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東 劉暢宇 李春木
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9;
2.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武術短兵運動是運動員手持特制的短兵器,在指定的規則下,二人進行一對一對抗的競技體育項目。武術短兵運動作為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的重視和管理下得到了快速發展。2016年,中國武術協會審定并印發了《武術短兵競賽規則》(2016試行版)。2018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將武術短兵項目列入年度賽事活動計劃。2019年7月,體育總局等十四部委關于印發《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將武術短兵列為大力發展項目之一。”[1]同年,武術短兵專家學者、參賽隊教練、裁判團隊、器材護具研發團隊等在武漢體育學院召開了武術短兵項目改革發展研討會。2020年10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舉辦了第一期集訓暨武術短兵教練員培訓班。2021年2月,中國武術協會推出了武術兵道(短兵)競賽規則(2021試行版),2022年4月,通過不斷試行、修定與完善,在原競賽規則的基礎上發布了武術兵道(短兵)競賽規則(2022試行版)。有鑒于此,開展關于新規則下武術短兵運動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
武術文化是中華武術的精髓,在中華武術的現代化發展歷程中忽視武術文化的傳承,將導致中華武術面臨“文化缺失”“精神缺位”的尷尬局面。[2]舊規則下的武術短兵運動同樣存在文化缺失的問題,一方面,舊規則中比賽禮儀的規范和要求還有待完善,只描述了比賽開始和比賽結束部分的禮儀規范和要求,對于比賽中間部分的禮儀規范和要求未作出詳細的規定;另一方面,只對比賽中運動員的服飾做出了規定和說明,著大會規定的服裝和指定的護具,對于裁判員、教練員等的服飾卻未作出具體規定和闡述。然而,新規則下的武術短兵運動對比賽服飾和禮儀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和要求,其中規定裁判員、教練員、研討會等需著深色中山裝、立領短袖白襯衫、專用裁判鞋等正式服裝和裝備;禮儀必須貫穿比賽始終,將兵道禮儀融入比賽前、比賽中和比賽后,并對比賽禮儀做出了詳細的規定與闡述。[3]新規則下的武術短兵運動與舊規則下的武術短兵運動相比,更加突出對武術文化的重視和挖掘,特別是將禮儀貫穿比賽始終,“以禮始,以禮終”成為武術短兵運動習練者的必修課。
競技武術比賽場地及器械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有助于武術賽事公平、順利地進行。[4]由于武術短兵運動處于初步探索和試行階段,舊規則中關于武術短兵運動比賽場地和比賽器械的規定均存在不足。如,舊規則中統一規定男子選手使用重量為500g的短兵兵器,女子選手使用重量為400g的短兵兵器,由于不同年齡和級別的運動員在身高和體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未按照年齡和級別對運動員使用的短兵兵器的重量作出具體的規定和劃分,有違競賽規則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由此,新規則對武術短兵運動的比賽場地和比賽器械進行了補充和完善。首先,對比賽場地做出了新的規定。要求中間邊長為9米(由場地外緣量起)的正方形場地作為運動員比賽場地,四周一米為安全區,場地四周應至少保持兩米凈空的安全區域,采用賽臺時,每邊的安全區應再增設一米。新規則下的場地要求和規定與舊規則相比更能保護運動員的安全。其次,對不同年齡和級別的運動員使用的短兵兵器的重量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見表1、表2)。根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和不同級別對運動員使用的短兵兵器的重量做出具體的規定,更加符合競技比賽的需要。
表1 武術短兵兵器重量標準(男子)
表2 武術短兵兵器重量標準(女子)
