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鈞
教師專業發展分為教師職前教育和教師職后教育兩大階段。教師職前教育任務主要由師范院校承擔,依據培養方案,實施系統的課程,使受教育者獲得成為教育專業工作者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教師職后教育(指非學歷教育)是用專業的實踐方式提升教師個體內在的專業特性,使教師個體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自主、專業價值和專業素養等方面由低到高漸次達到教師專業人員標準的變化過程。[1]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教師職后專業發展的現實困境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目標不明,教師專業發展缺乏明確的方向,導致用職稱評定代替專業進階;二是專業發展平臺不足,校本研修、區域研訓只能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需求,各類骨干稱號往往是評選所得而不是培養的結果,教師專業發展亟待專業機構的有力保障;三是缺乏系統學習內容的支撐,各類基于補償原則或發展原則的培養項目鮮有體系化的課程建構;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機制有待健全,專業發展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
在中國知網以“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為主題檢索文獻,共發現78 條文獻。這些文獻從多維度審視研究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支持系統建設。有研究者基于教師職業生活流程研究,指出在職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系統包括入職基礎、校本研修、多元激勵、目標導向、專家引領和繼續教育等六個基本要素,它們圍繞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期望得到的引導、激勵和滿足展開,形成一個有著內在邏輯聯系的完整體系;有研究者基于教育管理的視角,認為在職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包括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的個人時間、公眾空間、專業發展規劃、軟性條件、機制創新、評價激勵等方面的有效支持;有研究者從骨干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指出應該注意三個結合,即實施民主化、個性化管理與強化骨干教師責任意識相結合,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促進教師個體發展與群體發展相結合,變革教師培訓模式與強化骨干教師的自主發展意識相結合;有研究者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的構建需要打破簡單的線性邏輯思維,堅持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統一、系統性與操作性相銜接的原則,從時間、空間和過程三個維度整體研究和建設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
鑒于此,進行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教師職后專業發展支持系統建設研究,應該主要關注建構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體系,建構指向教師專業發展能力進階的課程體系,建構教師職后專業發展課程實施的機構體系,建構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專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這四個方面又影響了教師職后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的構成:一是教師專業發展標準體系,基于教師發展階段理論,為教師專業成長明確目標;二是教師職后教育課程體系,基于新時代教師發展標準、成人學習理論,在學習內容上為教師專業進階提供有效選擇;三是教師職后教育實施的機構體系,基于教師發展實施主體的專業性,為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的規范實施提供保障;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體系,為教師發展是否達到應有的要求提供衡量的尺度。
2012 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2]標準的頒布,為我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宏觀層面的基本標準和發展方向,但在具體實踐層面,仍需對基本要求和發展目標進行細化。
根據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理論,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專業素養有其特殊性。研制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就是結合我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所涉及的維度和領域,研究適應期、熟練期、成熟期和創造期等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形成教師專業進階的目標體系,為各階段教師專業成長指明發展方向。以《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基本內容第54 條為例,建立教師測評能力層級標準,適應期的教師表現為能夠通過機械性選題來評價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熟練期的教師表現為能夠通過有效選題來評價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并能根據評價結果進行有效的補償矯正;成熟期的教師表現為能夠通過命制規范的試卷來評價階段性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并能根據評價結果進行有效補償矯正;創造期的教師表現為能夠用考試學原理指導他人進行規范的試卷命制,能對試卷作出客觀、科學、規范的評價,并且能夠改進命題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
完善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是教師發展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教師職后教育課程體系,需要根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按照教師專業能力維度和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的能力特征,研制用于支持不同發展階段教師專業進階的課程體系;需要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維度,設計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專業學習內容,進而建設立體化、開放性的教師職后教育課程體系,以滿足教師自主追求專業發展之需。
課程是教師教育的內容選擇,系統的、規范的課程建設是教師職后教育專業化、規范化的重要保證。教師職后教育和教師職前教育一樣,必須形成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課程體系,因為課程任何一部分的脫節、孤立,都會導致教師發展的不足或偏差。因此,需要將教師教育看作一個完整的體系,將抽象的標準和要求轉化為教師職后教育的具體內瓤,建立系統化的教師職后教育課程。系統性原則還表現為堅持“基于診斷、滿足需求、引領發展”的工作要求,遵循“加深專業理解、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教師經驗”的內在邏輯。
