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秋妹,鄭文靜,姜彬貴,郭隆潤,溫琪鳳,郭艷艷
(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精神分裂癥(SZ)是一種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精神疾病,會引起情感、思維及行為等方面障礙,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較大,并會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目前針對SZ的治療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癥狀,但藥物對SZ的整體治療作用并不明顯[1-2]。在眾多治療方法中,認知矯正治療(CRT)具有針對性,計算機認知矯正(CCRT)是一種針對SZ患者開發的神經心理訓練方法,可通過系統進行循序漸進的認知作業訓練,減輕患者相關精神癥狀[3-4]。本研究探討了CCRT對SZ患者精神病癥狀、焦慮、抑郁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以提高SZ患者的康復效果,促使其早日回歸社會,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10月—2021年9月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治療的50 例SZ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 例。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37.82±5.09) 歲;受教育年限(11.56±2.18) 年;病程(7.08±1.73) 年。對照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38.12±5.26) 歲;受教育年限(11.69±2.11) 年;病程(6.97±1.70) 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或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5]與《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6]中SZ的診斷標準;患者年齡≥18 歲。排除標準:接受過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有頭部外傷史;有藥物或酒精依賴;患有精神發育遲滯、共病心境障礙及分裂情感性障礙等疾??;妊娠、哺乳期女性。
對照組采用利培酮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1208,規格:1 mg)治療,初始劑量每次1 mg,每天2 次,并于1 周內增加至4~6 mg/d,共治療4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CCRT治療(CCRT訓練系統由廣州康澤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開發)。CCRT訓練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注意訓練:順序搜索、顏色Stroop、速度匹配等訓練;第二,工作記憶訓練:視空間回溯、文字回溯、記憶矩陣、姓名配對、雙重視覺記憶、硬幣蜂巢、深度記憶回溯等訓練;第三,加工速度訓練:鷹眼狩獵、順序閃記;第四,推理/問題解決訓練:數字推理、文字序列、規則分類等訓練;第五,社會認知訓練:速度表情識別;第六,計算能力訓練: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風暴及黑板挑戰等,每次45 min,每周4 次,共訓練4 周。
精神病癥狀: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評定量表(PANSS)[7]評估,包括陽性癥狀分量表(7 項)、陰性癥狀分量表(7 項)、一般精神病理癥狀分量表(16 項)、3 個補充項目,共33 項,每個項目評分1~7 分。精神病癥狀嚴重程度與評分呈正相關。
睡眠質量: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失眠嚴重指數(ISI)[8]評估,ISI量表由7 個條目構成,評分范圍0~28 分,失眠程度與評分呈正相關。
焦慮、抑郁情緒:治療前、治療4 周后分別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9]、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0]評估焦慮、抑郁情緒,其中HAMA量表共14 項,總分56 分;HAMD量表共17 項,總分54 分。HAMA評分<7 分為無焦慮癥狀,HAMD評分<8 分為正常。評分越高,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統計兩組治療期間自殺/自傷、傷人、外逃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治療前兩組PANSS評分及IS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ANSS評分及IS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PANSS評分及ISI評分比較 單位:分
治療前兩組HAMA評分、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AMA評分、HAMD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HAMA評分和HAMD評分比較 單位:分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SZ屬于重癥慢性疾病,目前SZ具體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臨床上多采取對癥治療,且以藥物口服治療為主,并輔以心理治療等。利培酮片作為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有利于改善SZ患者認知功能,但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作用較有限。心理治療包括傳統社會技能訓練、細節和認知功能訓練等,可改善患者癥狀,但整體療效欠佳,仍無法取得理想成效[11-12]。
CRT涉及多個學科,主要包括精神病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等,最早手冊式CRT在臨床應用,屬于非藥物治療方法,有利于改善患者認知功能[13]。手冊式CRT療效明確,但需要治療師與患者進行一對一訓練,1 名治療師1 次僅能指導1~2 例患者,工作效率較低,會耗費較大的人力物力,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14-15]。在手冊式CRT基礎上,CCRT逐漸發展起來。CCRT能夠全面應對各種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且更加簡單方便,1 名治療師能夠同時治療多名患者,可節省人力,促使患者進行密集的認知作業練習[16-17]。SZ具有患病率、致殘率及自殺率高及治愈率低的特點,30%~70%的SZ患者存在焦慮、抑郁情緒,是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預后差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PANSS,ISI,HAMA和HAMD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治療SZ患者中輔以CCRT治療,更有利于改善精神病癥狀,減輕患者失眠程度及焦慮、抑郁情緒,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有利于提升治療依從性,促使患者早日回歸家庭與社會,并能夠改善傳統依賴藥物治療的醫療模式,提高對SZ的診治水平。CCRT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在信息存儲、多媒體技術、邏輯判斷等方面的優勢,采用語音強化、程序性學習、無錯化等方法,提高患者信息處理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控制患者病情,進而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緩解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18]。CCRT屬于一種新興的認知治療模式,可實現1 名治療師同時治療多個患者,特別適合中國國情。既往研究[19]主要探討CCRT治療對SZ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而本研究從心理、精神病癥狀、睡眠及不良事件等多方面綜合評估,從而為CCRT在臨床的推廣應用提供進一步的理論和實證依據。但本次研究僅納入50 例SZ患者,樣本量較小,還有待臨床增加樣本量深入分析研究,以進一步證實CCRT對SZ患者精神病癥狀、焦慮、抑郁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更客觀、科學地指導SZ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