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游戲中進行語文課程的教學,能夠為幼小銜接工作注入“活水”,使幼兒順利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本文在對幼小銜接語文教學現狀進行綜合闡述的基礎上,分析借助游戲完成良好有效銜接的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游戲;幼小銜接;語文教學
將活動的趣味性與教育的實踐性相結合,用游戲化教育的形式來進行幼小銜接教學已成為當前的趨勢。游戲化教育必須具備情景化、趣味性、人文性和浸泡式的特征,內容包括任務、規則、環境、激勵、競爭和反應等。語文教師唯有認清游戲化教育的實質,在掌握游戲的教學特點和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對游戲內容和形式進行合理設定,才能借助游戲化教學,順利完成語文課程的幼小銜接過渡。
一、幼小銜接語文課程教學現狀
1.幼小銜接課程標準模糊
通過對幼小學段具體課程要求研究發現,幼升小的語文課程銜接問題已受到小學管理者的重視,不過并未涉及課堂教育環節。例如,針對語言訓練而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應訓練幼兒能認真聽講并聽懂常用的語言,能夠清楚表達自身想法,養成文明用語習慣。2022年版新課標則指出,要培養小學生講普通話的習慣,能夠完整表達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敢于與別人交談,口頭表達自身的意見。正因為有一定的差異與跳躍,使得語文教師很難通過課程標準,得到合理的課堂引導。另一方面,幼兒園教師在輔助幼兒構建語文知識體系時,一般以知識為先,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而小學語文教師則更多地注意到學生認識層次的形成和對語文教學內容的掌握,二者的差異制約了幼小銜接課程的順利實施。
2.幼小銜接課程結構不合理
在新課標背景下,單一的二維目標理論已然不能滿足學生的生長與發展要求。為更高效地助力教育教學管理,部分學者提出全新的教育架構,借助國學誦讀、繪本閱讀等方式來豐富幼兒的知識積累,為小學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在這一進程中,繪本內容和國學篇目的選擇容易忽略幼兒園與小學課程結構之間的關系,課程結構設計仍有待進一步優化。語文課程目標對教育教學具有重要影響,如果不能完成合理銜接,將造成脫節現象,進而導致幼小銜接的結果欠佳。
3.幼小銜接評價方法不科學
在幼兒園與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實施評估時所采用的方式與方法具有鮮明的區別。幼兒園的評估方式大多具有帶著過程性與豐富性的特點。例如,幼兒園教師會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提出口頭鼓勵,或以實物獎品的方法來激勵學生進步。但進入小學階段,語文教師大多采用測評的方法,評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這樣量化的評估方法,可能會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甚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游戲在幼小銜接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注重游戲資源的開發
根據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特點,語文教師應在摸清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找到趣味點,巧妙借助游戲教學法,開展獨具趣味的游戲。例如,可在課堂中開展“小兔采蘑菇”“摘星星”“小小閱讀家”等游戲活動,借助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迎合學生獵奇、好勝的需求,讓低年級課堂教學異彩紛呈。在課堂上開展各類游戲活動不僅能將游戲教學法的理論運用于實踐課堂,還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參與度。
同時,語文教師可借助游戲來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催生學生探索新知的激情。例如,在一年級下冊《胖乎乎的小手》一課教學過程中,要想解決識記生字時一人講、大家聽的現狀,就可以開展“金段子”游戲活動,游戲規則是所有小朋友都參加比賽,看到一個卡片馬上講述自己的認字方式并組一個詞,待進行一輪后,全班學生互相評價誰的認字方式好,并加以學習借鑒。通過這種游戲的方式,學生能夠在游戲中寓教于樂,順利完成幼小過渡。
2.喚醒學生的游戲情節
大腦在管理新訊息時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情景記憶和內涵記憶。植入情景的訊息即為情景記憶,大腦將每一件事情的相關信息儲存在一個個封閉的“記憶盒子”里。植入內涵的訊息即為內涵記憶,常常透過機械訓練或記憶而習得。兒童認知更多地體現為情景記憶,它依托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知識社會和幻想世界而產生。情景記憶可以透過具有差異性、特殊性和挑戰性的體驗而激活,對視野、聽力、嗅覺、味覺、觸覺等情感輸入起到促進作用。而在課堂中運用游戲教學法,就有助于喚起屬于幼兒的情景記憶。
基于此,語文教師應站在課本和學生中間,結合語文教材內容,對游戲進行合理設計。如果小學課文自身的情節感較強,語文教師就不用另辟蹊徑,只需逆向而為,在音像媒體等技術手段的輔助下,對游戲情景進行設計即可。如果教材內容離學生生活時代或地區較遠,或是教學內容自身就比較抽象(如拼音教學內容、識詞學習課文),就要求語文教師從趣味性、一致性、關聯性等角度巧妙地設計游戲,以喚起兒童的情景記憶。例如,可以借助童話故事輔助游戲情景創設、以圖片串環境、以詩歌帶環境、圍繞兒童生活設計游戲等。
3.實現游戲與教學的融合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利用電子游戲開展教育已經屢見不鮮。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語文教師對游戲教學的使用不當容易導致幼兒園與小學語文教學無法完成有效融合。學習屬于一項意識活動,應當為內在情感力量所激勵。而游戲活動總是給人以快樂和愉悅,除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之外,還可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得到較為持續的學習內驅力。游戲活動在給人快樂的同時,又具有嚴格的要求。這是因為,游戲活動是一項自覺的運動或消遣,這些運動或消遣是在某一穩定的時間范疇內完成的,其規律是游玩者自我認識的;它以自我為目的并又伴有某種焦慮、愉悅的情感。游戲規則是大家一起制訂并有意識地遵守的,因此學生可以自覺運用游戲規則制約自我行為。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借助游戲規則的嚴肅性,能夠實現課堂氛圍活躍,同時又秩序井然。
例如,“開火車”是低年級語文課程中出現頻率很高的游戲。傳統意義上的開火車往往傾向于識字學習、拼讀等單純認識目標的檢驗,其收獲面不廣且大多流于形式。基于此,筆者對“開火車”活動流程進行了重新設計。在整體游戲流程中,所有學生注意力都分外聚焦,輪到的學生精心認讀,輪不到的學生仔細傾聽。在游戲設計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游戲時間的選用要合理,“開火車”游戲宜在每個學生有足夠認讀的基礎上進行。(2)教學游戲的指示要具體,在游戲過程中,語文教師的指示必須要具體、清楚而有固定節奏,輪到哪組開列車,開列車時該如何做等的規定都要十分具體、清楚。(3)教學游戲的規則必須要明確,學生應該明白自己能夠做什么,不能夠做什么。(4)教學游戲盡可能地要由全體師生一起參加,每個學生都有任務在身,有效防止個別學生活動、多數學生當陪客的現象產生。
[參考文獻]
[1]陳宇宇,等.豐富識字策略 促進幼小順利銜接[J].文學教育(下),2019(03).
[2]金曉芳.幼小銜接語文游戲教學策略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10,30(05).
李安然? ?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