課程體系內容體現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專業特征。教師職后教育課程體系應按照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維度,開發適應教師不同專業發展階段需要的課程,形成“必修Ⅰ(全員通識課程)+必修Ⅱ(學科通識課程)+選修Ⅰ(學科專業素養)+選修Ⅱ(專項職業素養)”的樣態(如表1 所示)。同一能力維度為一個專題,每一個專題由三個能力層級的學習內容組成,以滿足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專業進階需要。

表1 教師職后教育課程體系
以“專業表達能力”為例,根據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的要求,不同專業發展階段教師專業表達的主要形式各不相同:適應期是教育日志、工作總結,熟練期是經驗描述、教學設計,成熟期是教學反思、課例分析,創造期是教育論文、研究報告。“專業表達能力”專題課程內容設計及適用對象可以如表2所示。

表2 “專業表達能力”專題課程設計
開放性原則要求教師職后教育課程體系根據新時代教育發展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出的新要求而不斷完善。教師職后教育課程內容體系,既應具備一般性課程資源的通識屬性,呈現多樣性、動態性和生成性等特點,又應契合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和教師職后教育轉型發展的時代變化,體現開放、共享和一體化等特征。[3]如高層次學歷教育中的理論課程,可以適度移植到教師職后教育的課程中,并通過適切的方式加以實施。
除了建立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和教師職后教育課程體系,還需要系統地實施課程以促進教師專業進階。一般而言,師范院校承擔教師職前教育的任務,教師職后教育需要專門的教師發展機構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健全地方教師發展機構”,《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進一步要求“推動各地構建完善省域內教師發展機構體系”。然而教師發展機構是新生事物,在建設過程中難免存在用教師培訓專業化代替教師發展專業化的傾向,實踐上難免有將教師發展機構簡單地等同于教師培訓機構的現象。[4]因此,需要結合我國教師職后專業發展組織保障的現實,制定教師發展機構建設標準,形成職責明確、互有側重、協調一致的地方教師發展機構體系,分層分級協同完成不同發展階段教師專業成長的培養任務。
在教育生活中與教師專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部門包括教學研究機構、教育科研機構、教師培訓機構和電化教育機構等,厘清教師發展機構與同級的上述機構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準確定位教師發展機構的性質。教學研究機構主要面向特定人群,解決區域范圍內課程實施中的難點、熱點問題;教育科研機構主要是根據區域教育科學發展規劃,開展教育科學問題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教師培訓機構主要是為了促進區域內不同層級的骨干教師專業進階而進行專門性的培訓活動;電化教育機構則側重于區域內教育信息化規劃、政策制定和平臺建設。厘清教師發展機構和其他機構的關系,有利于各相關機構既各司其職又協同發展,實現已有教育資源的集約化利用,促進區域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盡管教師職后教育課程實施的主體為各級教師發展機構,但是教師職后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的各組成部分是協調一致的整體。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和教師發展機構的性質,教師發展機構的職責主要可以分為區域教師發展規劃研究、區域教師發展政策研究、教師教育課程建設、教師職后教育課程實施、教師教育協調管理等。區域教師發展規劃研究就是根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研究設計未來區域性教師發展的整套行動方案,供決策部門制定教師發展規劃時參考;教師發展政策研究是指研究如何提高教師發展政策的準確性和效益性,為決策部門科學制定某項教師發展政策提供咨詢服務;教師教育課程建設是指建設立體化、開放性的課程體系,以滿足本地區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追求專業成長的需要;教師職后教育課程實施是指根據教師發展規劃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統籌規劃,設計本區域內教師專業進階的系列培養項目并組織實施。
首先,制定具有科學性、專業性和發展性的教師發展機構建設標準。科學性是指建設標準要契合教師發展機構性質、遵循教師發展規律、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專業性是指建設標準要根據教師發展機構的性質來科學設置部門,部門職責、人員構成及其專業素養等要充分體現教師發展機構的專業特征;發展性是指建設標準要通過制度設計形成促進教師發展機構專業人員專業發展的保障機制。
其次,設計并實施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方向的培養項目。這不僅能體現教師發展機構是教師職后教育課程實施主體,而且能夠激發其自身的專業潛能、促進內涵提升,更好地實現教師發展機構的功能性價值。
最后,開展教師發展問題研究。對教育科研過程加以研究,不僅可以破解區域教師發展難題,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策略觀照、路徑選擇和方法指導,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師發展機構的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專業指導能力,保持教師發展機構內涵式發展的動力。
科學分層的教師專業發展標準體系為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專業進階指明了發展目標,教師職后教育課程體系為教師專業進階提供了學習內容上的選擇,教師發展機構體系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組織上的保障,至此,教師職后專業發展的支持系統已經初步形成。但是,基于系統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能否達到相應階段的應然要求,還需要科學專業的評價指標來衡量。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基于深度的學理分析、嚴密的邏輯思考和嚴謹的實證研究,結合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理論,分析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教師各維度的專業能力在專業行為上的應然表征,構建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專業能力評價標準。
同時,需要科學運用教師專業發展評價標準的使用結果,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形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將教師專業發展評價和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有機結合,適應期、熟練期、成熟期和創造期分別對應初級職稱、中級職稱、高級職稱和正高級職稱,形成新型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制度,符合相應評價標準的即可晉升對應的專業技術職務,打破指標限制,且即評即聘。
興國必先強師。建立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完善教師發展體系,推動教師終身學習,促進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教師發展研究的新課題。由發展目標引領、學習內容支撐、專業機構保障、評價機制促進等四大要素構成的教師職后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的真正建設,將有效推進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