一直以來,武術短兵運動競賽規則不完善,導致武術短兵運動規范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發展程度不高,是一項僅存于少數人群中的競技對抗項目。舊規則的頒發雖對武術短兵運動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是初次嘗試,其中仍有待商榷之處。新規則在舊規則的基礎之上,再次進行了改進和調整,對其中不合理、不適合比賽的地方進行了剔除,對其中需要補充和改進的地方進行修訂和完善。如,由原來的“累計得分制”改進為“減分陣亡制”,出場的運動員各自帶20分,一方運動員得分,則在對方運動員自帶分數中減分,增加了比賽的視覺效果;加賽采取積分制決出勝負,在加賽時間里,只要有一方運動員率先得分,主裁判立即叫停比賽,直接宣判先得分者獲勝,采用“突然獲勝法”判決勝負增加了比賽的激烈性和觀賞性。當然,武術短兵運動的競賽規則還有很多修訂與完善之處,此處不再一一列舉。綜上所言,武術短兵運動競賽規則的不斷改進,使得武術短兵運動更加適應競技比賽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5]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6]“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弘揚武術文化既是武術運動發展的必然要求,亦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重要推力。武術短兵運動作為中華武術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傳承與弘揚武術短兵文化既是武術界所有人士義不容辭的義務,亦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所有成員不可推卸的責任。
武術短兵運動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形成期、停滯期、發展期三個個階段。[7]現階段,武術短兵運動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快速發展期。隨著武術短兵競賽規則(2016版)的頒布,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加快了武術短兵運動競賽規則的試行,組織專家學者、裁判員、教練員和運動員等在武漢體育學院試點,通過試點對競賽規則進行了修訂與完善。特別是2019年在武漢體育學院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武術短兵比賽,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檢驗武術短兵競賽通用規則(2016修訂版)在比賽中的可行性、操作性和規范性。[8]為加快武術短兵運動的發展,2020年組建了國家武術短兵隊伍。2021年,中國武術協會發布了武術兵道(短兵)競賽規則(2021試行版)。同年,舉辦了全國武術短兵教練員、裁判員考核培訓班。[9]2022年,中國武術協會再次發布了武術兵道(短兵)競賽規則(2022試行版)。從當前武術短兵運動發展的事件來看,武術短兵運動備受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中國武術協會的關注,成為了武術運動重點發展項目之一。
大眾群體對運動項目的認識度和參與度等決定著運動項目未來發展的好壞。一直以來,由于宣傳不夠、器械不夠完善、競賽規則不具體等導致武術短兵運動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10]因此,在大眾群體中很少見到武術短兵運動的習練者。當前,中國武術協會對武術短兵運動的場地、器械和規則等方面做出了較大的改動,其目的之一是促進競技比賽發展,目的之二是促進武術短兵運動的社會化和市場化發展。以武漢體育學院兵道隊為例,其隊員除了來自武術散打、武術套路、中國式摔跤等相近專業的學生,也有來自運動訓練學院(如跆拳道、摔跤、拳擊、游泳、皮劃艇等)、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院的學生,初學者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能實現從接觸武術短兵運動到能與武術短兵運動員模擬實戰的轉變,而且大部分來習練的學生都改變了對武術短兵運動的認識和態度,甚至喜歡上了這項運動。由此可見,新規則下的武術短兵運動更容易被大眾群體接受和喜愛。
2019年,武術短兵項目改革發展研討會在武漢體育學院召開,大會提出武術短兵運動“易學、易練、易推廣、易評判”四項發展基本原則。[11]在武術短兵運動及其競賽規則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之下,前三項原則達到了發展要求。然而,從“易評判”的角度來看,當前武術短兵運動尚未滿足此項要求,在競賽規則方面仍然存在難以評判的問題。以2021年陜西省舉辦的武術短兵運動員選拔賽為例,一場比賽五分鐘,運動員凈打為四分鐘,雙方運動員在原地“胡劈亂砍”,每秒產生2-4次擊打,進攻較為混亂。然而,裁判員要根據是否符合規范的技術動作、清晰的擊打效果、明確的得分意識、良好的攻防狀態等來判斷運動員的進攻是否得分,過快的擊打和混亂的進攻導致裁判員很難進行評分和判罰。同時,裁判員在極短時間內作出比賽評分和判罰,必然會摻雜主觀意識,導致比賽的評判缺乏公正性。由此看來,新規則下武術短兵運動暫未達到“易評判”的標準。
