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1231)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羽毛球賽事不斷增多,競技水平與賽事管理水平也大幅提升。為了取得優異的競技成績,各國教練員以及專家學者持續對羽毛球項目特征進行研究,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將研究焦點從之前的技戰術轉移到體能素質訓練上來。羽毛球項目屬于隔網對抗性運動項目,比賽時情況多變且具有諸多不確定因素,這使得羽毛球運動員需要具備較強的技戰術特征,同時良好的體能儲備也是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
羽毛球運動要求運動員不斷在場上跳躍、加速、急停、轉身等。以往比賽中所暴露出來的連續參賽體能不足導致技戰術發揮受限的情況,引起了人們對體能訓練的高度重視。羽毛球運動員下肢爆發力的大小,直接影響賽場上的移動速度、急停變速變向能力和反擊球力量等。良好的力量訓練是評價運動員訓練水平高低的指標之一,它對運動員提高技戰術水平和減少運動損傷具有重要的意義[1-2]。因此,力量素質是提高競技水平的決定要素之一,選擇合理有效的訓練方法提高力量素質至關重要[3-5]。
對不同訓練水平的羽毛球運動員來說,均應該加強和重視下肢的力量訓練[6]。前人有研究顯示,不同的訓練方法不僅對于運動員力量和敏捷等身體素質有明顯影響[7-9],而且對運動員賽場移動能力有一定提升效果[10-11]。本研究通過測試不同訓練水平羽毛球運動員的下肢力量、爆發力和專項移動能力,探索其關聯。通過相關的專業測試方案,得到準確有效的數據,進行專項移動能力與力量、爆發力的相關性分析,試圖尋找提高羽毛球運動員的專項運動能力的訓練方法,為羽毛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提供指導性借鑒。
以浙江省羽毛球隊31 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其中女生16 人,男生15 人。運動員基本信息如表1、表2所示。

表1 女運動員基本信息

表2 男運動員基本信息
1.2.1 實驗測試法
根據中國羽毛球協會規定的測試方案,對專項移動能力、力量、爆發力等指標進行測試。采用SmartSpeed直線速度測試儀測試運動員30 m跑;采用Kistler測力臺測試運動員反向縱跳能力(CMJ)、半蹲跳能力(SJ)與跌落跳能力(DJ)。反向縱跳測試要求受試者由下蹲至膝關節夾角約90°后迅速盡全力向上躍起,半蹲跳測試要求受試者由半蹲位置全力蹬伸起跳,跌落跳測試要求受試者一只腳置于跳箱外跌落至側立臺上并向上直腿跳起,以上測試均要求避免手臂擺動對實驗的干擾;下肢力量采用IMTP測力架測試。
專項移動能力(見圖1)中,羽毛球擲遠(a),根據受試者握拍習慣,雙腳前后開立于投擲線后沿,全力向前方拋擲羽毛球,在測試拋擲的過程中,雙腳不能起跳及超越投擲線;前拋實心球(b),要求受試者前后開立,充分利用腿部力量;左右摸邊(c)與四點摸線(d),要求受試者在場地中心由準備姿勢進行左右摸邊與四點摸線,記錄完成時間。以上均進行3 次測試,取最好成績。

圖1 羽毛球專項移動能力
1.2.2 數理統計法
利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水平運動員的指標差異,采用線性相關分析法分析專項移動能力與力量、爆發力之間的相關性。顯著性水平為P<0.05。
不同水平男女羽毛球運動員之間的專項移動能力與下肢力量、爆發力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專項能力包括前拋實心球、羽毛球擲遠、左右摸邊和四點摸線4個指標,下肢力量、爆發力包括下肢力量(IMTP)、反向縱跳、半蹲跳、跌落跳、30 m跑5個指標。通過表3可知,健將級和一級女子運動員前拋實心球能力優于二級運動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女子二級和一級運動員在羽毛球擲遠能力上表現更為突出(F=2.62,P<0.05)。男子運動員則表現為健將級的羽毛球擲遠、前拋實心球能力優于二級運動員(F=2.62,P>0.05),一級運動員的羽毛球擲遠、前拋實心球能力優于二級運動員(F=2.62,P>0.05),兩者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不同水平運動員在完成動作的過程中,其發力順序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與爆發力存在較大的關聯。男女運動員在左右摸邊和四點摸線兩方面沒有因為級別的不同而表現出差異性(F=0.10、0.67、0.92、1.49,P>0.05),可能原因在于此項指標作為基礎能力更多受運動員身體形態如體重等影響,與運動員等級水平關聯性不強。

