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民
江南大學體育部,江蘇 蘇州 21406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教育水平相較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對助推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關系到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也是踐行“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關鍵舉措,如何將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是目前教育教學發展中重點關注的問題。體育專業在培養高校學生思想品德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其產生的教育效用顯著。本文就立足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進行分析,對其重要性、價值以及具體路徑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復雜化和多元化的特征,相應的對人才的標準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人才的標準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文化成績中,實踐技能、思想道德觀念、學習能力等相關的素質逐漸受到重視,并且逐漸成為教育教學中重點關注的內容。基于這一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實際的教育需要,因此,教學革新勢在必行。在此教學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也不再局限于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是將教學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顯著。結合實際的教學發現,體育教育中滲透思政教育能夠發揮思政教育最大化的應用價值,不但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的發展進步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具體來說,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條件相較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學生從小就沒有接觸過較多、較大的困難,這就會導致學生在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出現消極心理,對學生的發展進步產生不利的影響,若是不加以注重思政教育的滲透,這些思維以及意識產生的負面影響危害重大,對學生的發展會產生不利的影響。[1]針對這一現象,借助體育教育不但能夠通過具有合作性和競爭性的活動強化學生的思維建設實效,還能夠在此過程中深化學生思想道德和品質的培養實效,對學生在生活中存在的負面思想意識的糾正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立足現階段學生的發展特征進行教學革新,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教育引導,發揮思政教育的具體價值,由此促進高校學生發展進步。
具體來說,思維意識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因此想要提升高校學生的發展水平,需要對其觀念意識進行分析,轉變其不正確的認識觀念,繼而為后期的發展進步提供助益。[2]結合現階段的社會發展現狀來說,隨著經濟對外開放以及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很多國外的文化以及價值觀念傳入中國,這些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既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助益,但是也帶來了一定的發展困境。即資本主義以及西方思想融入國內,導致部分人出現抵觸或者質疑社會主義思想的現象,并且這些現象層出不窮,若是不加以關注,對我國的穩定和發展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其中高校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和教育影響重大,其價值觀念建設沒有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繼而產生較多的發展問題,無論是對自身還是對社會發展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沖擊。針對這一現象,注重體育教育課程引導作用的發揮,并將其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能夠保障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使得學生能夠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意識看待社會發展。并且在思政教育的引導下,豐富的教育內涵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紀律意識、集體精神以及誠實守信等優秀品格,對其進步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3]
結合實際的教學能夠發現,體育教學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教育內容,其對促進學生的發展進步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尤其是針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建設,作用顯著。基于這一教學特征,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能夠對學生團結友愛、積極進取、遵紀守法等優秀的品質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在此過程中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鍛煉學生的精神意志,提升其思想覺悟。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立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教學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改變以往教學中的弊端。在融入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思政教育產生的影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應當注重長期堅持,并且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教學革新,保障學生能夠積極融入為后期的學習發展夯實基礎。具體來說,思政教育的引導重在培育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使得學生能夠在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社會發展中更好的體會和掌握相應的知識,由此保障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和思想意識的建設,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為其后期的發展進步提供相應的助益。[4]
綜合上述觀點的分析和論述能夠發現,體育課堂對思政教育價值最大化發揮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立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教學革新,并且在此過程中不斷發掘思政教育元素,保障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由此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進步。具體來說,想要滲透思政教育內容,首先,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教學課堂革新,合理規劃課堂教學活動,發掘其中的教育內容進行思政教育內容的拓展,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得學生能夠在其中獲得相應的學習體驗。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思政教育深化,將理論與實踐進行融合,保障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如,在進行室外體育教育時,出現炎熱、酷寒以及其他惡劣天氣時,教師除了要觀察和了解學生的情緒變化外,還要借此進行引導,如,借此融入紅色文化、長征故事以及相關的思政內容,引導學生掌握其中不畏艱難、不怕困苦的品質,為學生的發展進步夯實基礎。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班級的輿論功能對教育中存在的不正確言行以及不良思想等進行評價教育,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價值意識,形成良好的思想氛圍。[5]
具體來說,體育文化對學生的發展進步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育引導中,高校可以通過構建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思想意識的引導,繼而為其發展進步提供相應的助益,保障學生能夠在其中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實際的教學引導中,為保障思政滲透得實效,學校可以立足思政教育的目標以及學生的發展特征進行校園文化的建設,如積極開展競爭性、團隊性活動,保障學生能夠在其中積極參與,由此確保整個教學的有效性。[6]并且在此過程中,學校還可以加強體育精神文化的建設,此部分建設也是著重關注的環節,如,高校可以通過弘揚優秀運動員的事跡,借此為學生樹立榜樣示范作用,并且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借助講座、宣傳欄以及學校網站等多方面宣傳思政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從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先進思想。在營造的文化氛圍中使得學生的思維意識得到極大的渲染,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更好的體會和掌握相應的知識,樹立正確的思想和養成良好的意識和行為,為其日后的發展進步夯實基礎。[7]另外,為保障滲透實效,在此過程中還要注重體育文化制度的建設,能夠借此實現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以及強化文化滲透的目標,思政教育的滲透實效更加顯著,能夠助推學生更好的發展進步。
課外體育活動作為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體育教學活動的延伸和補充,二者間相互促進、相互成就,因此在實際的滲透中,教師應當注重二者間關系的分析,結合實際需要進行教學革新,拓展體育教學活動,使得思政教育的實效得以深化,為學生后期的發展進步夯實基礎。[8]也就是說,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立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課堂活動的拓展,發揮其思政教育功能和價值,彌補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而且這一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對提升整個教育教學實效能夠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例如,在課外,教師可以組織籃球、足球以及排球等團體性活動,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還能夠借此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和集體精神、責任意識、競爭意識等,并且在此過程中可以適當組織小組比賽,幫助學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活動中體會其中的思政教育內涵。另外,在培育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文化講解的方式強化學生的掌握實效,以足球為例,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比賽活動,在比賽中可以講解足球的發展歷史,并對其中的規則進行分析表達,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這一項目。由此可見,在這一教學的影響下,學生能夠體會到體育運動中含有的教育內涵,掌握其中映射出的思想品德,在實踐中自覺履行相應的道德規范,有效提升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9]
除卻上述環節的優化外,為保障滲透實效,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還要對體育教學課堂的定位以及教育目標進行分析,綜合體育教學的整體進行滲透,既要保障體育教學不受影響,還要發揮思政教育的最大化價值。鑒于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教育內容優化,實現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合理分配,保障二者的融合交叉,達到雙贏、高效的教育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個性化特征以及體育教育目標進行思政教育的滲透,滿足實際的教育需要,實現思政教育的具體教育目標。如,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教育內容的分析,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思政教育的合理規劃,以足球教學為例,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足球運動中的常見問題作為突破口,如,借助小腿骨折、腳踝扭傷等案例引導學生認識運動技巧的重要性,并且在此過程中融入不怕困難、堅持就是勝利等思想,保障學生能夠在其中獲得更多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注重教育內容的合理配置,能夠實現體育活動與思政教育的聯合,整個教育教學能夠形成“閉環”系統,在掌握體育技能的同時對其中蘊含的思政精神進行分析掌握,學生的發展更具全面性和高效性。[10]
思政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融入能夠顯著提升整個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的發展進步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體育教師應當注重這一教學內容的滲透,發揮其引導作用,保障學生能夠在其中獲得更多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助推高校學生更好的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