首先,武術短兵運動對器械的材質進行了調整和改變,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在于改進后的短兵兵器多為組裝式拼接結構,一方面,可根據比賽需要調節配重,使用便利;另一方面,當短兵兵器出現損壞時,可進行部分更換,極大降低了短兵兵器的“消耗成本”。缺點在于,考慮到武術短兵運動的安全性,短兵兵器內部的主桿縮減了一半,主桿去掉的部分用海綿代替,在安全性提高的同時,運動員不再擔心被短兵兵器擊中而感到疼痛,導致比賽中的攻防擊打毫無章法,呈現出“亂劈亂砍”的趨勢。其次,武術短兵運動的護具也進行了升級和替換,雖然護具的改進帶來了更好的安全性,但同樣也造成了武術短兵運動比賽中“亂劈亂砍”的比賽畫面,既不利于武術短兵運動技戰術的發展,也不利于提高武術短兵運動比賽的觀賞性。最后,護具的設計存在欠缺,阻礙了運動員技術水平的有效發揮。如,護具手腕位置包裹設計不合理,護具包裹緊貼運動員的手腕,較強的包裹性導致運動員無法充分調動手腕的力量,影響了運動員的成績。
2020年起,中國武術協會對武術短兵運動的競賽規則、裁判方法、技術體系等方面進行了重新設計和調整,希望以此來提升項目的安全性,推動武術短兵運動的競技化和社會化發展。2022年,中國武術協會推出武術兵道(短兵)競賽規則(2022試行版),其中對得分標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但仍然存在得分標準與技法使用之間的矛盾。首先,清晰的擊打效果與“有控制的技術”“過度擊打”之間的矛盾。清晰的擊打效果要求運動員進攻技術必須要有充分的速度、力量,形成明顯的擊打效果,為了保證進攻有效,運動員會加大擊打的力度,但力度過大會判成“過度擊打”導致得分無效,力度過小又無法造成明顯的擊打效果也會導致得分無效。因此,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其次,將明確的得分意識作為得分標準值得商榷。根據場上運動員的專注力、得分思路與得分動作的一致性來判定得分意識存在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再加上比賽過程中運動員穿戴的頭盔和護具,很難對得分意識進行客觀的判定。
首先,在競賽規則上,要加大關注、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武術文化和精神元素,將武術文化和精神元素融入競賽規則之中,通過潤物無聲的形式來傳承武術文化和弘揚武術精神。其次,明確競賽規則的目的,繼續對當下武術短兵運動試行的競賽規則進行修訂,改進得分標準的評判依據,解決得分標準與技法使用之間的矛盾,通過競賽規則的改進提高武術短兵運動競技比賽的公平性和觀賞性。
比賽采用傳統護具, 裁判員須根據運動員使用規范技術擊打護具有效得分部位的準確度和力度來衡量是否記分,更多地要依靠裁判員的主觀判斷和3名以上裁判員能否取得共識。[12]因而, 在比賽中時有爭議產生。與傳統護具相比,電子護具更有優勢,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電子護具能夠通過芯片的感應進行統計得分。電子護具統計記分排除了裁判員的主觀判斷,提高了記分工作的客觀性。
新規則下武術短兵運動通過對于器械的改良和護具的升級使該項目的安全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能夠滿足日常訓練和比賽對安全性的要求,但從實戰來看不利于運動員充分發揮其體能和技術優勢。因此,武術短兵運動比賽所用的器械還需進行改進和調整。武術短兵器械的設計既要考慮安全性,又要考慮實戰性,只有這樣,才更加符合項目發展和比賽的需要。
武術短兵運動作為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近年來在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中國武術協會的關注下對其競賽規則進行了修訂與完善,極大地促進了武術短兵運動的競技化和標準化發展。新規則下的武術短兵運動雖然獲得了蓬勃發展,但其在試行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各種困難,只有結合具體實際,繼續對競賽規則進行修訂和完善,武術短兵運動才能走得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