表3 不同水平羽毛球運動員專項移動能力與力量、爆發力一覽表
在下肢力量與爆發力的對比分析中(見表3),健將級女子運動員的反向縱跳測試(CMJ)為21.90 cm,與一級運動員相差不大,但比二級運動員少3.28 cm;二級運動員的反向縱跳能力明顯高于其他兩個級別,具有顯著差異性(F=2.57,P<0.05),與師玉濤等人[12-13]在干預狀態下CMJ 表現不同的研究結論相符合,縱跳更能突顯爆發力;而不同級別女子運動員半蹲跳(SJ)、跌落跳(DJ)及30 m 跑(F=1.35、0.31、0.65,P>0.05)均無明顯差異,女子健將運動員的半蹲跳、跌落跳及30 m跑能力明顯高于一級、二級運動員,表明健將運動員的爆發力、反應能力優于一級、二級運動員。對于男子運動員,健將級運動員的反向縱跳能力、跌落跳能力與30 m跑強于二級運動員,但半蹲跳能力則相反,表現為二級運動員強于健將運動員,說明男子健將運動員的爆發力、反應能力優于一級、二級運動員,與女子運動員相同。男子與女子運動員的IMTP 大腿等長中部拉測試結果顯示,健將級運動員的下肢力量明顯強于其他級別運動員,不同水平女子運動員的下肢力量(IMTP)具有顯著差異性(F=3.64,P<0.05)。
由表3可知,不同級別的運動員其專項移動能力、下肢力量及爆發力不同,健將級運動員各項能力明顯高于其他級別。不同水平女子運動員之間的下肢力量(IMTP)、反向縱跳與羽毛球擲遠(F=3.64、2.57、2.62,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他指標無明顯差異;男子運動員所有指標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女子運動員專項移動能力與力量、爆發力的相關性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女子運動員專項移動能力與力量、爆發力相關性分析表
關于專項移動能力測試指標之間的相關性,4個指標相互之間的相關系數未全部達到0.01水平上的相關顯著性,說明部分相關系數不可靠,不能代表4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例如前拋實心球與羽毛球擲遠呈正相關關系(r=0.14),四點摸線與前拋實心球和羽毛球擲遠呈負相關關系,與四點摸線呈正相關關系。左右摸邊與前拋實心球的相關系數達到0.01水平上的相關顯著性,二者相關性較高(r=-0.78,P<0.01),二者均是通過下肢發力,與駱正顯[14]的提高乒乓擊球爆發力需要上肢與腰、腿、步伐協調配合這一觀點一致。
關于力量、爆發力測試指標之間的相關性,5 個指標相互之間相關系數僅有半蹲跳(SJ)與跌落跳(DJ)2個指標達到0.01 水平上的相關顯著性(r=0.67,P<0.01),具有較高的正相關性;而下肢力量(IMTP)與反向縱跳(CMJ)、半蹲跳(SJ)與跌落跳(DJ)呈負相關性(r=-0.05;r=-0.08;r=-0.06,P>0.05),但不具備統計學意義。邱憲祥、李春雷等人[15-16]提出,對于羽毛球運動來說,專項特征可歸結為快,運動員啟動、擊球、回位速度快,與下肢爆發力密不可分。運動員上下肢和軀干的爆發力,特別是下肢,是力量傳導的關鍵,只有這些快速力量提升,才能更好地實現運動員在場上快速地啟動和回位,讓運動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制勝,贏取比賽最終的勝利。
關于專項移動能力與力量、爆發力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4 個專項移動能力指標與5 個力量、爆發力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并未全部達到0.05水平上的相關顯著性,說明并非所有專項移動能力指標與力量、爆發力指標都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關系。根據相關系數,左右摸邊與下肢力量(IMTP)的相關性最高(r=-0.61,P<0.05),呈負相關性,與反向縱跳(CMJ)、半蹲跳(SJ)、跌落跳(DJ)和30 m 跑相關性較低(P>0.05),這與林祥蕓[17]提出的羽毛球運動員需要具備較高的上下肢快速爆發力,要求技術水平作為支撐,特別是擁有了非常好的下肢爆發力,才能實現賽場上快速地啟動和回動,在激烈的比賽中占據上風這一觀點相一致;拋實心球與下肢力量(IMTP)的相關性相對較高(r=0.45),與其他各項指標相關性低,這與林傳潮[18]在文獻中指出的羽毛球步伐練習以力量訓練為基礎這一觀點一致。羽毛球擲遠、前拋實心球與半蹲跳、跌落跳、30 m 跑呈負相關性,與反向縱跳和下肢力量呈正相關性,左右摸邊、四點摸線則相反。由于樣本量較少,以及羽毛球項目多變性的特點等,某些數據顯示無相關性。
