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沉 張 軍 劉文秀
伊犁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大學體育作為高校公共必修課程,是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要方式,對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學體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是發揮體育課程普遍性、實踐性、集中性的優勢,讓學生在鍛煉的同時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青年。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大學體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是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落實,是踐行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它課程同向同行的具體表現。思想政治理論與體育實踐的結合是思想政治理論育人功能的延伸。大學體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將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大學體育作為實踐性公共課程,它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學生健康水平傳授學生基本體育知識和技能。大學體育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同向同行有助于更好的發揮體育課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體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有助于發揮思想政治理論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大學體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是教學模式的創新,是思想政治理論和實踐化表達的探索,對思想政治理論與其它實踐課程的結合具有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大學體育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引導和教育大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掌握現代體育科學知識、技術與技能。課程思政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學體育與思政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兩者協同育人就是要堅持體育課程思政的目標導向,堅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發揮體育課程實踐性的優勢,使體育實踐與思想政治理論形成協同效應,更好地服務于人才培養。
2.2.1 體育與立德樹人的結合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通過體育實踐表達課程思政本質的主要方式是挖掘體育中的思政元素。體育中的思政元素多種多樣,體育活動中“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宗旨和比賽中“更高,更快,更強”的競賽精神是體育思政元素的集中體現。體育活動中表現出的:公平競爭,尊重規則、刻苦訓練、勇攀高峰等是體育思政元素的具體表現。體育在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的同時進行公平正義、團隊友善、遵規守紀等方面的滲透是對立德樹人的具體詮釋。體育課程思政就是在體育活動中“育人”“育德”。
2.2.2 體育與愛國情懷的結合
體育蘊含著維護國家尊嚴的含義。[2]曾經“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就說明體育鍛煉是為更好的工作,更好地為國家做貢獻。體育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我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邁進代表著國家實力的強大。對個人來說,國家越強大,個人榮譽感越強,愛國情懷越強烈。競技體育中愛國情懷集中表現為為國爭光。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并取得優異成績正說明體育在培養愛國情懷方面具有自身的優勢。
2.3.1 突出體育課程思政的目標設置
體育教學目標指導體育教育方向和預期教學效果,引領體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方向。落實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上要圍繞立德樹人目標,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領。[3]大學體育課程思政目標設置中應以德育目標建設為前提,體育技能教學目標建設為主導,突出體育課程思政目標建設。體育課程思政目標建設要依據不同項目具體設置,依據教學內容設置具體而又行之有效的目標。例如,在足球教學中設置遵守規則、尊重裁判、愛護場地器材等目標,目標設置具體并且能夠達到。體育課程思政的目標設置還要有監督機制,以確保達到預期效果。
2.3.2 創新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學方法作為關鍵環節,必需依據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影響體育課程思政功能的實現。傳統體育教學方法以講解、示范、練習等方法為主,主要以實踐的形式呈現。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應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利用思想政治理論的指導作用,發揮體育實踐課的優勢,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內容的滲透。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還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基礎性,體育技能與思政教育同樣重要,理論指導實踐探索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團隊協作法、巧捉時機法、創設情境法、誘導啟迪法等是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既貼合學生實際又行之有效的方法。[3]
2.3.3 建立科學的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大學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是全新的育人模式,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十分必要。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既要全面又要體現體育與思政的協同。評價體系首先要明確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是教育教學的參與者,還包括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大學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應重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教學效果的評價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應將學生思想變化與個人成長聯系在一起,最終實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理想信念的升華。“全景”式評價體系是推動學校體育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手段。[4]
教書育人作為教師的根本任務既體現在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方面,也體現在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方面。課程思政能力建設是新時代體育教師必備的專業核心素養,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就是要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實現“育人”與“育德”的雙提升。新時代對體育教師的要求也決定了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內涵,既要求體育教師多途徑發掘體育中的思政元素,并能夠將其巧妙的運用到體育教學中,提高體育教學育人育德的質量,發揮體育課程“健體育魂”的功能。[5]加強體育教師思政能力建設最緊迫的是思想政治認知的轉化、構建、開展和創新推動等方面著手培育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6]
體育課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入推進大學體育課程思政設計對促進體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非常必要。首先,在教學目標設計上應將體育的育人功能作為基礎,明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學生成為具有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其次,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要體現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強調體育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同等重要、共同發展。以體育實踐和思想政治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應成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主流。最后,在學生的管理與教學評價方面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教學評價以綜合性評價為主,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體育在引導學生價值觀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當前學生中存在攀比思想。體育活動中競賽性較為突出,通過體育競賽的形式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攀高峰的體育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體育在培養學生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方面作用突出,中華體育精神影響著一代代青少年,體育競賽中,中國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國家形象和地位得到提升,有助于激發學生為國爭光,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樹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加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是思政與各門課程相結合,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體育實踐教學之中,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塑造正確的理想信念。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圍繞“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要求形成協同效應,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理論知識入腦入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理論。大學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是學生通過體育形成思想觀念和道德修養并內化于心,實踐型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夠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7]
體育運動中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體育課程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對新時代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每個體育項目都有特定的規則,這就要求參與項目的人必須遵守規則,在規則的影響下培養人的自律、遵規、守紀等素養,這是體育育人方式的具體體現。體育競賽中為爭取勝利隊員之間團結協作、全力以赴、愈挫愈勇的精神是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具體表現。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還要拓寬教學渠道,創設情境、多媒體輔助教學、生活實踐結合等方式,多途徑多方式發揮體育課程思政功能。
課程思政的建設,教師是關鍵。通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培訓,有利于增強教師育人能力。體育課程思政功能的發揮還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以分數為依據的教學評價標準已不能適應當前需求。大學體育與思政教育協同的教學方式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為基礎,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要目標的新模式,這就要求關注學生成長同時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有助于大學體育育人功能的發揮,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助于大學體育與思政教育協同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