臺灣至檳城,廣收門徒,此后則組織檳城太極體育會,宣揚推廣太極拳。1988年成立的威北太極體育會,由北海德教會陳海棠等人邀請鄭氏傳人前來任教。形成檳城重要的太極流派。檳城及周邊輻射區有非常豐富的華人武術資源。早期會黨沖突,是當地潛在的武裝力量的反映。面對復雜的環境,華人習武不僅僅是強身健體、工余娛樂的活動,更多是他們保護自身生存的迫切需求。此地濃厚的武術文化氛圍,以及發達的經濟狀況,這使得很多南下武師留下來,傳授他們的技藝。檳城流行的武術流派,多與方言群分布有緊密的關系。廣東籍人士傳下來的拳術,即有客家人(尤其在山區上)、潮州人(以義興公司為代表者)、廣府人(同業公會、順德會館等機構活躍的洪拳、周家拳等)。福建人亦有少林拳、五祖拳、太祖拳、五枚拳等,個別已然失傳。他們的會館、同業公會、神廟、會黨組織,都是支撐武術龍獅運動技術傳播的社會土壤。跨地域社團精武體育會在當地開設分會,使中國北派拳術在當地流傳甚廣。隨著華人移民的腳步,檳城傳播的武術被帶到新加坡、泰國等商埠,甚至遠至歐美。西方武術家亦到檳城學習,并介紹到海外。由此可見,檳城是海外華人武術傳播的重要節點。當地許多武師一生學習多種拳術,甚至拳理不同者亦結合了武師自身的條件和領悟,出現新的發展與改進。本地各類武術交流表演活動層出。1977年成立檳州武術龍獅總會,是本地各大武術、龍獅機構的大聯合,該組織曾積極推動武術項目列入大馬運動會。當地每年舉辦武術龍獅文化之夜聯歡晚會,給予檳城及周邊地區眾多武術名家以表演舞臺,也展示了華人豐富的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