男子運動員專項移動能力與力量、爆發力的相關性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男子運動員專項移動能力與力量、爆發力相關性分析表
關于專項移動能力測試指標之間的相關性,4個指標相互之間的相關系數僅左右摸邊與四點摸線在0.05水平上表現出相關顯著性(r=0.57,P<0.05),前拋實心球、羽毛球擲遠與左右摸邊和四點摸線都呈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最大為羽毛球擲遠與四點摸線(r=-0.29),最小為羽毛球擲遠與左右摸邊(r=-0.11),而羽毛球擲遠與前拋實心球表現為正相關。
關于力量、爆發力測試指標之間的相關性,5 個指標之間相關性為:反向縱跳(CMJ)與跌落跳(DJ)二者存在顯著相關性(r=0.53,P<0.05),具有較高的正相關性,其余3 個指標相關系數較小,均為正相關,與陳莉林[19]指出的對于現在的優秀羽毛球運動員來說,力量素質是其非常關鍵的體能發展要素和重要的身體素質,也是其各項專項技術完成以及步法轉換和移動調整的前提和條件的觀點相符合;跌落跳(DJ)與半蹲跳(SJ)、下肢力量(IMTP)三者之間存在正相關性(r=0.45,r=0.20);30 m跑與反向縱跳(CMJ)、半蹲跳(SJ)和跌落跳(DJ)均呈負相關(r=-0.45,r=-0.05,r=-0.21,P>0.05),無顯著性差異。而王導利[20]在文獻中提到,羽毛球運動員的力量素質的特點,不僅表現在運動員需要具有較好的最大肌力和非常好的肌肉力量耐力,而且需要具備快速力量,它反映了一種全面的力量素質,而不是單一某個力量的集中體現,這表明專項移動能力與力量、爆發力具有相關性。
關于專項移動能力與力量、爆發力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4 個專項移動能力指標與5 個力量、爆發力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部分指標達到0.05水平上的相關顯著性,表明其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關系。根據相關系數,前拋實心球與下肢力量的相關顯著性最高(r=0.73,P<0.01),與上文研究結果一致;其次為四點摸線與跌落跳的相關顯著性較高(r=-0.65,P<0.01),較低的相關性為四點摸線與半蹲跳、30 m 跑(r=-0.55,P<0.05,r=-0.62,P<0.05),4 個爆發力指標均具有較高的顯著相關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水平運動員各項指標的差異分析中,女子運動員下肢力量(IMTP)、反向縱跳與羽毛球擲遠的差異較為明顯,其他指標的差異較小;男子運動員各項指標均差異較小。
專項移動能力與下肢力量、爆發力相關性分析中,女子運動員的左右摸邊與下肢力量(IMTP)這2個指標的相關性最高,呈負相關性,與反向縱跳(CMJ)、半蹲跳(SJ)、跌落跳(DJ)和30 m跑相關性較低;男子運動員前拋實心球與下肢力量的相關顯著性最高,其次為四點摸線與跌落跳的相關顯著性較高,較低的相關性為四點摸線與半蹲跳、30 m跑。
由于羽毛球項目屬于隔網對抗性項目,一切的技戰術的安排均需要在不確定的動態環境中完成,肌肉的活動無規律且技術動作隨機,因此,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應加強訓練的多變性,促使運動員將基礎的身體素質能力轉化成好用的專項運動能力。
下肢力量與專項移動速度之間存在正相關,在羽毛球比賽中,不同步法的使用會影響移動速度的快慢。因此,在訓練過程中,下肢力量的訓練要與各種步法緊密結合,在提高下肢力量的同時,也要加強爆發力、協調性的練習,進而提高運動員的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